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健 劉同順

在2003年博客誕生之日就有人預言:博客將成為傳統廣播的 “掘墓人”。時過境遷,八年之后,一個新的名詞——微電臺的出現,讓這種預言破產了。微電臺的出現再造了廣播,也給廣播行業帶來了復興的希望和蓬勃發展的新曙光。正如麥克盧漢所言:媒介總是以疊加的方式向前發展,新媒介的出現并不意味舊媒介的消亡。
2011年5月10日,新浪針對日益紅火的廣播推出“微電臺”這一營銷產品。所謂微電臺,其實就是傳統廣播與互聯網合作建立的傳播平臺。即網友或微博用戶在上網聊天、瀏覽時可以直接在線收聽自己喜歡的電臺,并與主持人和網友進行實時微博互動。自新浪網推出“微電臺”以來,引起全國各地電臺的高度關注,目前全國已有240多家廣播電臺(頻率)爭相入駐。微電臺成為了廣播業界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
眾所周知,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傳統的廣播傳播方式幾乎沒有什么變化。雖然有衛星廣播、網絡廣播的出現,但都不占主流地位,絕大多數電臺仍然沿襲著“我說你聽”的傳統播報方式和傳播手段,傳播者與收聽者界限分明。1986年,珠江經濟廣播電臺開“熱線電話加主持直播”先河,變單向傳播為雙向交流,成為中國廣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但這種直播主持的方式也有缺陷,對話只是點對點,聽眾的參與面十分有限。
技術的進步推動人類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也同樣推動著廣播的不斷前進和發展。自上世紀中葉起,隨著計算機的發明和廣泛應用,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互聯網的逐步普及,催生了人類社會新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革命。綜觀今天的傳媒格局:一個以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為載體的,傳統傳播手段與以流媒體技術為基礎的,信息化、數字化傳播手段相互融合的傳播平臺業已形成。媒介融合時代,任何單一的傳播方式與形態不僅不能一枝獨秀,反而都將在發展中失利,只有走融合之路才會不斷覓得生機,才會有發展空間,才會實現飛躍。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7月19日發布的 《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85億。微博是近兩年新興的零距離網絡交流平臺,目前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熱點、交流思想、傳播信息的重要媒介。微電臺的出現正是傳統媒體順應浩浩蕩蕩的新時代潮流發展與無處不在、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的新興媒體聯姻的時代產物,廣播正是看中了互聯網這一強大的網民優勢與之融合,融合后的廣播,搭上了現代科學技術營建的高速通道,實現了主持人與網民從原來的雙向交流拓展為多向交流,使網上廣播受眾的反饋參與面大大擴展。微電臺一經誕生就帶有著鮮明的時代特性。
網民第一。微電臺在節目制作和傳播對象上,首先要考慮網絡受眾的需求,實現網絡化廣播信息接受的舒適性、第一時間的傳播性和文字、音頻、視頻的互動性。目前,各家電臺的節目都結合網站頻道特點應網友的要求開設了一些以網絡時尚為話題的廣播節目,同時還依托微博開展各類活動,與網民近距離接觸。
互動交流。邊聽邊聊是微電臺最大的特色,主持人在主持節目的同時,可以開通互動微博,利用微博與網民進行實時交流,增強節目的互動性與參與性。微博互動在不中斷節目、不影響音樂欣賞的狀態下進行,成為適合廣播的互動方式。
在線直播。微電臺的播出采用不受制于傳統廣播的“網上直播”形式,聽眾或網民可以借助移動互聯技術實現隨時隨地的在線收聽或離線點播收聽。不過,如果微電臺轉播傳統廣播或播出錄制節目,微電臺的網民第一和互動特點將會完全不能體現。
網上點播。微電臺實現了廣播節目尤其是音樂的在線收聽和點播。與一般廣播節目上網不同的是,微電臺的網民人數眾多,互聯網節目資料更加豐富,網民可以在微電臺上以私信等多種方式更加自由地點播自己喜愛的歌曲、樂曲等,真正實現了網上點播。
