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琴
(天津商業大學 寶德學院,天津300384)
目前,對知識產權價值進行評估基本上沿用了有形資產的評估方法,即市場法、成本法、收益法。
市場法是指利用市場上相同或類似資產的近期交易價格,經過直接比較或類比分析以估測資產價值的評估方法。從理論上講,市場法應該是無形資產評估中的首選方法,因為用市場法評估得出的評估結果充分考慮了市場變化的因素,可以比較真實地反映被評估對象的市場價值,但市場法的應用需要滿足兩個基本的前提:首先是要有活躍的交易市場;其次是要有相同或類似的資產及交易。當然評估中對參照物的選擇也是關鍵,包括參照物與評估對象使用價值的相似性、面臨的市場條件的相似性、成交時間等。這些條件對于資產市場發育比較完善的國家和地區來說比較容易滿足,但是由于我國無形資產市場尚不發達,交易也不頻繁,很難找到適當的參照物,在尋找參照物時,主觀判斷的成份又較高,這樣就很難保證評估結果的客觀、公正、科學、合理,因此,目前市場法的適用范圍在我國有一定的限制性。
成本法是以購置相同資產的現時完全成本減去其各項損耗(如功能性損耗、經濟性損耗等)來確定被評估資產的評估價值的一種方法。根據成本法評估企業知識產權價值,首先需要確定該項知識產權的成本,再扣減各種損耗和貶值。確定企業開發知識產權時所耗費的成本,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
1.歷史成本法。歷史成本法是把企業開發某項知識產權的實際支出成本(考慮通貨膨脹因素),換算成現值,然后得出現時開發這項知識產權的總成本。
2.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是在現時條件下被評估資產全新狀態的重置成本減去該項資產的實體性貶值(自然損耗)、功能性貶值(新技術出現造成的無形損耗)和經濟性貶值(由于外部環境變化造成的貶值)估算價值的方法。重置成本法通常采用兩種計算法評估資產價格:一種方法是重置成本減去貶值;另一種方法是重置成本乘以成新率求得資產的現時價格。
運用成本法評估出來的資產價值能夠較真實、準確地反映資產的時間價值,可以滿足客觀性、一致性的要求,但在實際運用時這一方法也有一些實際困難,如要區分知識產權研發過程中究竟哪部分成本是增加它的價值而非投資的成本。此外,在重置成本法下,對于知識產權貶值的判斷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評估專業人員的經驗和主觀判斷,而且企業開發某項知識產權所耗費的成本不能決定該知識產權的收益,因而這一方法也就難以作為評估的依據。
收益法是通過估測被評估資產未來使用壽命期間每期的預期收益,用適當的折現率折現,累加得出評估基準日的現值,以此估算資產價值的方法。收益法的基本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V—資產評估價值;ERt—第t年資產預期收益;n—資產收益期限;r—折現率。
該方法從產生收益能力的角度來看待一項資產,而不考慮研發或取得一項新資產的成本,因此,它只適用于直接產生收益的經營性資產。雖然收益法基本思想簡單明了、易于理解,而且也能較準確地反映資產的價格,但是在實踐中收益法的應用同樣并不簡單。首先,被評估資產需滿足收益法應用的三個前提條件:被評估資產的未來預期收益可以預測并可以用貨幣計量;資產擁有者獲得預期收益所承擔的風險也可以預測并可以用貨幣計量;被評估資產預期獲利年限可以預測;收益法中涉及的被評估資產的預期收益、持續時間及折現率或資本化率實際上都很難準確估計,受較強的主觀判斷和不可預見因素的影響,增加了評估風險。
當前進行知識產權質押評估中主要是運用收益法評估其市場價值,該方法考慮了運用相關知識產權以其使用價值決定價值的特征,考慮了資金的時間價值,是最常用的評估方法的基礎。但對這一方法在質押評估中的運用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知識產權價值并非惟一,它隨時間、環境、使用目的和當事人等不同而不同,存在極其嚴重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因此對于知識產權在未來使用年限內,每年給企業帶來的超額收益很難進行準確地量化;其次,企業知識產權價格主要不是根據其創造過程中表面上付出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定,而是取決于它給企業所帶來的超額收益。因此,在收益法的運用中,是在企業正常盈利的前提下而進行的分析,測算其超額收益、折現率也是在企業正常收益的基礎上進行計算的,而對于質押目的的知識產權評估沒有給予充分考慮,即對質押這一特殊目的下對知識產權價值的影響因素、對清算的可能性未給予充分的考慮;同時,知識產權評估本身也有很多的影響因素,只是在大的范圍內給予大概的估算,沒有對影響知識產權價值因素的大小進行定量分析,這樣會進一步增大其運作風險。
