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軍 胡世鋒 趙玉英 耿淑琴 崔素巧
清醒手術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多數會產生恐懼、焦慮心理,引起情緒緊張,血壓升高,心動過速等應激反應。我院2008年起將音樂加保溫干預應用于手術室整體護理中,使患者輕松舒適度過手術關,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子宮切除患者100例,無聽力障礙、語言困難及心血管病史,平均年齡(40±8)歲,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所有患者采用腰硬聯合麻醉,均在手術過程中保持清醒,2組性別比、年齡、文化程度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術前1 d接到手術通知單后入病房探視患者,進行必要的安慰和介紹手術注意事項,告知麻醉方法等。征求試驗組患者對音樂的意見,術日選擇其熟悉和喜愛的樂曲,并在患者進入手術間前30 min,將手術間溫度調整至22~25度,濕度40%~60%。試驗組患者四肢和軀干用毛毯覆蓋,靜脈輸血、輸液及沖洗水均加溫至37度。對照組用室溫的靜脈輸血、輸液及沖洗液。手術過程中監測患者血壓、心率變化,記錄患者整個手術過程中麻醉藥的用量、輔助藥的應用情況,并了解患者對手術經過的評價。
1.3 統計學分析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患者術前心理狀況,術中心理狀況、血壓、心率及術中輔助藥的應用情況。見表1。

表1 2組患者情況比較 n=50,例(%)
3.1 術中采用音樂干預的意義
3.1.1 音樂有緩解患者緊張情緒的作用:手術作為重大的軀體性應激源作用于人體,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分泌增加,使血壓升高,心率增快[1]。音樂可通過心理調整而改善情緒,減輕焦慮癥狀,提高情緒的穩定性,改善循環和調整神經內分泌功能。試驗組患者在整個手術過程中聽音樂,分散了注意力,使患者全身放松,血壓、心率平穩,輔助藥的用量極大少于對照組。說明音樂具有鎮靜之功效,能消除緊張情緒,有利于減輕藥物的不良反應和對手術中患者的觀察和護理。
3.1.2 音樂療法為患者提供良好的手術環境:手術過程中,手術器械傳遞聲、電刀的燒灼聲、監護儀器的報警聲、醫護人員的說話聲等,對清醒患者來說都會產生惡性刺激,增加患者恐懼緊張心理。音樂可分散患者注意力,避免患者不良刺激,減輕患者心理創傷,使患者在心情愉快的狀態下手術。
3.1.3 音樂可縮短患者和醫務人員之間的距離:術中手術醫生討論病情的說話聲,會影響患者對手術的滿意度,成為患者投訴的依據。術中采用音樂療法可緩解患者的緊張程度,轉移注意力從而改善醫患關系,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3.2 術中增加綜合保溫措施的意義
3.2.1 保溫可增強患者對手術傷口感染的抵抗力:低溫由于直接消弱機體的免疫功能和減少皮膚血流量,從而減少組織的養供,同時低溫常伴有蛋白質的消耗和膠原合成的抑制,這些均可使傷口感染率增加,延長傷口愈合和住院時間[2]。
3.2.2 保溫可有效預防心血管事件發生及減少術中出血量:低溫可抑制心肌收縮力,使心輸出量降低;還可導致兒茶酚胺升高,血管收縮,外周阻力增加和血液黏滯度升高,導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術中低溫可降低凝血物質活性,激活纖溶系統,明顯增加術中出血量。研究表明術中保溫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從而減少術中出血量,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和成功率[3]。
3.2.3 保溫可降低寒戰發生:低溫時,由于溫度感受器神經元興奮使骨骼肌發生不隨意的節律性收縮,患者發生寒戰,產生恐懼不適感,且引起心率增快,呼吸吃力,肌肉痙攣,加重傷口疼痛。用加溫后的液體、血液進行靜脈輸注以及沖洗液沖洗腹腔,降低了機體額外熱量的消耗,減少體溫降低的危險。謝淑麗等觀察發現使用加溫器對液體進行加熱,有效地防止了患者術中體溫下降和熱能丟失,減少了寒戰的發生[4]。
3.2.4 保溫可提高經濟效益和滿意度:術中維持患者核心溫度在良好狀態,縮短了住院天數占40%,可減少患者的住院費用,提高了經濟效益。另外,患者在術中體驗的舒適的溫度感,可提高患者的滿意度[5]。手術室護士有責任采取積極的措施,為患者提供舒適的溫度和服務讓他們滿意,密切配合醫生順利完成手術任務。
音樂加保溫綜合干預措施為安全無刺激無創傷療法,應用于手術過程中,使患者在接受手術的同時感到舒適。緩解或減輕患者的應激反應,保障機體正常生理功能的調節,幫助患者順利度過手術期。
1 溫賢秀,劉惠蓉,蔣文春,等.放松性音樂對不同焦慮患者手術應激反應的影響研究.護理研究,2003,17:504.
2 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主編.現代麻醉學.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039-2048.
3 徐亞玲,孫亞麗,韓芳.術中保溫對惡性梗阻性黃疸患者圍術期并發癥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3-24.
4 謝淑麗,朱光明,張曉麗,等.不同輸液溫度對胃大部切除術后患者體溫的影響.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2,33:538-539.
5 張秀平,任杰平.手術中期患者低體溫原因分析與護理研究進展.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8,14:1833-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