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華
江西省彭澤縣人民醫院兒科,江西彭澤332700
腹瀉病是一種多發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主要特征的消化道綜合征,是我國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1]。5個月~2歲的嬰兒發病率最高,1歲以內約占總數的一半。是造成小兒生長障礙和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筆者所在科室在用抗病毒治療小兒腹瀉的同時,進行中成藥小兒腹瀉寧的聯合用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2009年7月~2011年9月,筆者所在醫院兒科門診及住院患者180例,大便均為黃稀水樣便,大便常規檢查中沒有發現紅細胞和白細胞。隨機分為兩組,腹瀉寧聯合抗病毒藥物組(實驗組)90例,其中重度脫水40例,中度脫水33例,輕度脫水17例,年齡5個月~2歲。單用抗病毒藥物組(對照組)90例,重度脫水37例,中度脫水32例,輕度脫水21例,年齡5個月~2歲,入選病例治療之前均未服用過相應的止瀉類藥物,發作持續時間均在72 h以內,并排除就診過程中飲食不當,從而誘發腹瀉病情加重的可能性,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實驗組和對照組均服用抗病毒口服液(江西青峰藥業有限公司,Z20044129)0.6 mL/(kg·次),2次/d,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口服中成藥小兒腹瀉寧糖漿(北京三九藥業有限公司,Z11021215),用法為 12 mL,口服 2~ 3次 /d,1個療程為 6 d。其他有關癥狀治療包括糾正不同程度的脫水以及酸堿代謝紊亂[2]、發熱用撲熱息痛、嘔吐用嗎丁啉,但應注意嚴禁使用其他止瀉藥,凡治療72 h以上無效者改用其他治療方式。
小兒腹瀉寧主要成分為黨參、白術、葛根、甘草等。劑型為口服液,每只劑量為12 mL,2~3次/d,1歲以下用量酌減。
按照1998年中國腹瀉病診斷及治療方案所要求的標準[3],顯效:72 h以內,大便次數以及性狀恢復正常,全身相應病癥消失;有效:72 h以內,大便次數減少明顯以及大便性狀有明顯改善,全身癥狀有明顯緩解;無效:72 h以內,大便次數以及性狀無改善,全身癥狀沒有變化甚至惡化。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按照1998年中國腹瀉病診斷及治療方案所要求的標準可以發現,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總有效率分別為90.0%和77.8%,同時在輕、中、重度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實驗組顯效和有效的患者例數均高于對照組,從而說明小兒腹瀉寧聯合抗病毒藥物的治療效果優于單用抗病毒藥物治療(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腹瀉寧聯合抗病毒藥物組(實驗組)72 h止瀉81例,占實驗組患者總比例的90%;單用抗病毒藥物組(對照組)72 h止瀉70例,占對照組患者總比例的77.7%。兩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4.973,P<0.05)。說明在止瀉時間這一觀察指標上,腹瀉寧聯合抗病毒藥物治療與單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相比,能顯著的縮短止瀉時間,具有臨床應用意義。
有關研究報道表明,小兒的腹瀉性疾病大部分都是由病毒或者產毒性細菌引起的,而其中,輪狀病毒是嬰幼兒腹瀉癥的常見病原,每年的秋季冬季,輪狀病毒引起的腸炎可以占到嬰幼兒腸炎總數的80%以上,每年在輪狀病毒流行季節的糞便中HRV檢出率已經超過了50%[4]。本病目前沒有特殊治療藥物。本研究采用的小兒腹瀉寧聯合抗病毒藥物治療小兒腹瀉的效果已經明顯高于對照組,有效率高達90.0%,并且在研究過程中并沒有表現出毒副作用,不失為小兒腹瀉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法之一,值得臨床推廣。
本研究通過觀察兩組治療效果、退燒時間、止瀉時間等觀察指標,綜合評定小兒腹瀉寧聯合應用所能得到的綜合效果。具體表現為以腹瀉寧聯合抗病毒藥物為治療方式的實驗組,對90例輕、中、重度患者的有效率分別為100.0%,97.0%,80.0%。而單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的對照組,對90例輕、中、重度患者的有效率分別為76.2%,84.3%,79.2%,兩組比較證明聯合用藥的突出療效 。在72 h止瀉時間的對比方面,實驗組止瀉率為90.0%,對照組僅為77.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進一步印證了腹瀉寧與抗病毒藥物聯用在治療小兒腹瀉上起到的突出療效。腹瀉寧為純中藥制劑,其內含有黨參、白術、葛根、甘草等,經過濃縮提取加工,能夠起到調節紊亂的腸道運動功能,抑制胃腸道的推進功能,從而達到明顯的止瀉效果。本研究中用到的抗病毒療法中的藥物制劑抗病毒口服液是由中藥的連翹、藿香、生地、板藍根組成,有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止吐退燒的功效,還有鈣離子通道的阻斷作用,抗病毒口服液的這些功能正好針對輪狀病毒腸炎的病因、發病機理以及臨床癥狀。兩者結合,治療效果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小兒腹瀉寧聯合抗病毒藥物無論在顯效率還是在總有效率上,均優于單獨使用抗病毒藥物的治療效果,說明其與傳統的治療方法相比較能夠對小兒腹瀉起到更加明顯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1] 方鶴松,魏承毓.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9,13(6):381-384.
[2] 王俊俠.抗腹瀉新藥:思密達[J].實用兒科雜志,2008,7(4):205-206.
[3] 李燮彬,陳菁,賈梅.思密達治療小兒急性腹瀉(附40例臨床驗證報告)[J].實用兒科雜志,2009,7(5):261-262.
[4] 連朝輝,翁坤榮.抗病毒口服液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31例療效觀察[J].新醫學,2007,27(10):534-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