岳中志,付 竹,袁澤波
(1.四川外語學院國別經濟與國際商務研究中心,重慶 400031;2.西南財經大學證券與期貨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2008年以來,美國次貸危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以及美國債務危機相繼爆發,世界經濟陷入了持續低迷的困境,而中國的經濟活力在此期間卻相對充沛,正面臨著從 “引進來”向 “走出去”轉型的戰略機遇。然而,由于東道國長期文化壁壘的存在以及 “后危機時代”投資保護主義的抬頭,國際投資經驗相對欠缺的中國企業跨國投資失敗事件屢見不鮮。越來越多的學者將研究的視角轉向了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OFDI)的經營績效研究。現有關于OFDI經營績效的文獻大多與企業海外市場進入之后的經營管理相關,認為企業的資產規模、專有知識、技術水平等內部因素以及東道國國家風險、文化距離、市場規模等外部因素都會對跨國企業經營績效產生影響[1],但這些研究忽視了企業進入海外市場之時的戰略選擇對經營績效的影響。實際上,不同的進入模式選擇決定了企業資源投入與控制權的大小,進而決定了其承擔的風險以及可能獲取的收益,因此企業可以通過對進入模式的選擇來控制投入比例與風險收益,調節企業不可控的內外部因素對經營績效的影響。本文主要從交易成本理論的角度,考察在眾多因素影響下中國企業OFDI進入模式的選擇行為,旨在為我國企業實施 “走出去”戰略提供決策參考。
交易成本理論主要回答了在什么樣的條件下選擇某種進入模式可以在企業長期運營中實現投資回報率最大化的問題。該理論認為,控制程度是選擇中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參考變量。鑒于合資與全資的劃分方式將控制權的大小用股權大小清楚地體現出來,本文將合資和全資模式的選擇問題作為中國企業OFDI進入模式選擇的主要研究對象。
交易成本理論認為,當社會-文化距離大時,低等控制程度比中等控制程度更有效,高等控制程度比中等控制程度更有效;只有當跨國經營的企業有充分的競爭優勢時,高控制程度的市場進入方式更有效[2]。相對于發達國家跨國企業而言,中國跨國企業的國際化還處于起步階段,時間較短、經驗不足,在不具備充分的競爭優勢的條件下,選擇低等控制模式,與東道國企業進行合作分攤風險可能更有效。
H1:中國與東道國之間的文化距離越大,中國企業OFDI進入模式更加偏好選擇合資。
根據交易成本理論,東道國的市場規模越大,在該地區投資獲利的機會就越多,企業可以考慮采用積極的投資模式,加大資源投入以獲取更大的控制權,進而靈活地進行企業經營管理決策,對市場突顯出來的投資機會快速做出反應,以獲取更高的投資收益[3]。
H2:東道國市場經濟規模越大,中國企業OFDI進入模式更加傾向于選擇全資。
根據交易成本理論,如果東道國國家風險越大,進入企業會傾向于選擇較低的股權結構,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各種風險 (如國有化、收購合并的政策審查等政策風險),將損失的可能性降低。
H3:東道國國家風險越大,中國企業OFDI進入模式更加傾向于選擇合資。
Anderson和Gatignon(1986)提出企業的專用資產越高、產品和加工方法的非標準化、產品的客戶化程度高、品牌價值越高,選擇控制程度高的進入模式將帶來更高的長期效益[4]。
H4:中國企業的專有知識、產品特性越多和技術特性越高,OFDI進入模式更加傾向于選擇全資。
根據交易成本理論,跨國企業海外經營經驗的不斷積累,可以降低其海外市場經營的風險與不確定性,增強跨國經理人員的信心,并促使其進入模式實現從低控制方式向高控制方式的轉變[5]。
H5:中國企業的國際經營經驗越多,OFDI進入模式更加傾向于選擇全資。
交易成本理論指出,母公司的規模會影響其海外子公司的股權控制程度的選擇。Larimo(1993)認為,規模較小的企業由于沒有足夠的資源在海外市場上新建或全資收購當地企業,他們一般會選擇采用合資模式,讓本土企業來一起分擔其資源不足的限制[6]。
H6:中國跨國企業規模越大,OFDI進入模式選將更加傾向于選擇全資。
Hennart(1991)指出,如果跨國企業實行多元化經營戰略,在海外市場上選擇的產業與其國內的主營業務不相關時,由于缺乏本土市場知識,投資風險較大,通過低股權結構與目標市場的當地企業進行合資,則可以有效地利用當地合作伙伴的資源、降低成本并增強自身經驗和能力[7]。
H7:中國跨國企業多元化程度越大,OFDI進入模式將更加傾向于選擇合資。
本文旨在考察交易成本理論框架下,在企業面臨既定的內外部因素影響之時,中國企業最優海外進入模式的選擇問題。但自2008年至今,世界經濟形勢的多變使我們對數據的選擇面臨困境,國家風險以及企業資產規模等年度變量在不穩定的宏觀環境中并不能準確地刻畫企業海外進入時點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因此,本文以國際經濟形勢相對穩定的2007年的數據為基礎,選擇該年在中國A股上市的并進行OFDI的26家跨國企業集團的174家海外子公司作為研究對象。數據主要來源于BvD全球金融分析與各國宏觀經濟指標庫中的OSIRIS《全球上市公司分析庫》以及滬深兩市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報。
考慮到比較的一致性,樣本公司選取標準為:(1)根據Hofested的調查,對文化維度指數缺失的樣本國家數據進行了剔除;(2)不包括在 “避稅天堂”(如開曼群島、百慕大、英屬維爾京群島等)進行海外經營的跨國企業數據;(3)考慮到財務績效指標意義的統一性和金融業企業進入模式數據的極端性 (根據統計顯示,OFDI進入模式全為全資模式),對金融業數據進行了刪除;(4)不計算商業環境指數缺失的數據。本文實際有效的樣本是90家中國跨國企業的海外子公司。
