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濤
春晚,這些年,窮得只剩下錢了。先看一組數據,央視春晚廣告收入2002年為 2億元,2006年接近 4億元,2009年已接近 5億,2010年虎年春晚超過6.5億元,2011年兔年春晚做到了“無植入廣告”,但據了解也有7億收入。除此之外,最喜愛的節目冠名和零點報時的報價在2010年曾經分別達到過11099萬和5201萬元的天價。可以看到,春晚已經不是當年的春晚了,春晚的節目質量是否下降可以先放在一邊,單單看這些數字就可以斷定春晚已經成了央視一年一度的“吸金王”。
哈文的春晚,雖然現在還沒有具體運作的動靜。但單單憑“沒有一個廣告,所有的軟硬廣告都沒有,包括零點報時,廣告植入”的承諾,便值得一看。在這個廣告滿天飛的時代里,看不到廣告早已成了一種奢望。對于2010年和2011年兩年的春晚而言,廣大觀眾更是以“請不要在廣告期間插播春晚”來揶揄春晚廣告的泛濫。春晚保證零廣告,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承諾,這足以贏得我們的掌聲。
之所以觀眾希望春晚無廣告,原因至少有以下兩個。其一,春晚回歸公益是“年夜飯”的本質所在。其二,春晚不是商業演出,春晚幾乎不支付演員合理的報酬。另外,春晚作為央視最重要的大型文藝演出,在政策上多有扶持,這也保證了春晚起碼的資金來源。既享受國家扶持,又開門營業的春晚,很像故宮里的私人會所——兩邊的錢都賺。
春晚就像春運。不是說央視不應該賺錢,而是說,央視不能借一個已經形成壟斷之實的春晚大舞臺圈錢。在過年的氛圍中,鐵道系統亦不能在春運期間漲價。作為國有經營單位,該發揮社會作用時一定要迎難而上,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