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連
妊娠期肝內膽汁瘀積癥(ICP)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發癥,患者以瘙癢、黃疸為主要癥狀。ICP可嚴重影響母嬰的健康和安全,易導致早產、胎兒宮內窘迫、死胎及產后出血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由于其病因尚未明確,目前臨床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近年來筆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應用低分子肝素治療ICP 32例,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2007年5月至2011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ICP患者6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年齡24~40歲,排除肝膽管結石、膽道疾病、糖尿病、皮膚病、血液病及妊娠高血壓等疾病者。病例均符合樂杰《婦產科學》第7版診斷標準。兩組發病年齡、孕周及治療前各項生化檢測指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具有組間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維生素C及能量合劑,思美泰1.0 g/d,靜脈滴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5000U,1次/d,10 d為1個療程。觀察兩組治療前后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膽汁酸(TBA)及血清總膽紅素(TB);新生兒窒息、羊水污染及產后出血量。
1.3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用SPSS 11.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臨床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觀察組ALT、AST、TBA下降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瘙癢緩解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觀察指標比較
2.2兩組妊娠結局比較 觀察組羊水污染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時出血量、新生兒窒息及孕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妊娠結局比較
妊娠期肝內膽汁瘀積癥是妊娠特發性肝臟疾病,多發生在妊娠的中、晚期。患者以皮膚瘙癢,部分產婦出現黃疸、血中轉氨酶及膽汁酸升高為主要特征[1],可引起產婦早產、胎兒宮內窘迫、死胎及產后出血等并發癥,從而使圍產兒病死率增高。病理學研究顯示,ICP患者肝內小葉中央毛細血管膽汁瘀積,膽汁酸進入外周血循環,引起外周血膽酸升高,高濃度的膽酸沉積在胎盤絨毛間隙,使胎盤血液灌流不足從而引起胎兒宮內缺氧[2]。ICP治療的目的是緩解患者瘙癢癥狀,恢復肝功能,降低血膽酸水平,進而改善患者的妊娠結局。近年來研究顯示肝素對ICP可獲得了較好的療效。
低分子肝素是通過化學方法或酶解聚普通肝素而成,分子量小,具有較強的抗-Xa和抗-Ⅱa活性,且不能通過胎盤,對胎兒無毒性和致畸性,也不分泌于乳汁;在體內不易被滅活,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長,抗栓作用強,出血副作用小,對血小板功能影響小。其作用于ICP的機制可能為:①補充內源性肝素不足,改善患者血流高凝狀態,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環,增加胎盤血供,促進胎兒的生長等;②可激活脂蛋白酶,利于脂肪代謝的正常進行;③可與肝細胞表面受體結合,與雌激素及多種細胞因子的受體競爭,以減輕肝細胞負擔而降低產后出血[3]。本組資料結果顯示,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對患者進行治療后,可顯著將低患者TBA、ALTA及AST的水平,且下降幅度與對照組比較更加明顯;患者皮膚瘙癢緩解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新生兒羊水污染率也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出現過敏、牙齦出血等其他不良反應,療效優于常規治療組。兩組產婦分娩時出血量比較差異無顯著性,表明低分子肝素不增加患者出血的危險性。
總之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是治療ICP的一種有效的方法,但由于產科的特殊性,因此應嚴格掌握低分子肝素的用藥時間、劑量及用藥后的手術時機,防止因應用不當導致早產及胎兒死亡的發生。
[1]李悅,李智泉,崔睿,等.肝素鈉聯合熊去氧膽酸治療妊娠期肝內膽汁瘀積癥.吉林醫學,2010,31(11):1461-1462.
[2]杜亞萍.思美泰聯合低分子肝素治療妊娠期肝內膽汁瘀積的療效觀察.四川醫學,2009,30(9):1418-1420.
[3]楊敏,廖小萍,岳濤.聯合應用低分子肝素鈣與熊去氧膽酸治療妊娠期肝內膽汁瘀積癥療效探討.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11):1351-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