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賢英,甘辭海*,鐘 慶,王 麗,孫雙春,周淑敏,緱 劍
(1.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ICU,四川 瀘州 646000;2.簡陽市人民醫院,四川 簡陽 641400;3.瀘州醫學院中心實驗室,四川 瀘州 646000)
膿毒癥是由感染導致宿主過度炎癥反應的一組臨床表現和癥狀,是ICU危重患者首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膿毒癥時炎癥介質大量觸發級聯式反應,持續激活網狀內皮系統,最后導致機體各重要臟器損傷。本實驗以丙泊酚聯合地塞米松進行干預,研究其對早期膿毒癥大鼠炎癥因子的影響,以探索膿毒癥治療的新途徑。
1.1 藥物和主要試劑 脂多糖(LPS,購于Sigma公司,血清型O111和B4,均用5%葡萄糖溶液配制),丙泊酚(四川國瑞藥業有限責任公司,20 ml:0.2 g,批號H20030115);地塞米松注射液(天津藥業焦作有限公司,1 ml:5 mg,批號H4102003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β(IL-1β)、白細胞介素-6(IL-6)和白細胞介素-10(IL-10)試劑盒(上海西唐生物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實驗動物及分組 健康雄性SD大鼠25只,無特定病原體級(SPF),體重200~250 g,購自瀘州醫學院動物實驗中心。隨機分為5組:正常對照組(N組)、LPS組(L組)、LPS+丙泊酚組(LP組)、LPS+地塞米松組(LD組)、LPS+丙泊酚+地塞米松組(LPD組),每組5只。
1.2.2 動物模型建立及用藥 采用清醒經大鼠尾靜脈穿刺置留置針的方法行尾靜脈保留置管,肝素水封管后絲線固定以備給藥。以大鼠尾靜脈注射脂多糖法復制膿毒癥大鼠模型,按照以下分組要求注射藥物后處死大鼠:N組:注射0.9%生理鹽水(NS)10 ml;L組:注射LPS 10 mg/kg(10 min以上注射完);LP組:注射LPS 10 mg/kg(10 min以上注射完)和丙泊酚5 mg/kg,繼以丙泊酚5 mg·kg-1·h-1的速度使用微泵持續靜脈泵注至1 h;LD組:注射LPS 10 mg/kg及地塞米松0.1 mg/kg;LPD組:注射LPS 10 mg/kg,地塞米松0.1 mg/kg和丙泊酚5 mg/kg,繼以丙泊酚5 mg·kg-1·h-1的速度使用微泵持續靜脈泵注至1 h。各組均于1 h后處死。
1.2.3 血清TNF-α、IL-1β、IL-6和IL-10檢測 經腹主動脈取血,靜置30 min后,離心取血清,-70℃保存待測,嚴格按照試劑盒的說明書進行實驗步驟,監測TNF-α、IL-1β、IL-6和IL-10的濃度。
L組TNF-α、IL-1β和IL-6較對照組明顯升高,IL-10則明顯降低(P均<0.05);LD組、LP組、LDP組同L組比較,其結果顯示TNF-α、IL-1β和IL-6均明顯降低,IL-10 明顯升高(P<0.05;P<0.05;P<0.05);LDP組同LP組、LD組比較,LDP組TNF-α、IL-1β和IL-6表達量明顯下降,IL-10明顯升高(P<0.05),見表1。

表1 五組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IL-10濃度的比較(pg/mL)
膿毒癥時細胞因子的釋放呈級聯效應,或“瀑布效應”,組成非常復雜的調節網絡,釋放出大量炎癥因子[1],其中促炎癥細胞因子主要有TNF-a、IL-1β、IL-6、IL-8等,此外還有下調炎癥反應的抗炎癥細胞因子如IL-10等[2]。促炎和抗炎細胞因子二者相互制約,影響膿毒癥時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的發展。
當機體受到應激原刺激后,TNF-α和IL-1β是最早釋放的炎癥介質,這些細胞因子啟動并釋放了其他的細胞因子。其中TNF-α是機體應激反應產生最早的和最起核心作用的炎癥介質,其具有早期迅速合成釋放的特點[3]。TNF-α因為是SIRS發生時的前炎癥介質,故TNF-α的含量改變可反映其他炎癥因子的改變情況。本實驗中丙泊酚和地塞米松聯合用藥能抑制TNF-α的釋放,減少組織的炎癥損傷,保護機體器官功能。血清中IL-6是一種遲發性細胞因子,可以作為細胞因子級聯反應激活的一個標志,反映出宿主炎癥反應與疾病嚴重程度間的關系,并且在膿毒血癥中可以作為判斷預后的一個指標[4]。IL-10是內源性抗炎介質,可由促炎性細胞因子(TNF-α、IL-6、IL-8)和內毒素誘導產生,能抑制免疫應答,抑制巨噬細胞抗原呈遞,抑制多種基因轉錄,從而抑制多種炎性細胞的分泌功能以及炎癥因子的生成,對LPS誘導的促炎性介質釋放有明顯抑制作用[5]。實驗結果顯示,脂多糖組IL-10明顯降低,而地塞米松和丙泊酚組IL-10水平均顯著升高,二者聯合用藥組更明顯,推測其機制可能是通過影響細胞內傳導通路影響IL-10的合成和分泌。
