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琦 (武漢音樂學院 湖北武漢 430060)
弗朗茲?李斯特(Ferencz?Liszt,1811—1886),匈牙利鋼琴家、作曲家、指揮家、音樂教育家、音樂評論家,是19世紀上半葉在歐洲樂壇上影響巨大的音樂家。他的音樂創作數量很多,體裁也十分豐富。主要成就在交響樂和鋼琴音樂方面,而他的鋼琴音樂又以改編名作見長,他將許多的著名器樂和聲樂作品用鋼琴的特殊表現方式進行編配,留下了一大批寶貴的藝術寶藏。
唐璜是一個歷史人物,他是生活在15世紀歐洲西班牙的貴族;他誘拐了一個少女,跟著又把那個少女的父親謀殺了。那樣一個作惡多端的人物本來是不會名留青史的,奈何他卻啟發了后代許多詩人、作家、音樂家的藝術創作靈感。例如,英國大詩人拜倫寫了一首題名為唐璜的長篇詩體小說,通過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臘、土耳其、俄國和英國等不同國家的生活經歷展現了19世紀初歐洲的現實生活,諷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歐洲反動勢力。詩中表現了唐璜的善良和正義,通過他的種種浪漫奇遇,描寫了歐洲社會的人物百態,山水名城和社會風情,畫面廣闊,內容豐富,堪稱一座藝術寶庫。奧國音樂家莫扎特以唐璜為題材創作了一部有名的歌劇,歌劇講述了一個放蕩不羈的花花公子唐璜,四處尋歡作樂、為非作歹,最后,終于受到神像懲罰的故事。這部歌劇首演于1787年10月29日,被認為是曾在布拉格上演過的所有歌劇中最優秀的一個。還有就是英國的戲劇家蕭伯納也借用唐璜的故事寫了一部諷刺式的舞臺戲劇等等。
李斯特則根據莫扎特的歌劇《唐璜》中部分經典唱段的旋律,進行提煉、加工、改編,使其成為一首頗具交響性與戲劇性的大型鋼琴作品,完成于1843年。該作品的演奏時間長度為:18分鐘。
該作品的曲式結構是:含引子、尾聲的二部性曲式結構。具體圖式如下:


A樂部:由序奏和6個段落組成。序奏莊板,采用4/4、3/4、2/4相結合的混合拍子,帶有強烈的序曲風格。序奏中出現了大量的震音、快速半音階、琶音、八度以及和弦級進,氣勢恢宏,如一片狂風暴雨。隨著輝煌的音響漸漸平靜下來,迷人的二重唱段落(A段+B段)即將進入。A段,小行板,A大調,2/4拍;B段,小快板,A大調,6/8拍。這兩段旋律材料,來自莫扎特歌劇《唐璜》中采莉娜與唐璜的經典二重唱。這首二重唱可謂是莫扎特天才的充分發揮,是所有二重唱中最美的作品之一。李斯特在原作的基礎上進行了提煉、加工,既保持了原作的風貌,同時又進行了一定的變化,充分體現了一種精確與簡約美。接下來是兩大段變奏(A’+B’變奏I、A’’+B’’變奏II)。李斯特在前段基礎上進行加花裝飾,同時插入一些新的音樂材料。B’’段最后頻繁離調,音響與和聲效果變得格外緊張激烈,迎接著部新主題的到來。
A和B兩個樂部之間既獨立又統一,每個部分都融入了作者大量的樂思材料,樂段之間充滿了對比與展開,調性變化頻繁,轉調、離調大量出現。
筆者希望,通過對該作品創作背景及曲式結構的簡要分析,能夠讓演奏這首作品的演奏者初步的把握本首作品的一些基本要素,在彈奏過程中能夠起到一定的理論指導價值。
[1]羅傳開.外國名曲欣賞詞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
[2]張麗姝.唐璜故事的主題學意義及其現代性.[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