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艾
江蘇省阜寧縣陳集中心衛生院,江蘇阜寧 224411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病已經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現在全球糖尿病患者已有1.9億,預計在2025年將會超過3億[1],在我國糖尿病患者的數量也以每年0.1%的速度在增長。而且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疾病,一旦發生很難治愈,因此對于糖尿病的護理干預就顯得尤為重要。關于糖尿病的護理模式已經有了很多的探討,其中包括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模式,糖尿病的社區管理[2-3]等。本研究主要側重于糖尿病的家庭護理干預,探討以家庭為單位的護理干預對糖尿病的護理效果。
從來筆者所在醫院看病的患者中選取已經能診斷為2型糖尿病的患者52例進行糖尿病的家庭護理。其中男21例,女31例。年齡52~65歲。入選標準:①明確診斷為2型糖尿病患者;②患者及其家屬的依從性較好;③家庭住所在醫院附近,確保能夠來院參加培訓。④身體調節較好,能夠完成糖尿病干預培訓的工作。⑤能夠確保糖尿病患者和家屬同時參加知識培訓。選出研究對象后簽訂健康干預知情同意書。
1.2.1 糖尿病健康知識培訓 為糖尿病患者和家屬在一年內組織6次知識培訓,培訓的內容主要為糖尿病的危害及其危險因素、飲食應該注意的問題、如何進行體育鍛煉及家屬應該如何督促糖尿病患者等。
1.2.2 及時溝通 與患者家屬互留聯系方式,每月定期進行電話或短信互動,了解最新的狀況,并對患者和家屬提出的問題
進行回復。
1.2.3 調查工具 調查量表主要包括兩大部分,第1部分為患者的一般情況和飲食習慣等;第2部分為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了解情況,包括危險因素、預防和治療、干預措施等。
1.2.4 體格檢查 1年內對患者進行2次體格檢查,在家庭護理干預項目開始之前為第1次,在1年之后家庭護理干預項目完成是進行第2次體格檢查。體格檢查包括的內容有:身高、體重、血壓、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血清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均值的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家庭護理干預入選52例患者,在護理干預過程中失訪2人,人群的平均年齡為(57.0±3.2)歲。
干預之前的人群中,對于糖尿病危險因素的知曉率僅為42%,而干預之后卻高達92%(x2=28.32,P<0.05);對糖尿病預防和治療知識,干預前為38%,而干預后為90%(x2=29.29,P<0.05);對糖尿病并發癥的知識,干預前為28%,在干預后為86%(x2=33.95,P<0.05),各項知識的知曉率前后比較均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
表1 干預前后生理生化指標的變化(± s)

表1 干預前后生理生化指標的變化(± s)
時間 n BMI指數(kg/m2) FPG(mmol/L) 2hPG(mmol/L) HbA1c(%) TC(mmol/L) TG(mmol/L)干預前 52 24.42±2.13 8.75±2.58 10.16±3.38 8.54±3.12 7.21±1.64 3.27±0.59干預后 50 23.56±1.98 6.22±3.14 8.87±2.92 6.19±3.35 5.19±2.06 2.18±0.72 t 0.85 2.96 2.71 3.14 2.82 2.29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家庭護理干預前后在生活方式上也發生了很多的變化,在干預前,高脂肪飲食者占62%,干預后為24%(x2=14.64,P<0.05);干預前高鹽飲食占70%,干預后為18%(x2=27.14,P<0.05);在干預前,很少運動的人占64%,干預后為16%(x2=23.89,P<0.05)。生活方式的改善在干預前后發生明顯的改變。
干預前后生理生化指標的變化情況如表1所示,BMI指數沒有發生明顯的改變,但是FPG、2 hPG、HbA1c、TC和TG各項指標均明顯降低(P<0.05)。
眾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慢性疾病,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Girod等人的研究表明由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足患者每月的治療花費為697歐元,住院患者為34 176歐元,唐玲等人的研究表明全國有并發癥的2型糖尿患者每年的成本為23 318億元。這些都表明加強對糖尿病的護理干預,探索一種有效的護理干預模式,對防止糖尿病的繼續惡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采用以家庭為單位的護理干預模式,促使家庭成員對糖尿病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慣進行督促和改進,改變了傳統的單純健康教育方式,是糖尿病護理干預的一大突破。同時還具有針對性的對每個糖尿病患者采取不同的個性化培訓,對生活中遇到的健康知識進行及時的溝通和交流,這對基層甚至是農村地區的農民是一種很好的健康指導。
2型糖尿病是遺傳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遺傳的因素很難改變,本研究重要是從環境和生活習慣的角度出發,促進患者形成自己良好的生活習慣,對血糖等指標的改進具有明顯的效果,說明家庭為單位的糖尿病護理干預的模式是有效的,這也與張桂娟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4]。總之,探討糖尿病的護理干預模式將是以后糖尿病研究領域的重要方向。
[1] Jane C, Caridad A, Inmaculada B,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mong adults in Luzon Philippines[J].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2004, 64(2):107-115.
[2] 李玫,許瑞珍,孫濤,等. 糖尿病患者醫院社區互動護理模式的建立及運行[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49 (8):703-704.
[3] 宋建華,梁彤,孫晨. 2型糖尿病患者社區護理干預效果[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9, 17 (2):193-194.
[4] 張桂娟,馬民.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壓及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0, 30(19):2827-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