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勇 (榆林學院藝術系 陜西榆林 719000)
對于不同年齡、專業(yè)或非專業(yè)音樂演奏者應該具備三種基本的音樂素質:1掌握所學樂器的演奏技巧;2從音樂和藝術的角度運用所學到的演奏技巧;3在別人面前演奏的勇氣。
當音樂表演者面對觀眾,把某一音樂作品通過表演的形式,傳遞給聽賞者時,都存在一種與演奏過程并存的心理現(xiàn)象——音樂表演焦慮,它會引起身體和心理的不適感,并會影響演奏的質量。這種心理現(xiàn)象不僅僅存在于音樂表演或演奏的初學者內心中,而且也是許多著名的音樂家所共有的一種問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帕爾曼曾說“在演奏中,他們一定會緊張的。緊張是生活種的實際情況,你必須與它相處,與它相處的越好,你就能把它控制的越好[1]?!?/p>
Wisner,Noyes,&Davis(1990)經研究指出在德國有許多專業(yè)和非專業(yè)的音樂學習者正是由于不能忍受著演奏焦慮,沒能真正認識到這種與音樂表演相伴的、普遍的心理現(xiàn)象以及演奏焦慮的生理、心理和行為機制,而放棄了自己的音樂生涯[2]。Wilson(1997)提出有25%到50%的職業(yè)交響樂團演奏家,在演奏過程中體驗到音樂表演焦慮[3]。
筆者查閱了一些國內外的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國內的文獻重在介紹音樂表演焦慮現(xiàn)象的一些常識性知識以及一些解決的方法,實證性的文獻幾乎沒有。如有學者認為,音樂表演焦慮是由于個體弦繃得太緊的緣故,即就是演奏者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下,出現(xiàn)的一種不適的狀態(tài)[4]。還有研究者,從鋼琴演奏者演奏焦慮的行為方面論及了演奏者在焦慮狀態(tài)下某些特點。隨后,從演奏者如何使用正確的方法,把自己調整到最佳的演奏狀態(tài)的角度,如何消除或減輕演奏中的焦慮情緒,如何在演奏中運用想象力并簡單的介紹了脫敏的方法以及放松的方法等等[5].還有的學者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論述了演奏者的演奏焦慮:演奏技術的熟練程度;對演奏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演奏者對自身演奏要求。
在國外文獻查閱中筆者發(fā)現(xiàn),國外的研究對象能夠分為以下幾個年齡段:
1.2.1.成人職業(yè)和非職業(yè)音樂家的研究
Steptoe & Fiddler(1987)提出音樂表演焦慮在交響樂團的音樂家中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6]。在美國國家年鑒,國際交響和歌劇音樂家大會上Lockwood先后提及在以48個職業(yè)管弦樂團和交響樂團的2212位演奏家為被試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24%經常體驗到嚴重的音樂表演焦慮、13%經歷過應激性音樂表演焦慮、17%遭遇過抑郁癥的困擾[7]。van Lemonade, van Son, & van Hirsch( 1995)研究表明,有59%交響樂團中的演奏家經歷著嚴重的音樂表演焦慮,足以影響到他們的職業(yè)生涯[8]。
James (1998)在對56個管弦樂隊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70%的音樂家報告說,他們經歷著非常嚴重的音樂表演焦慮,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演奏狀態(tài),并且,其中有16%差不多一個星期就會體驗到一次[9]。
1.2.2.青少年音樂學習者的研究
Simon和Martens(1979)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9-14歲的兒童來說,在樂隊中演奏獨奏樂段要比在樂隊中演奏、物理課上回答問題、參加一場考試、參加運動競賽或參加如對選拔賽更容易產生焦慮[10]。Ryan(2004)在《Psychology of Music》發(fā)表了一篇名為兒童音樂表演焦慮體驗中的性別差異的研究報告。這篇研究報告的目的在于檢驗兒童的音樂表演焦慮中的性別差異。二十六名六年級的兒童在鋼琴獨奏音樂會中的表演,作者用實驗儀器測試兒童在演奏前、演奏中和演奏后的心率并將兒童在此期間的行為用攝像機拍攝下來。在獨奏音樂會舉行的幾個月前,被試會接受訪談。在兒童演奏完畢后,所有的數(shù)據(jù)都會完整的記錄下來。研究發(fā)現(xiàn)女孩在每一個演奏時段的心率都會增加(演奏前和演奏中)。男孩的心率在演奏前增加很少,但是在演奏過程中的心率超過了女孩的心率。重要的是,在演奏前和演奏中男孩會表現(xiàn)出更加焦慮的行為。對所測得的三組數(shù)據(jù)都進行了相關和回歸的分析(總體、男孩、女孩)。在所有兒童組中的幾個強相關的數(shù)據(jù)似乎都與單一性別的數(shù)據(jù)有強相關,但這種關系在另一種性別中不體現(xiàn)[11]。
Ryan(2005)使用狀態(tài)-特質焦慮量表(Spielberg, C.(1983).Manual for the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在兩個不同的時間段,即平時上課和學校舉行的音樂會的當天,對3-7年級的兒童進行測試。在這篇研究性文章中的兒童音樂學習者的年齡在5-13歲之間。作者在結論中,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所表現(xiàn)出的演奏焦慮的性質、不同以及引起不同年齡段兒童演奏焦慮的因素加以分析,得出兒童音樂學習者在六年級前就已經出現(xiàn)演奏焦慮[12]。
