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茜(新疆藝術學院影視戲劇系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
現代攝影作為科學技術與藝術緊密結合的產物,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并已存在172年。攝影藝術的發展,帶動了影像傳播的發展,攝影文化的傳播是一定時代背景息息相關的,與當時社會技術條件、人們審美心理都有一定關聯,在攝像技術問世之前,人們通常用照片作為素材,從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繪畫作品,當時很多人將自己的照片貼到名片上,用于與朋友、客戶、親屬交流和分享。之后隨著攝像技術的出現,極大的拉近了人們與影像之間的距離,影像文化開始走入普通人生活,社會大眾只要有攝像器材在手,就可以很方便的隨時隨地進行攝影,大眾攝影時代到來了。那一個個用鏡頭記錄下歷史的攝影大師、那一幅幅黑白的記錄著歷史印痕的照片,正在給我們真切地講述著歷史,講述著時代的變遷,講述著生活的流變。之后,互聯網技術的出現為攝影文化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互聯網上有海量的信息,也有海量的圖片,圖片的傳輸逐漸成為互聯網中信息交流的主要部分。搜索引擎中隨意一搜,一些攝影大家的作品立馬可見,徹底的打破了傳統攝影傳播方式的束縛,不再像之前那樣,只能在展廳才能欣賞到名家作品,受眾群體由小眾向大眾化過渡。甚至在網絡上可以進行攝影作品的買賣,明碼標價,買賣雙方信息對稱,不存在欺詐,大量攝影論壇與社區的出現,也為攝影愛好者們提供了互相交流的空間和平臺,大家交流攝影心得,探討攝影技巧,總之,圖片豐富了網絡資源,網絡也拓展了攝影文化進行傳播的空間。另外,我國攝影文化也逐漸走出了國門,與外面世界的交流也日益頻繁和緊密。新疆自古就是中國與國際經濟、文化、貿易交流的重要對外窗口,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貿易的通道,更是一條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新疆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聞辦公室聯合舉辦的“我鏡頭中的新疆”——伊斯蘭國家攝影記者新疆采風活動在烏魯木齊啟動,邀請了來自于土耳其、約旦、沙特阿拉伯等10個國家的14名專業攝影、攝像記者和知名攝影家到新疆采風,將從9月17日起分南、北兩路在新疆進行為期十多天的采風活動,攝影者們將以新聞人的視角,用鏡頭和鍵盤記錄下一個個真實的場景和美好的瞬間,把最真最美的新疆展示給世界各國的穆斯林朋友,讓更多人了解新疆,了解中國。
攝影最本質的特征是紀實,而不是唯美。攝影的紀實特征形成了紀實攝影廣泛的概念。有些人總認為攝影就是藝術攝影,藝術攝影就是風光攝影。所以很多人一拿起照相機就到處拍風光。由于缺少文化積淀和創新思維,結果只能拍出一些不是藝術作品的風光記錄。攝影史上有許多著名的攝影家因為其攝影作品反映了人類的戰爭、疾病、災害、苦難、社會弊端或新的發現,引領了社會輿論,使人民或政府驚醒,從而做出了某種社會改革。例如新疆攝影人李建宏強調攝影應遵循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推崇紀實攝影,提出“用‘心性光明’去譜寫精彩的人生畫卷”,是“通往‘心境圓融’的一條道路。”他的攝影理念則是用儒釋道的傳統文化,結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社會主義公民道德準則,用來啟發人、教育人,從心靈的培養開始,推行積德行善,愛人濟世,把攝影的功能直接引入思想道德的層面。這種攝影功能的理念是嶄新的,具有突破性創新意義。他的作品如在阿富汗拍攝的被毀壞的大佛《巴米揚》,在菲律賓拍攝的《海底夢境》,在柬埔寨拍攝的《緣融世界》,在澳大利亞拍的《含德方能足赤》《輪回》《卓爾不群》《大道至簡》,在武當山拍的《太極之謎》,在湖北黃梅拍的《生活禪》,在浙江奉化拍的《大肚能容》,在印尼拍的《海底世界》,在美國拍的《大峽谷》《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在新疆阿爾金山拍的 《野牦牛圓舞曲》《主人的足跡》,在伊吾拍的《英雄不朽》,在南山滑雪場拍的《最可愛的人》,在昭蘇航拍的《萬馬奔騰迎亞運》等照片,題材新穎,視覺新奇,有獨特感悟,有深刻內涵。