如前所述,目前對知識產權價值進行評估基本上沿用了有形資產評估方法,專門適用于知識產權價值評估的理論和方法還沒有確立。表1是來自一份調查報告的相關數據,選取了35個典型樣本,列舉了各類型評估對象采用的評估方法。

表1 各類評估對象采用的評估方法單位:個
從表1可以看出: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對不同類型的知識產權都做出合理的評估,但不論采取哪種方法,都需要根據評估對象的具體情況并考慮知識產權的特殊性及評估的目的等,對這些方法加以選擇或改進。
與有形資產抵押評估相比,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具有以下主要特點:1.知識產權作為一項財產性權利,其價值容易受技術、政策和市場變化的影響,有時價值會逐步攀升,有時會有所下降。因此對質押物價值的預測要充分考慮相關風險;2.知識產權的成本具有弱相對性、不完整性等特殊性。知識產權的創建需經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生產工藝開發等漫長過程,科研成果的出現帶有較大的隨機性,其價值并不與其開發費用和時間產生某種既定的關系,知識產權的成本往往是相對的,要準確地量化知識產權成本非常困難;3.知識產權受自身特性(新穎性、創造性、替代速度快等)的影響,資產收益期限一般較短。知識產權的權屬性一般只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受到法律的保護,一旦超過法律規定的有效期限,智力成果就成為全社會的共有財富,立法不再予以特別保護,特別是在質押目的下,由于知識產權受資產自身特性、知識產權評估困難的現實,導致質押期間價值波動比較大,因此,質押評估期限一般較短。
鑒于以上知識產權的特點,所以如果評估機構忽視知識產權不同于有形資產的特點,不加分析地照搬有形資產評估方法,有可能使評估結果遠遠偏離有關知識產權的實際價值或市場價格,起不到評估的作用,使評估結果的應用受到限制。
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主要涉及到的主體有:貸款機構、借款企業和評估機構,它們在質押貸款中的目的各不相同,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質押融資中,設定質押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證貸款機構貸款的安全,因此,質押知識產權的評估必須統一在“保證貸款機構貸款安全”這一目的之下。適應于保證貸款機構貸款安全這一評估目的的價值類型,必須要考慮評估資產的未來盈利能力或變現能力。因為若采取貸款時質押資產的初始市場價值(如一些質押資產存在交易市場),在此條件下,如果在貸款合同期間的任何時間,質押資產的市場價值小于貸款合同的價值,那將損害貸款機構的貸款安全。

圖1 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中主要主體的不同目的
由于各類知識產權的內涵各不相同,其價值形成因素也不相同,應視不同的知識產權確定不同的評價考慮因素。以專利為例,可以認為其價格形成因素由以下部分構成:專利的成本費用、技術成熟程度、技術先進程度、專利轉讓次數、技術實用性、經濟壽命、機會成本、市場供求狀況、轉讓權大小、市場上同類專利的成交價格、風險補償、支付方式、預期收益等;又如商標權的價值形成主要是通過區別商品來源、標志商品質量和推廣宣傳商品等路徑體現出來的。
總之,由于知識產權的特殊性及質押融資的特定目的,對其價值的評估方法選擇不能盲目照搬有形資產的評估方法,應充分考慮知識產權的特點及評估的目的,特別是不同知識產權的實際情況,從現實出發選用適宜的方法。
[1]李正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價值評估的問題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9(12).
[2]劉伍堂.質押貸款中知識產權的價值評估實務[M].中國資產評估,2007.
[3]張東平.基于質押目的的知識產權價值評估[D].廣東:廣東工業大學,2009.
[4]李爭艷.無形資產評估的收益法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