本文旨在分析不同約束條件下中國企業OFDI最優進入模式的選擇行為。根據第二部分對交易成本理論的分析,本文建立了如下的方程模型:

其中,MODE表示進入模式,該變量為啞變量,取值為0時代表合資 (海外子公司控股比例大于5%且小于95%)進入模式,取值為1時代表全資 (海外子公司控股比例大于等或于95%)進入模式;DIS為總體的文化距離①總體文化距離的計算公式參考Kogut和Singh(1988),數據來源于霍夫斯坦德的 《跨文化之重:價值、行為、體制和組織間的跨國比較》,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版,第500頁。;CRISK為東道國國家風險,本文使用世界銀行及其下屬的民營經濟發展機構國際金融公司 (IFC)每年公布的 《全球商業環境報告》中公布的國家商業環境指數來衡量;ASSETS表示海外進入,本文使用中國企業母公司資產規模來測度;GDP為東道國國民生產總值,這里用來作為東道國市場規模的度量指標;EXPER表示企業OFDI經驗,本文使用海外子公司數量來測度;DIVER表示企業多元化程度,本文采用母公司經營的行業數來衡量,行業劃分采用證監會行業劃分標準;UNASS為中國母公司專有知識、產品特性以及技術特性,因此本文采用無形資產作為替代變量來近似衡量;ε為隨機擾動項,主要控制除以上約束條件之外的其他因素對進入模式選擇的影響。
本文采用二項式logit模型來檢驗不同約束條件下中國企業OFDI進入模式選擇的問題。在二項式logit模型下,投資者i選擇模式j的可能性是:

其中,xij是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矩陣,Bij是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的系數矩陣。二項式logit模型中的系數采用極大似然法進行估計。
在正式進行回歸分析之前,本文首先對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行了研究。

表1 相關性分析結果
由表1可知,企業多元化程度 (DIVER)與企業國際經營經驗 (EXPER)的相關系數為0.774421,呈現高度相關,這可能是因為企業經驗越豐富,產品經營的多元化程度越高。為了避免多重共線性問題,考慮到中國企業OFDI歷史不長,從時間上累計的國際經營經驗對中國企業OFDI進入模式選擇的解釋力可能不是很強,下文的回歸中去除了國際經營經驗變量。
利用經過數據處理過后的90家中國海外子公司樣本,進行二元Logit回歸后得到的結果見表2所示。

表2 回歸結果分析
根據表2可知,R-squared為0.359901,方程擬合程度較好。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DIS、DIVER、UNASS、ASSETS均顯著。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GDP顯著,CRISK不顯著,這說明東道國國家風險對中國跨國企業OFDI進入模式的選擇影響不大。根據以上各個變量的系數可知,DIS、CRISK、DIVER與MODE均呈負相關系,這說明母國與東道國文化距離越大、東道國國家風險越大、中國企業多元化經營程度越高時,中國企業OFDI進入模式更加傾向于選擇合資,分別符合H1、H3、H7;東道國的GDP、ASSETS與MODE呈正向關系,這說明東道國市場規模越大、中國企業規模越大時,中國企業OFDI進入模式更加傾向于選擇全資,分別符合H2、H6;UNASS與MODE呈負向關系,這說明中國企業專有知識越多、無形資產越大時,中國跨國企業OFDI進入模式更加傾向于選擇合資,不符合H4。
1.中國企業OFDI合資進入模式選擇傾向的解釋
根據實證結果可知,影響中國企業海外進入模式傾向于選擇合資的因素主要有總體文化距離、東道國國家風險以及多元化經營程度。這表明中國跨國企業多元化經營程度越高,或者在進入文化距離較大、東道國國家風險較大的國家時,企業將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以及更高的知識壁壘,這種不確定性和知識壁壘會給企業帶來更大的風險與更高的組織管理成本。在此情況下,中國企業傾向于選擇合資進入模式,通過降低企業海外資源的投入以及加強與東道國企業的合作,以減少由這種不確定性和知識壁壘帶來的風險與額外成本。值得強調的是,東道國國家風險 (CRISK)對中國企業OFDI進入模式選擇合資的影響并不是非常顯著,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樣本的地區分布特征所導致的。由于非洲大多國家的LTO指數缺失,本文經過數據篩選后采用的樣本大多來源于歐洲、美洲以及亞洲,這些樣本國家的國家風險較小、政治和經濟都較為平穩,由此可能導致回歸結果中CRISK變量的不夠顯著。
2.中國企業OFDI全資進入模式選擇傾向的解釋
實證結果指出,影響中國企業海外進入模式傾向于選擇全資的因素主要包括東道國市場規模和企業規模。這表明東道國市場規模越大,其投資獲利機會越多,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更有效地抓住這樣的獲利機會,中國跨國企業更傾向于選擇較高的股權控制;同時,相對于規模較小的企業而言,規模較大的企業更有能力獲得股權控制,以便在后續經營投資中獲取更多的利潤。
3.中國企業OFDI進入模式選擇不符合H4的解釋