引導輿論。廣播與互聯網融合,變雙向交流為多向交流,使廣播優勢得到進一步拓展。但成千上萬甚至上億網民的言論眾說紛紜,有正面的、積極的,也有反面的、消極的。作為主流媒體的廣播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沒有自己的觀點、思想和評論,引導輿論向正確方向發展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微電臺主持人可以成為網絡談話的組織者,因勢利導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作為傳媒人,我們驚喜地發現,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并沒有像有些預言家聳人聽聞地宣稱的那樣,隨著新的傳播方式的出現而消亡。相反,傳統媒體只要能夠發揮其特有的優勢,拓展其傳播特性,注重新技術植入,走融合之路,完全可以覓得生機,拓展發展空間,煥發新的活力。微電臺的誕生可以說對傳統廣播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它在與互聯網的融合之路上,實現了強力突破。
1.微電臺突破了地域限制,使傳統廣播的地方臺在網絡上成為全地域性廣播。傳統廣播除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可以覆蓋全國以外,其他省市縣電臺只能覆蓋本地區范圍,覆蓋成為許多電臺做大做強的“瓶頸”。微電臺的出現使這一束縛得到解放,互聯網聯通世界的這一特性使地方廣播走出了當地狹小的地域,走向了世界這一廣闊舞臺。憑借微電臺,廣播可以輕松植入移動新媒體,借助移動新媒體的移動互聯技術實現隨時隨地的在線收聽或離線點播收聽,從而突破傳統廣播的地域局限。通過微電臺,地方電臺(頻率)正在由封閉的區域性廣播媒體,轉變為開放的、全地域性的廣播媒體。
2.微電臺突破了終端制約,增強了廣播的伴隨性。廣播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近百年來一直通過收音機等終端設備接收信號,通過收音機收聽廣播最大的缺陷就是只能收聽到有限的頻率。微電臺的產生突破了收聽終端的限制,目前很多電臺都能提供互聯網收聽服務,很多網站都收集了這些電臺的收聽地址,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來收聽節目,節目資源大大豐富。目前,電腦已經成為廣播的又一收聽終端,借助微電臺,廣播擁有了潛在的近五億受眾。
3.微電臺突破了單一的稍縱即逝的聲音媒體特質,使傳統廣播成為了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ヂ摼W的興起既為傳統廣播帶來不可避免的沖擊,又與傳統廣播進行了多方位的融合。廣播進入網絡新媒體領域,不但可以借助數字廣播技術大大增加頻率數量,培育并細分市場,同時還可以借助網絡的多媒體技術和互動特性,實現由單一音頻的單項傳播升級為音視頻同步和雙向傳播的廣播新形態。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廣播稍縱即逝、僅有聲音而無圖像、不能自由點播選聽節目的缺憾。微電臺融會了互聯網與音視頻廣播的優點,使廣播節目能保存,有文字、有圖像、有圖片,可點播并可隨意檢索與下載,大大增加了信息量。隨著廣播技術的發展,微電臺將真正實現突出個性化服務的特色,為特定受眾提供特定服務,實現和聽眾的交互性、互動性播出。
4.微電臺突破了年齡界限,使傳統廣播由老年媒體向青年媒體群體擴大。中老年聽眾是目前我國廣播媒體市場上的主力受眾,其中55歲以上群體人均日均收聽時間120分鐘以上。由于收聽習慣的影響,老年群體都是用傳統的收音機收聽節目。而目前我國網民的最大群體是青年學生,占網民數量的三分之一。他們當中很多人已經拋棄了傳統的收聽廣播模式,正利用電腦收聽微電臺,利用手機發送微博?,F代的青年人正逐漸成為廣播的收聽群體,這也正體現了社會發展過程中媒體和受眾之間的一種自然選擇。
5.微電臺突破了節目考核機制的弊端,使節目考評由單一向多元發展。
收聽率一直是考核電臺節目優劣的一項主要指標,而這項指標的來源就是各大調查公司的百人抽樣調查。這一結果的科學性一直為業界所詬病,令人懷疑。微電臺設置了排行榜、投票、點擊量、收聽時長等項目,讓不同電臺的受歡迎程度一目了然。微電臺具備的這一功能相比較收聽率調查有了較大突破,也更加科學。
事實上,微電臺帶來的突破是多方面的。作為媒體人,我們應該堅信廣播在媒介融合時代必將大有作為。我們也相信,不久的將來,廣播人可以自豪地宣稱:廣播擺脫了窘境,進入了所有人對所有人傳播的全媒體時代,而微電臺正是一個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