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洋(南通職業大學 江蘇 南通 226007)
服裝結構制圖是中職院校服裝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該課程學得如何,直接影響本專業學生首次就業層次和未來職業生涯發展空間。近些年來,重視實踐教學,關注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中職教育思想,在服裝教學改革創新的實踐中日益倍輕罪重視,許多教學工作者進行了許多大膽有益的探索,但就整體而言,目前該課程的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與服裝企業對人才動手能力需求脫節的現象依然存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張皮”的問題依然沒能有效解決。因此,以理實一體化方法改革服裝結構制圖教學,讓學生在學中干、干中學,使學生在掌握必需、夠用的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服裝結構制圖的動手能力,更好地滿足企業服裝制板工作的崗位要求,是服裝結構制圖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
服裝結構制圖課程改革應以就業為導向,確立技術核心而非學科中心的課程知識觀,符合認知規律、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課程價值觀,“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實現觀。讓這些教學理念真正落地的關鍵在于讓學生參與,給學生提供“自覺的機會,動手的機會,表達的機會,創新的機會。例如,在講人體外形與服裝結構的關系時,教師只要讓學生明白“服裝的基本結構和形態是由人體的外形決定的”這一知識點就可以了,至于具體的各部分之間存在的關系,點到為止,讓學生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可以在以后的一次次實踐中加深學生的印象。在學生對服裝制作還沒有感性認識的情況,深奧的理論,只會讓學生喪失興趣。如果以行動為導向,讓學生多畫畫圖,多動動手,多看看自己的學習成果,增加他們對服裝產生更多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適時提煉概括知識要點,就會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職服裝結構制圖課程教學還應與時俱進。要從企業的實際生產中不斷吸取新的內容和形式,使服裝結構課既生動活潑,充滿活力,又緊貼行業企業生產經營實際,實現課程的整體優化,進而達到面向社會需求、面向學生基礎、面向教育規律,提高培養質量的目的。在具體操作方法上,可根據企業對學生技能和素質的要求,采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將服裝結構的基礎知識歸納整理后分類為人體結構、制圖基礎、裙裝、褲裝、上衣、連衣裙等幾個知識點,讓學生“學中干、干中學”,跟著老師一起動手制版,開動腦筋,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教師則要隨堂檢查,發現問題,個別輔導,共性問題則要重點強調。只要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掌握好基礎,就會在今后工作中融會貫通,適應企業崗位技能要求。
與課程設計相配套,服裝結構制圖的教材必須進行改革。目前此類教材大多沒有走出傳統教學的藩籬,依然按照以學科為中心的知識體系編撰,而不是按技術知識為核心編排。教材前三章的內容,一般都是制圖基礎理論知識。如果教師完全按照教材依葫蘆畫瓢,一開始就向學生傳授這些枯燥而抽象難懂的理論,這些知識基礎原本就較弱的中職新生就會因聽不懂而興致索然,久而久之就會對服裝結構制圖課程產生畏難甚至厭煩心理。因此,要以“必需、夠用”整合教材理論知識,而“必需”、“夠用”這種虛化文字表述,又需要教師以項目驅動、任務為導向,具體落實到課程教學中去。

Jonassen關于知識獲得的三個階段
建構主義學者喬納生(Jonassen,1991)等人將知識的獲得分為初級的知識獲得、高級的知識獲得和專家知識的學習三階段(如圖)。在初級階段,學生往往還缺少可以直接遷移和利用的關于某領域的知識,這時的理解更多是靠簡單的字面編碼(literal coding)。在教學中,此階段所涉及的主要是結構良好的問題,其中包括大量的通過練習和反饋而熟練掌握知識的活動。在高級的知識獲得階段,學習者開始接觸到大量結構不良領域的問題,這時的教學主要是以對知識的理解為基礎,通過師徒式的引導而進行。學習者要解決具體領域的情境性問題,就必須掌握高級的知識。在專家知識學習階段,所涉及的問題則更加復雜和豐富。
這時學習者頭腦中已有大量圖式化的模塊,而且在這些模塊之間已建立了豐富的聯系,因而學習者幾乎可以像專家那樣靈活地解決問題。
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強調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之目的。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和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