與假設H4不相符的是,專有知識越多、技術和產品特性越多、技術密度越大的中國企業在選擇OFDI進入模式時卻傾向于合資。這可能與文章實證過程中的樣本數據分布有關,文章最后篩選出的樣本大多是歐洲、美洲以及亞洲一些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Kogut和Singh(1988)在研究中指出,“在美國的直接投資者,研發密度越高,越傾向于選擇合資模式”,與之類似的是,相對于歐美以及亞洲一些發達國家或地區的企業來說,中國企業還有很大的學習空間,尤其表現在技術水平以及管理經驗方面。因此,中國具有相對優勢的跨國企業在進入這些經濟發達的國家與地區時,為了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以及競爭力,仍然會選擇合資模式進一步學習。
交易成本理論認為,在母國與東道國不同的文化差異、市場環境、政策環境和企業固有的資產規模、技術特征等情況下,企業可以通過對海外進入模式的選擇來最大化其長期運營中的投資回報率。基于該理論框架,本文考察了不同約束條件下中國企業OFDI進入模式的選擇問題,得出了如下結論:(1)中國跨國企業多元化經營程度越大,或者在進入文化距離較大、東道國國家風險較大的國家時,企業傾向于選擇合資進入模式。這樣,他們就可以通過加強與東道國企業的合作,減少由這些因素引起的風險與成本。(2)東道國市場規模越大、進行OFID的跨國企業規模越大,企業傾向于選擇全資進入模式,這樣的進入模式可以使跨國企業更易于且更有效地抓住由大規模市場帶來的獲利機會,在后續經營投資中獲取更多的利潤。(3)與交易成本理論不符的是,企業所有權優勢越大時,中國企業OFDI卻傾向于選擇合資模式,這是因為相對于發達國家的企業來說,中國大部分企業目前的技術水平以及管理經驗不足,他們在進入發達國家市場時,會選擇合資模式來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以及競爭力。
迄今為止,國內外文獻已對影響跨國公司經營績效的因素達成了統一的認識,企業的資產規模、專有知識、技術水平等企業內部因素以及東道國國家風險、文化距離、市場規模等企業外部因素都會對跨國企業經營管理進而對其經營績效產生影響。本文在總結上述研究結果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出,在既定因素的約束之下,企業可以通過對進入模式的選擇來控制投入比例與風險收益,進而調節這些企業不可控的內外部因素對經營績效的影響。中國企業在 “走出去”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強化特定環境下的經營管理能力外,還需要考慮進入海外市場之時選擇合適的進入模式來最大化公司可能獲取的收益。
[1]Brouthers K.D.Institutional,Cultural and Transaction Cost Influences on Entry Mode Choice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2,33(2),pp.203-221.
[2]Anand J.and A.Delios.Specificity and the Transferability of Downstream Assets to Foreign Subsidiar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7,28(3),pp.579-603.
[3]Agarwal S.Socio-Cultural Distance and the Choice of JointVentures:A Contingenc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1994,2(2),pp.63-80.
[4]Anderson E.and H.Gatignon.Modes of Foreign Entry:A 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 and Propositio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6,17,pp.1-26.
[5]Stopford J.and L.Wells.Managing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Organization of the Firm and Ownership of the Subsidiaries[M].New York:Basic Books,1972.
[6]Larimo J.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Performance:An Analysis of Finnish Direct Manufacturing Investment in OECD countries[M].Acta Wasaensia,no.32.Faasa,Finland:University of Vaasa,1993.
[7]Hennart.The Transaction Costs Theory of Joint Ventures:An Empirical Study of Japanese Subsidia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J].Management Science,1991,37,pp.483-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