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濤(廣州城市職業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0)
街道是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人們日常生活接觸頻繁的城市公共空間,是人們以步行速度行走其上而得到體驗的空間。它承載著歷史發展的烙印,呈現著市民多彩的生活,表達著人、建筑、交通及環境間的良好互動。本文嘗試從的街道邊界空間入手,分析其邊界空間的特性,從行人為主要使用者的角度,提出多維度的思考,探討如何保持街道空間的生機和魅力,更好地服務于使用者。
邊界,即存在事物的邊緣、界線,是一事物區別其它事物的分界線,也是事物、結構之間相互區別的分界限定。街道邊界空間承載著多種功能:交通、過渡、聯系和交往等,存在于外部空間和內部空間,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之間。同時,這個空間具有“過渡性”的特征,它不像周邊建筑或廣場那樣具有中心空間的明確概念,邊界空間是聚集多重使用功能的面狀空間,又是作為道路通過的線性空間,具有復合性和多樣性。
本文的研究對象就是充滿矛盾及不確定因素的城市街道邊界空間,這里是城市生活縮影的舞臺,建筑集中、尺度適宜、居民生活密集,對邊界空間使用頻繁。
街道作為公共空間起到聯系人的活動和戶外環境之間的作用,并豐富城市的空間層次。從空間構成上可分為街道空間的地面——水平界面和沿街建筑的邊界——垂直界面,不同的界面匯集了內外不同的因素、形成表現自身特質的中間媒介,具有以下特性:
街道與周邊物質環境之間需要有過渡,而這一過渡空間的任務毫無疑問地由街道邊界空間所承擔。為了保持內外空間良好的聯系,街道邊界空間成為了連接公共空間和私有空間,開放空間和封閉空間,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的過渡空間。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心理過渡。不同空間會給人不同的心理體驗,由于街道邊界處在中間媒介的位置,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必然會進出各種不同功能的空間,而在這一過程中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考慮到心理的復雜性,街道設計應為人們提供非嚴格界定的一些心理區域,而應滿足心理行為的各種不同要求,使人們有機會選擇他們所需要的心理空間。

圖1 街道邊界空間的過渡性
(2)物理環境過渡。位于封閉空間和開放空間中的過渡地帶——街道邊界空間上,空間的轉換引起物理環境的變化。街道邊界空間在進行空間功能轉換的過程中,必須提供物理環境變化的緩沖區域,因為人的生理特征決定了人難以適應物理環境的突變,通過適當的設計降低空間對人視覺上的不適感,從而減弱物理環境突變帶來的負面影響。(圖1)在街道邊界區域中可實現諸如從明到暗、從冷到熱、從鬧到靜等的過渡,人們可以體驗到不同的環境感受。
街道邊界的復合性體現在圍合街道的界面上,其中建筑邊界在圍合建筑內部實體空間的同時又形成城市的外部街道空間,它既是建筑空間的外墻,又是城市街道空間的內壁,既是屬于某個建筑的私有空間,又是城市居民的公共開放空間。此時建筑界面的本質被表明,街道空間界面具有諸多的雙重屬性:對外,界面擔負著形成豐富多彩、富有活力的街道空間的使命;對內,界面與建筑單體的其他元素共同塑造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室內場所。這種雙重作用導致街道空間界面不同程度的復合性。(圖2)