中職生學習服裝結構制圖處于建構主義的“初級知識獲得階段”。因此,在教學中,應注重人體測量方法的掌握、服裝面料特性的了解和服裝工藝的結合等基礎知識技能的訓練。在制圖技能訓練中,對繪制一般品種的服裝樣式要掌握透徹,并能運用服裝結構變化規律的基本理論去分析。教學要深入淺出,簡明透徹,好懂好記。例如,在褲裝的結構制圖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學習西褲的基本款式制圖,要求對西褲的基本結構和特點充分掌握,然后在西褲的基礎上對長度、部件、變形等內容進行講解,讓學生明白新款式是怎么來的,并掌握變化的方法。實訓時,既要讓學生了解褲裝結構的變化,又要把基礎知識和變化款式結合起來講解。這種結合應是具體的,量化的,選擇實際尺寸的款式訓練效果會更理想。通過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知識的學習,學生既掌握了服裝常用款式的制圖,又學會了如何舉一反三、運用各種方法進行褲裝結構變化。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對基本的服裝結構知識了然于心。
以職業活動為邏輯起點,將工作過程中必備的知識作為課程教學的核心內容,并以典型的工作任務為載體,按照職業能力發展規律構建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既是職業教育本質的回歸,也是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課程設計。例如,《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教學根據服裝企業生產的實際,通過服裝實物比較,進行服裝款式間變化規律的分析,加深對服裝結構原理的理解,使學生掌握款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讓學生動手完成從各類紙樣的繪制、坯布樣衣的完成到人體試穿、修改紙樣整個工作過程,實現從平面結構紙樣向實物立體化的轉化,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服裝款式是結構設計的前提和基礎,如何根據具體的款式要求設計出合理的服裝結構,是一個優秀打板師的必備素質。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教會學生看圖制版,然后根據款式的特點,結合服裝風格、造型特點進行制版。例如,在教學生西裝領繪制時,可以讓學生先學習看圖的方法,即分析款式特點,比例關系,繪制穿著效果圖,再用對稱法繪制最后的樣板。這樣繪制出來的樣板就可以很準確的表達出設計師的意圖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先教會學生繪圖方法,再與學生一起繪制,最后再選擇一些變化款式讓學生自己打樣并制作,看看學生自己打樣制作成成衣后的效果,最后,再講評學生的作業,指出問題,要求學生及時改正。在學生制作過程中教師要隨堂指導,隨時解決學生的各種問題,充分有效的利用課堂時間。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邊學邊干的情境模擬訓練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課后練習的模式,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實踐能力都得到相應的提高。
任何再優秀的設計,如果沒有精湛的工藝支撐,都不可能成為完美的實物。一方面,結構設計要適應工藝要求,即結構設計在工藝中能夠實現。不同的結構處理,工藝手法有所不同,要充分考慮工藝特點來設計結構,如西裝領的領面、領座的關系要準確,做出來的領子才會服帖漂亮。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充分理解結構設計并借助工藝手段來實現。實際上,結構理論很抽象,與實物之間有一定的距離,用具體的工藝來表現結構理論更直觀,印象更深刻。特別是通過實際工藝演示,可以調整結構設計的不足,有助提高結構設計水平。在教學實踐中,從完成基礎工藝操作,到基本零部件的各種縫型的制作,再到獨立成衣,我們都讓學生自己動手,并適時指導,舉一反三。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我們把服裝分為裙子、褲子、襯衣、夾克衫、男女西服、大衣等六個教學模塊分類教學,安排學生制作工藝單,設計流水線,對成衣生產的全過程有一個完整感性認識,并掌握六種服裝生產的技術流程和每道工序的質量標準。
如何真正把所學知識自如地運用于企業打板之中,還要實地了解現代服裝企業的實際運作。我們在教學實習中,首先通過參觀、見習,形成對企業打板的初步認識。然后與企業進行合作,開展服裝結構項目教學,由企業派師傅來進行該教學實訓活動或者學生下廠教學實習,根據企業的要求,全過程加以訓練。根據客戶的訂單來開展一系列的服裝結構實訓,從制定規格尺寸、制作樣衣結構、制作樣衣等流程,完成后由客人確認,才能進行系列樣板推放,樣板分解、排料等相關工作。實踐證明,這種讓學生在校企間交互式學習的方式,不僅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提升學習效果,而且大大縮短了畢業生參加工作后的適應期。
[1]姜大源.論行動體系及其特征:關于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3(12).
[2]吳啟迪.職業教育:面向人人的教育[J].求是,2007(14).
[3]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