在攝影藝術創作中,情感能夠激發攝影者的創作熱情,攝影師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去觀察現實,選擇畫面的,客觀外物之所以能在攝影師的眼中成為被攝對象,其原因就在于客觀外物的某些特征與攝影師的情感相契合,而成為攝影師抒發情感的載體,成為攝影拍攝的對象。當攝影師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被攝對象中去的時候,通過鏡頭,提煉加工,我們就可以從他的攝影作品中觀照出攝影師的情感傾向。攝影師在創作中所運用的各種表現手法,也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巧妙運用光線、線條、色彩、構圖等攝影要素去表現現實的,并通過作品表達了攝影師本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新疆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晏先先生,一個眼睛里只有新疆風情的專業攝影家,童年時代,晏先就對攝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1歲那年,在全家人的一致反對聲中,晏先執拗地用自己打工掙來的80元錢買了一個珠江牌舊相機,從此,他開始了渴望已久的攝影生涯。 新疆無疑是風景攝影里的貴族,因為它四季分明,色彩濃郁豐富,華美壯觀,從不單調。從風光到民俗風情,從四季到天空陸地,他用了半輩子時間奔走在新疆各地,沙漠的神秘、草原的遼闊、喀納斯的秀美、維吾爾族的特色風情等等,都在他的鏡頭中得到完美地再現。由于長期生活在新疆,晏先對冬季的冰雪攝影情有獨鐘。見下圖:


對攝影師來說,是否具有個人風格是每一個攝影家畢生所追求的目標。這些年來,新疆的攝影事業發展很快,有了一支人數眾多、水平較高、富于創新精神的攝影家隊伍;出版了大量有關風光、旅游、民俗、人像、文物、文化宣傳等不同內容的畫冊圖書;多次在國內外舉辦攝影展覽,并在各種攝影比賽中獲得了重大獎項。因而引起了攝影界的重視。例如趙承安、居建新的地理地貌風光攝影;李學亮、趙君安的絲路文化風光攝影;郭新、謝懷瑞的哲理抒情風光攝影;武純展的新聞攝影;孫家斌、宋士敬、晏先的旅游攝影;楊文明的人像攝影;廖周炎、郭成云的“兵團人”攝影;吳渝生的西部人像攝影;馮剛的野生動物攝影;韓連赟、李芝庭的民俗風情攝影;馮斐的歷史文物攝影等。這些攝影家的作品從不同側面突出表現了新疆特殊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多民族和諧相處的社會生活,對外宣傳了新疆,無論從思想內容上還是藝術技巧上都有了重要拓展。例如孫家斌的《世界屋脊青藏行》就不單是一部導游圖書,它還是全面宣傳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民族政策、宗教政策、西藏歷史文化、當代社會生活全景式知識的匯編讀物,它圖文并茂,真切自然,可視可讀,形象生動,能起到一般文字圖書起不到的傳媒作用。還有反應社會人生的諸多作品,例如朱憲民的《黃河人》、王苗的《世間人》、吳家林的《山里人》、林永惠的《東北人》、黎明的《涼山彝人》、安哥的《生活在鄧小平時代》等。
世界因攝影而精彩,人類因攝影而進步,從紀實攝影到藝術攝影再到商業攝影,可以說每一類圖片都能夠捕捉到了最生動最精彩的瞬間,每一幅圖片都具有自身獨特的審美價值。新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中西文化交匯的中心, 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更是天然生態、質樸本色,其文化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引起攝影人的極大興趣和高度重視,成為攝影的殿堂,這些潛在的因素促成了新疆攝影的獨特地位,新疆攝影家的作品多次摘得國際國內攝影金獎。總之,藝術的最終目的在于創造美,攝影藝術也不例外。攝影藝術美需要攝影家和被攝對象的相互交融與溝通。攝影家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將自己的情感、審美理想融入到創作之中,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攝影圖片傳播的審美功能。
1.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2.李鴻祥.視覺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05.
3.顧錚.現代性的第六張面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本雅明等.上帝的眼睛,攝影的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