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興
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是遼寧的長期戰略任務。建設新型產業基地是遼寧老工業基地實現全面振興的重要標志。省十次黨代會以來的5年,全省上下堅持以增量帶動結構優化、以創新促進產業升級,持續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科技創新是建設新型產業基地的引領和動力。通過加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數控機床、盾構機、超高壓輸變電等一大批重大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同時,全面推進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建設,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機遇,實施“雙百”工程,引進海外研發團隊208個,并購國外科技型企業50多家,有力支撐了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
只有優化結構才能持續發展。遼寧的傳統產業基礎是工業獨大、服務業偏小,工業內部原材料工業比重大,服務業中傳統服務業比重大。經過多年的努力,工業結構調整向縱深推進,以裝備制造為代表的產業優勢更加鞏固,以提升傳統產業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核心的產業方向更加明確。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6%;裝備制造、石化、冶金和農產品加工四大支柱產業占全省工業比重,由2005年的76%提高到 2010年的87%。裝備制造業成為遼寧第一大支柱產業,年均增長24.9%,占全省工業比重提高了7.2個百分點。原材料工業鞏固和發展基礎優勢,加快向集約化、高級化、系列化和深加工方向發展。大型硬巖掘進設備、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設備、大型起重運輸和工程機械、大型冶金石化設備和海洋工程等領域優勢更加突出。英特爾芯片等重大項目相繼投產,華晨寶馬、恒力石化等一批新項目陸續開工。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崛起,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特色產業基地勢頭強勁。在服務業發展中,除了總量呈現穩定性增長趨勢,現代服務業不斷發展壯大。全省服務業增加值由2005年的3296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6775億元,年均增長12.7%。其中以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由2005年的39.8%提高到2010年的45.3%。旅游業快速發展,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數年均增長22.7%。目前,全省經濟發展的主動力雖然仍來自第二產業,但正在向二、三次產業協調發展轉變,工業正在由大變強,服務業正在由慢變快,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現代基礎設施是新型產業基地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全省以能源、交通、水利為重點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明顯加大。紅沿河核電等一批能源項目順利實施,發電裝機容量超過3000萬千瓦。哈大鐵路客運專線完成鋪軌,沈丹客專、丹大快速鐵路等一批重大鐵路項目開工,沈陽地鐵一號線正式運營,大連地鐵加快建設;撫順至梅河口、朝陽至赤峰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3000公里。隨著沿海經濟帶的開發建設,以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為重點的港口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港口貨物吞吐能力翻番增長。繼營口港進入億噸大港行列之后,錦州港、丹東港也全力向億噸大港目標邁進,遼寧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海運大省。大伙房水庫輸水工程貫通輸水,錦凌、青山水庫建設進展順利,233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完成。同時,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顯著,節能減排目標全面完成。新建99座污水處理廠實現運行;300兆瓦以上燃煤發電機組完成脫硫改造;建成30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遼河、凌河保護區正式組建,流域治理取得重大進展。
重大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對遼寧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遼寧已迎來全面振興發展的黃金期,駛入全面振興發展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