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貴,孫宗正,吳兆芳,崔銀玲,董建鳳
(膠南市人民醫院,山東膠南266400)
體質量超標、體脂超量及體脂在腹部堆積等均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增加糖尿病患者各類并發癥的發病風險。但動物實驗證明,慢性營養不良可使胰島β細胞數目減少[1~3]。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特別是兒童時期營養不良,是胰腺內分泌功能異常及糖尿病易感性增加的危險因素之一[4]。本研究對775例2型糖尿病患者營養狀況和HbA1c進行評估,并探討了兩者的相關性。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3月~2010年12月在膠南市人民醫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775例。均符合1998年WHO制定的診斷標準。除外腫瘤惡病質、尿微量白蛋白>3 mg/mmol·Cr、肝腎疾病及感染性疾病患者。
1.2 營養狀況評估
1.2.1 體格檢查 測量患者測量身高、體質量,計算BMI。皮下脂肪厚度(TSF)用皮褶厚度計測量,測量部位取肱三頭肌部。上臂圍(AC)測肱三頭肌部位,測值包括皮下脂肪及肱三頭肌。
1.2.2 營養風險指數(NRI)評分 NRI=1.519×血清白蛋白濃度+41.7×(目前體質量/平常體質量)。>100為營養狀態正常,≤100為營養不良。
1.2.3 營養不良通用篩查工具(MUST)評分 包括BMI、最近體質量丟失情況和疾病對進食狀態的影響3個方面。BMI≥20.0 kg/m2計 0分,18.5~20.0 kg/m2計1分,<18.5 kg/m2計2分;最近3~6個月內體質量丟失<5%計0分,5% ~10%計1分,>10%計2分;因急性疾病影響導致禁食或攝食不足超過5 d,計2分。以上三項相加總分0分為營養狀態正常,≥1分為營養不良。
1.2.4 生化檢查 采集受試者晨起空腹肘靜脈血及尿液。血清白蛋白(Alb)、淋巴細胞總數、空腹血糖(FPG)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前白蛋白(PA)用ELISA法測定,HbA1c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尿微量白蛋白采用動態散射比濁法測定。HbA1c<6.5%為達標,≥6.5%為未達標。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相關分析采用Pearson和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組臨床資料比較 見表1。775例患者中,依據NRI評分有161例發生營養不良;依據MUST評分有93例發生營養不良。
2.2 2型糖尿病患者營養狀況與HbA1c的相關性相關性分析顯示,HbA1c與NRI、MUST評分密切相關(r分別為 -0.346、0.240,P 均 <0.01),與 BMI、Alb、PA 亦顯著相關(r分別為 -0.209、-0.308、-0.449,P <0.05 或 <0.01),與淋巴細胞總數、AC、TSF則無明顯相關(P>0.05)。進一步采用Logistic回歸對營養不良與HbA1c的相關性進行分析,以HbA1c是否達標為因變量、以評價營養狀況的各指標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NRI評分低、MUST評分高、低Alb、低PA是HbA1c不達標的危險因素;以是否營養不良為因變量、以HbA1c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高HbA1c是營養不良的危險因素(以 NRI定義的營養不良,OR=1.446,P <0.01;以 MUST 定義的營養不良,OR=1.334,P <0.01)。
表1 各組臨床資料比較
脂肪除了儲存能量,還是活躍的內分泌組織,是胰島素抵抗的最直接原因。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誘因,而營養不良與糖尿病關系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見。有研究發現,先天性全身脂肪營養不良患者常同時存在糖耐量異常及糖尿病[5]。糖尿病患者特別是并發腎臟并發癥患者也常常表現為進行性蛋白質—熱量的營養不良[6]。營養不足可能使某些致病因素對胰腺β細胞的損傷作用增強,如營養不良者多伴有肝臟功能低下和維生素缺乏,這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素對β細胞損傷加重。此外,嚴重營養不良也可導致機體免疫力低下,增加病毒感染的機會,激發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從而導致β細胞的損傷。
本研究采用臨床較常用的NRI和MUST評分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分析營養不良與2型糖尿病患者HbA1c的關系。結果顯示,營養不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非常普遍,以NRI定義的營養不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發生率為20.8%,而以MUST定義的營養不良則為12.0%。我們還發現,評價2型糖尿病患者營養狀況的各指標及NRI、MUST評分與HbA1c密切相關,提示糖尿病患者的營養狀況可能通過某種未知途徑對疾病的發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同時長期高血糖狀態也可能影響患者的營養平衡。動物實驗證明,蛋白質不足可使胰腺β細胞先分泌亢進隨后功能衰竭,β細胞的數目減少與營養不足持續的時間呈正比[1~3]。因此認為,在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不但要強調肥胖患者控制體質量的重要性,同時也要及時對患者進行營養狀況評價,制定切實可行的個體化營養治療方案,指導其合理飲食,既要控制體質量的過度增加,又要防止營養不良的發生,從而更好地控制血糖及HbA1c在合理范圍內,以提高患者的療效,改善其生活質量。
[1]Soriano S,Gonzalez A,Marroquí L,et al.Reduced insulin secretion in protein malnourished mice is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changes in the beta-cell stimulus-secretion coupling[J].Endocrinology,2010,151(8):3543-3554.
[2]Okitolonda W,Brichard SM,Henquin JC.Repercussions of chronic protein-calorie malnutrition on glucose homeostasis in the rat[J].Diabetologia,1987,30(12):946-951.
[3]Rao RH.Chronic undernutrition may accentuate the beta cell dysfunction of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1990,8(2):125-130.
[4]Desai M,Babu J,RossMG.Programmed metabolic syndrome:prenatal undernutrition and postweaning overnutrition[J].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2007,293(6):R2306-2314.
[5]趙諸慧,沈水仙,支滌靜,等.兒童全身性脂肪營養不良伴糖尿病1 例報告[J].臨床兒科雜志,2006,24(12):1013-1014.
[6]邢廣群,劉麗秋,董暉,等.2型糖尿病腎病營養不良原因探討[J].中華腎臟病雜志,2005,21(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