Salmon(1990)指出音樂表演焦慮是:在公眾場合對表演技巧的一種持續(xù)的,痛苦的憂慮或是實際的影響,這種憂慮和影響對個人的音樂才能、受訓和準備程度存在較大的影響,甚至達到一種不確定的程度。[13]
三重心理易動模式
Wilson(2002),F(xiàn)azey&Hardy(1988);Hard&Parfitt(1991)以及Barlow(2000)所提出的理論假設有助于從病原學和現(xiàn)象學的角度理解音樂表演焦慮。Barlow所提出的焦慮模式,在理解一般性的表演焦慮和音樂表演焦慮方面有開拓性的價值。這個模式是三重相關的性格易動性,這三種性格異動性能夠說明焦慮和心境障礙的發(fā)展。[14]

圖1:音樂表演焦慮的三重相關模式圖(Barlow,2000)
Barlow提出遺傳的心理傾向性和基于早期經驗的敏感化更能促成廣泛性焦慮或心境障礙。但是,第三重的心理易動性可能會產生特定的焦慮障礙如疼痛焦慮或特殊的恐懼癥。例如,社會評價總是能夠提高個體心理的感知程度,這種感知程度總是與所接受的恐懼或危險相聯(lián)系在一起。又如,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年輕的表演者,其本身都有較高的特質焦慮即上面所提到的第一重心理易動性,他們的家庭對其表演期望很高,但是,其本身的素質達不到即泛化的心理易動性。如果在一種競爭的狀態(tài)下即特定心理易動,對他們的表演進行評價或自我評價,那么就很可能誘發(fā)心理、行為和認知方面具有音樂表演焦慮特征的反應。特質和狀態(tài)焦慮理論人格特質是指持久的品質或特征,這些品質或特征使個體在各種情況下的行為具有一致性。狀態(tài)是指具體的環(huán)境刺激,這種環(huán)境刺激會使個體在行為、心理、生理以及認知方面發(fā)生變化。
特質和狀態(tài)焦慮理論
人格特質是指持久的品質或特征,這些品質或特征使個體在各種情況下的行為具有一致性。狀態(tài)是指具體的環(huán)境刺激,這種環(huán)境刺激會使個體在行為、心理、生理以及認知方面發(fā)生變化。

圖2 斯皮爾伯格的狀態(tài)-特質焦慮產生圖(1983)[15]
如前所述,國內有關音樂表演焦慮的方法基本上屬于思辨性質的,研究這把音樂表演焦慮作為一種與音樂表演行為相聯(lián)系的心理現(xiàn)象加以論述,對音樂表演焦慮形成心理機制、對演奏者行為、心理以及認知方面影響也只是從表層方面加以論述。實證性的文獻幾乎沒有。
國外的相關研究方法,一般都遵循心理學有關的研究方法:量表法和實驗研究。
筆者查閱了國外的相關文獻,有關音樂表演焦慮測評量表和問卷大約有20份,其中多數(shù)都是針對高校和成年音樂家的,如測試音樂家的表演特點和人格特質。其中一少部分,是針對某些特定音樂專業(yè)的如鋼琴表演焦慮測量量表、弦樂器表演者焦慮測評量表。還有一些問卷和量表是測試音樂表演者在演奏狀態(tài)下的音樂表演焦慮,如音樂表演焦慮問卷(MPAQ)、音樂表演自我狀態(tài)問卷(PASSS)以及情緒狀態(tài)問卷(SEQ)。斯皮爾伯格的狀態(tài)-特質量表在測定音樂表演者心理指標方面也經常為研究者所用。
Kenny(2006)提出現(xiàn)在許多用于測評音樂表演焦慮的量表和問卷都具有較高的信度如APPEL個人音樂表演信心報表(PRCP)、Cox和Kenardy(1993)制定的表演焦慮問卷(PAQ)、源于斯皮爾伯格狀態(tài)-特質焦慮量表音樂表演焦慮量表(MAI)、基于音樂表演成就測評表(1960)的基礎上,由Wolfe(1989)調整并制訂出適應和非適應焦慮量表(AAS-MAS)等等。就上述測量音樂表演焦慮的量表和問卷而言,Kenny音樂表演焦慮量表(K-MAI)、Appel個人演奏信心報表(PARCP)以及音樂表演量表(MAI)是從行為、心理以及生理這三個方面指標測定表演者的音樂表演焦慮程度,而這三種指標為研究者認為是普遍存在于音樂表演焦慮以及其他形式焦慮之中。[16]
最新的一份音樂表演量表是Kenny(2004)根據(jù)Barlow(2000)所提出的焦慮產生和發(fā)展規(guī)律模式,所制作的音樂表演焦慮量表(K-MAI)。該量表包含15個問題,三個測試因子:身體和認知特點(43%) (Somatic and cognitive features);表演情境(6%)(Performance context);表演預測(3%)(Performance evaluation)。他們選擇美國84支樂隊11-19歲的390名音樂學習和器樂演奏者作為被試對該量表進行效度檢驗。結果顯示,量表信度值為(Cronbach’s α =.91)。研究者對量表中所測三個維度的信度值也進行了檢驗:因子1“身體和認知特點” α=.90;因子2“表演情境”α=.77;因子3“表演預測”α=.69。
針對音樂表演焦慮的實證研究比較少,筆者僅僅發(fā)現(xiàn)了一篇有關的文獻即 Ryan(2004)所發(fā)表的文章。
筆者認為這兩種方法,在某種程度上,都有其局限性:量表法的局限性在于其局限性在于有一定的適應人群,但像語言前期兒童,文盲以及心理紊亂者等就不適合了。據(jù)研究表明,音樂表演焦慮的產生不僅僅存在于成年音樂家、青少年音樂學習者中,對于兒童音樂學習者來說也可能存在音樂表演焦慮。從這一點上看,量表法可能就不適合對兒童音樂表演者的音樂表演焦慮的測量。
實證性研究,即就是主試操作一個自變量來觀察其在因變量上產生的效果。這種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音樂表演的場景,讓參與者知道自己已經成為某研究的被試,就會加重其心理負擔,使參與者體驗到更強的表演焦慮,這樣就會影響實驗數(shù)據(jù)的信度和效度。