圖2 街道邊界空間復合性
在近代建筑空間理論的發展中,代謝主義的黑川紀章在“灰空間”觀念的發展上提出“街道化建筑”(Street-Architecture)的空間概念,通過建筑邊緣特質將傳統街道空間的特性引入建筑內部,造成內部化的街道空間構成,建筑邊緣具備了另一種形態的中介空間性質。 街道邊界空間是事物與事物之間聯系的紐帶,這一中介空間使孤立的、分割的、眾多空間物質要素,相互滲透、相互轉化、達到亦此亦彼的境界。
社會學家德克? 德? 瓊治(Derk de Jonge,1967)提出“邊界效應理論”(Edge Effect):人們喜歡停留在森林、沙灘、樹林或林中等空曠的地區,這些邊界地區尚未人滿之前,人們不會去開闊的空地。樹林,海灘,空地的邊界區域,是最多人聚集的地方,只有在這些邊緣都被占據的時候,開敞的平原或海灘才會被人們當做可以停留的地方。
邊界空間存在著多種有利于行為發生的因素,許多內容和人的具體行為相聯系的,其中一些可以直接地從視覺上感知,另一些則隱含在有形的物質實體之下。邊界空間對人的行為具有支持功能,使人們樂于將邊界作為自身活動的最佳場所。
人的行為大致可分為靜態和動態兩種。靜態行為很明顯地表現出它的邊界傾向性,如人們總愛選擇空間的邊界處停留,經常與空間中的物質實體,固定的或半固定的因素形成一定的關聯。這些邊界通常包括了建筑邊界、場邊界、道路邊界、樹木的邊界、燈柱或其它街道設施的邊界…這些邊界不僅限定了空間不同的范疇,也為使用者的行為提供多樣的場所。
人的動態行為也具有選擇邊緣性的傾向,當人沿空間的街道邊界行走的時候,一方面,與其他行人保持空間上的距離,在體會空間的整體環境氣氛的同時不被打擾;另一方面,能領略到空間中的各種物質構成或人群的細節。緩步行走的路人,常常被身邊的某些細微事物吸引視線,甚至駐足觀看。如人們走過街道上的櫥窗,都會往里張望。特色的櫥窗、有趣的廣告招牌、建筑細部的裝飾、甚至是剛發新芽的樹木等等,這些細節表現,都是通過邊界體現的,每一個要素都影響著街道空間的質量,這些半固定特征因素,除了使人可以獲得更加親切、細膩的空間認識外,還會隨時間而變化,促使新鮮感體驗的產生。由此可見對于街道使用者來說,邊界空間是觸發更多行為和感受的重要場所。
前文對街道邊界空間的行為邊緣傾向性、復合性、過渡性三個特性進行了分析,下面將針對這些特性,以多維度的思考模式,對街道邊界空間提出多維度設計策略。
街道邊界可呈現多種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形式又會形成不同的空間,不同的空間能給人提供豐富的功能內容和交往活動,使人體驗多樣的空間感受,促進多種行為的發生,這便是所謂的“邊界效應”。突出街道邊界特性之一的行為邊緣傾向性,大大提高街道邊界空間對各種活動的包容力,豐富了人們參與街道生活的積極性,結合街道的線性特征,將可以最大限度的延長邊界、豐富邊界的使用功能,從而強化邊界效應。
因此在街道邊界空間設計中應該營造多種不同形式的空間,為使用者提供多樣選擇的可能性,為每一種行為方式提供支持。(圖3)

圖3 增加街道邊界的豐富性
城市街道不僅僅是物質空間的組合,更是人類聚集的場所,它需要提供與使用者行為相互支持的可能性的要求,雅各布斯曾指出:“多樣性是城市的天性”(Diversity is nature to big city),城市應是“錯綜復雜,而使用多樣化的”。同樣城市街道也應體現人的行為和街道邊界空間使用的復合多樣性。(圖4)

圖4 人與街道邊界空間的三種關系
在微觀的設計視角下,不同尺度構成要素共同形成的街道空間,街道空間與建筑及其他物質形態要素之間存在多種尺度的復合空間,設計時需要注意復合尺度的轉換。如何更好地運用恰當的尺度設計空間,如街道空間尺度與建筑圍合高度的關系;街道邊界界面上的門窗、洞口、凹凸、材質、裝飾之間都存在尺度關系。運用建筑圍合來形成城市外部空間,限定街道空間,形成適宜的尺度感,來消除巨大尺度帶來的壓迫感。將街道邊界從建筑圍合的邊緣化和機動交通的壓抑感中解放出來,發現小尺度的潛在發展優勢,使街道空間的內容變得更加靈活多變和豐富細致。
街道邊界空間體現著過渡性和靈活性,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邊界空間自身形態內容的過渡性,二是組合限定空間功能的靈活性。在街道設計中,兩者往往相互結合,如連續、圍合的建筑界面本身就體現了環境的可識別性,加上組合方式的豐富多樣,增添街道邊界空間的趣味性和創新性。隨著城市的動態發展和城市功能的轉變,靈活的原則鼓勵設計創新,更符合人們對未來環境的趣味性和時尚性的追求。
當城市面貌,建筑形式趨于一致化,獨特性漸失,街道邊界空間由于它的獨有的特性,可發揮豐富的創造力,更能突出其自身個性及可識別性,而在刻意表達自身的同時保持整體性與一致性。
城市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街道經歷了無數的變遷,街道空間內容涉及廣泛,不經發掘和探究是體會不到的,構成要素、視覺要素、人的活動,無一不影響著城市街道的整體品質。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空間環境資源方面的緊缺,中心區建筑布局集中,城市用地呈飽和狀態,隨著對公共開放空間要求的提高,在節約城市用地的要求下,邊界空間可視作一種設計資源,街道邊界空間并非只是單純通過的道路,包含更多人的活動和行為,是極富活力與生氣的區域,它是活動的激發點,就像催化劑能產生新的作用,可促使周邊環境發生新的變化。通過對街道邊界空間特性的分析,更加深入了解街道邊界空間,強調物質環境與使用者行為的互動,提出多維度的設計策略,為街道邊界空間未來的發展提供積極彈性空間。
1.[美]阿蘭?B?雅各布斯.《偉大的街道》.王又佳、金秋野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英]克利夫?芒福汀.《街道與廣場》.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3.[丹麥]揚?蓋爾.《交往與空間》.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4.[美]凱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曉軍 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5.[美]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環境的意義:非言語表達方法》,黃蘭谷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6.[英]布萊恩?勞森.《空間的語言》.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7.金廣君.《圖解城市設計》,黑龍江.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8.李道增:《環境行為學概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