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萍 鄭麗雅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省農村經濟發展日趨加快,農民的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正在走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在廣大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形勢下,農民有了求富、求知、求樂的綜合性文化需求,而且呈現出越來越強的發展態勢。農民越來越渴望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農村居民不僅樂于參與各種文化活動,更自發地組織各種文化活動及民間團體等。事實表明,正是因為農民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才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從國外的經濟和文化建設經驗來看,只有信息的高度發展才能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以往黑龍江省農村的信息主要來源于電視、廣播以及農民間的口耳相傳,大部分農民消息渠道狹窄。近年來黑龍江省加大了農村的信息化建設力度,農村信息化建設不斷加強。各方面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投入渠道的不斷增多,壯大了農村文化陣地,豐富了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即是農村文化建設的物質載體,是開展文化事業的陣地,又是農村文化宣傳、教育、組織的物質基礎。
從表1中可以看出村民們滿足文化需求主要是靠自身,政府和外界的參與只占很小的部分。近年來,黑龍江省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很大的改觀,目前已建成的鄉鎮文化站193個,文化服務中心158個,圖書館19個。政府投入一定的資金建設劇院、文化活動中心、體育館、公園等,這些基礎設施使農民更便利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表1 黑龍江省農村居民所看書報刊的主要來源
經過長時間的實踐,黑龍江省鄉、鎮政府已經建立了多層次、多形式、多體制的農村文化事業基本框架,農村文化產業已經將文藝、科技、體育融為一體,向綜合性的文化產業方向發展。據統計,近十年來各區、縣(市)共演出節目兩萬余個,演出萬余場,創作作品近三千個,參演人員近百萬,觀眾達千萬人次,在演出內容上充分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省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再現了新時期農民的精神風貌,弘揚了時代主旋律,宣傳了黨的路線。黑龍江省農村文化建設擁有較好的基礎、較豐富的資源,農村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廣大文藝院團轉換經營觀念,積極開拓農村文化市場,群眾性文化團體日益增多。
近年來,黑龍江省政府堅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的原則,培育了一批文藝創作群體并且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獨特的風格,這些民間的文化創作群體不僅在國內享有聲譽,而且其他國家進行了密切交流。目前,黑龍江省有5個縣(市)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市),37個鄉鎮被評為省級文化先進鄉鎮,阿城、賓縣、方正、巴彥、五常、通河、雙城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與此同時,在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各級文化部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轉變觀念,堅持走市場化運作的道路,通過文企合作、社會贊助等多種形式較好地解決了部分活動經費,為政府分憂,實現了以活動養活動的群眾文化新走向,打破了全部由政府撥款的傳統方式。
長期以來,政府一直把農村經濟建設放在主要位置上,而對于文化建設在農村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卻認識不足,重視力度不夠,重經濟輕文化的現象比較普遍,很少顧及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沒有認識到文化對經濟的反哺作用。大部分鄉鎮文化站沒有專用的符合標準的場地和設施,哈爾濱市不足50平方米的鄉鎮文化站有90個,300平方米以上的鄉鎮文化站有12個,無站舍的鄉鎮文化站有67個,對文化事業的輕視使經濟發展失去后勁,嚴重影響了農村文化建設的開展。
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通知》的要求,各級政府每年用于文化事業的經費應不少于財政支出的1%。目前哈爾濱市文化事業經費占比僅為3%左右,哈爾濱市的文化活動經費尚且如此緊張,而鄉鎮要拿出經費進行文化設施的投入更是難上加難,開展文化活動只能實行單獨申報,一事一議。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只能去企業籌集經費,籌資的渠道非常狹窄,且資金匱乏。鄉、鎮圖書館沒有經費投入,已經名存實亡,下鄉形式的劇團、電影院也因經費緊張無法正常運作。
黑龍江省專門從事農村文化事業的專業人才極度匱乏,由于體制和管理方式的問題,令文化機構的從業者準入退出不靈活,使得新鮮的血液無法流入,不能勝任工作的人員不愿流出。此外,基層的文化部門條件差、待遇低也導致專業人才的外流,一些從業者存在年齡偏大,缺乏專業知識,業務素質和水平低下,責任心和事業心不強等問題,無法勝任建設農村文化事業的重任,使得農村文化工作內容單一,缺乏新意,文化事業的進展受阻。
近年來,黑龍江省的鄉鎮文化事業一直存在著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機構不全等問題。現有文化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層文化單位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文化館、文化站業務經費和活動經費得不到保障,縣級圖書館購書費用占經費總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許多鄉鎮文化工作者待遇問題落實困難,隊伍不穩定。縣鄉文化部門在過去那種“養人”式農村文化運行體制中,根本就沒有能力和積極性為農民提供文化服務,致使鄉村文化體系“空殼化”。這種體制使文化工作缺少力度,直接影響了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必須讓地方政府切實地承擔起其應負的責任,轉變觀念和思路,充分發揮組織和領導帶頭作用,同時加強對農村文化市場的管理,開創農村文化建設的新局面。要進一步提高對農村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努力克服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工作,進一步加強對農村文化工作的指導,貫徹落實中央對發展農村文化建設所出臺的優惠政策,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出與之相配套的優惠政策,切實有效地推進農村文化建設,保證農民真正得到文化上的實惠。
應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工作,進一步加強對農村文化工作的領導,將農村文化建設納入市區縣(市)鄉鎮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納入建設規劃和財政預算中,創建多渠道文化投入方式,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投資辦文化,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政府的投入是主渠道,但是其他的融資渠道也不可放棄。尤其是在現階段,利用自身優勢,擴寬市場,參與競爭,搞好服務,這是經費來源的必要補充,也是增強自身發展實力的重要渠道。
首先,各級文化館站要改革管理體制,搞活內部機制,改革用人制度,引進競爭激勵機制,嚴格管理,引進優秀的人才,為人才在基層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文化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人才充實隊伍。扎實推進專業人才的培訓工作,搞好現崗干部的在職培訓工作,令其做到學有所長、學以致用,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需要。通過開展農民喜聞樂見的演出形式,如東北秧歌、二人轉等,大力傳播地域文化,努力營造健康、向上、和諧、鄉土氣息濃郁的當代農村文化新氛圍。
完善鄉鎮文化站的準入退出機制,任用有活力、積極向上的文藝骨干擔當文化站的重要職務,實行激勵機制,推行崗位責任制等。同時,抓住統籌城鄉文化發展的契機,推動城市文化向農村延伸,通過城市與農村的互動,對農村給予財力、人力、物力的支持。縮小農村與城市的差距,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局面。
[1]熊嘉.對于農村社區文化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9(18).
[2]黃小俊.新農村建設中鄉村文化建設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30).
[3]馬偉紅,王麗麗.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特征及發展走向[J].理論學習,2009(8).
[4]李珣.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若干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9(3).
[5]吳云飛.新農村文化建設貴在創新[J].中國民政,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