基于上述原因,筆者認為在研究音樂表演焦慮的過程中,應該加入對參與者在自然狀態(tài)下演奏研究,應該把參與者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演奏狀態(tài)與量表法和實證法的研究進行比較,這樣會提升研究數(shù)據(jù)的信度和效度。
音樂表演行為過程包括表演前的準備、上臺時的表演和表演完畢后的體驗等,是一種復雜的心理行為過程。音樂表演焦慮是音樂表演者,在表演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與平常不同的心理、生理、行為體驗。筆者試想通過本文的論述和介紹,為音樂學習者、音樂表演者以及從事音樂教育的工作者,描繪一張有關音樂表演焦慮產生、相關學說以及相關研究方法的藍圖,并希望從事于音樂有關的人士,重視和正視這種與音樂行為相伴的心理過程。正如丹麥著名哲學家,現(xiàn)代哲學的奠基人克爾凱郭爾所說的“誰學會了使自己正確恰當?shù)亟箲],誰就學會了至高無上的本領。”
[1]外國音樂參考資料.1983年.第4、5期合刊.129.
[2]Wesner, R.B., Noyes, R., & Davis, T.L.(1990).The occurrence of performance anxiety among musicians.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8, 177-185.
[3]同上.
[4]秦效原 .試論心理疲勞對音樂演奏的影響及對策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J].2004.3.
[5]郭蘭蘭.淺談消除演奏中的緊張焦慮情緒.鋼琴藝術[J].2002.8.
[6]Steptoe, A.& Fidler, H.(1987).Stage fright in orchestral musicians:A study of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strategies in performance anxiety.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78, 241-249.
[7]Lockwood, A.H.(1989).Medical problems of musicians.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20, 221-227.
[8]Van Kemenade, J.F.L.M.van Son, M.J.M.& van Heesch, N.C.A.(1995).Performance anxiety among professional musicians in symphonic.orchestras: A self-report study.Psychological Reports, 77, 555-562.
[9]James, I.(1998).Western orchestral musicians are highly stressed.Resonance: International Music Council [France], 26, 19-20.
[10]Simon, J.A.and Martens, R.(1979) ‘Children’s Anxiety in Sport and Nonsport Evaluative Activitie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 160–9.
[11]Ryan, C., (2004).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experience of musical performance anxiety.Psychologyof Music 32, 89-103.
[12]Ryan, C.A.(1999) ‘Musical Performance Anxiety: Are Junior High Band Students Affected?’.Opus 41(1): 8–9.
[13]Salmon, P.(1990).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musical performance anxiety: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Medical Problems of Performing Artists, 5, 2-11.
[14]Barlow, D.(2000).Unraveling the mysteries of anxiety and its disord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otion theory.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1247-1263.
[15]Spielberger, C.(1983).Manual for the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16]Dianna T.Kenny Music performance anxiety: Origins,phenomenology,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A Journal of music;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