丙泊酚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ICU膿毒癥、嚴重創傷等危重病人的鎮靜治療。國內外學者已經研究證實丙泊酚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6-8]。Aniguchi等[6]發現丙泊酚可明顯抑制內毒素所致的促炎性細胞因子IL-6、TNF產生,并能減輕中性粒細胞浸潤,減輕酸血癥,防止動物血壓進一步下降。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GC)是由腎上腺皮質分泌的一種重要的類固醇激素,在細胞生長、發育、分化及自身穩態的調節和細胞存活能力等多方面起重要作用。有短期試驗觀察到,感染性休克患者小劑量地塞米松的應用會產生積極效應[9]。異丙酚與地塞米松聯用于膿毒癥的相關研究報道很少,僅在Tsao等[10]的一項研究中,對膿毒癥所致休克、酸中毒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OSF)的發生率方面做了統計分析和大體觀察,其實驗結論證實丙泊酚聯合地塞米松用于膿毒癥時降低MOSF發生率,降低LPS大鼠死亡率,而且兩者聯用比單用一種藥具有協同效應。本實驗結果表明,丙泊酚聯合地塞米松對早期膿毒癥大鼠促炎癥細胞因子TNF-a、IL-1β、IL-6的表達具有明顯的下調作用,對抗炎因子IL-10的表達卻有上調作用,且二者聯合用藥較單用藥具有明顯的協同作用。同時,本課題還研究了聯合用藥對處于炎癥級聯反應上游的TLR4/MD-2基因表達的影響,實驗結果亦證實聯合用藥會下調TLR4/MD-2基因表達,這可能是丙泊酚聯合地塞米松對早期膿毒癥大鼠促炎癥細胞因子TNF-a、IL-1β、IL-6的表達具有明顯的下調作用,對抗炎因子IL-10的表達有上調作用的機理所致。
因此,對膿毒癥患者除了傳統的積極抗感染、糾正休克等治療外,可考慮丙泊酚地塞米松的聯合應用,在適度鎮靜的同時減輕炎癥反應,從而有利于改善膿毒癥患者的預后。
[1]Shimaoka M,Park EJ.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sepsis[J].Eue J Anaesthesiol,2008,25(42):146-153.
[2]丁 寧,姜 勇.巨噬細胞LPS相關模式識別受體的研究進展[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08,24(8):1650-1655.
[3]盛志勇,姚詠明.加強對膿毒癥免疫功能障礙及其監測的研究[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1,36(1):8-10.
[4]Remick DG,Bolgos G,Copeland S,et al.Role of interleukin-6 in mortality from and physiologic response to sepsis[J].Infect Immun,2005,73(5):2751-2757.
[5]太光平.白介素-10對感染性休克保護作用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創傷與外科基本問題分冊,2000,20:12-15.
[6]Aniguchi T,Yamamoto K,Ohmoto N,et a1.Effects of propofol on hemodynamic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endotoxemia in rats[J].Ctit Care Med,2000,28:1101-1106.
[7]Aniguchi T,Kanakura H,Yamamoto K.Effects of posttreatment with propofol on mortality and cytokine responses to endotoxin-induced shock in rats[J].Crit Care Med,2002,30:904-907.
[8]羅 艷,于布為.異丙酚對系統性炎癥反應綜合征大鼠免疫因子的影響[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2,22:615-618.
[9]Annane D,Sébille V,Charpentier C,et al.Effect of treatment with low doses of hydrocortisone and fludrocortisone on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J].JAMA,2002,288:862-871.
[10]Tsao CM,Ho ST,Liaw WJ,et al.Combined effects of propofol and dexamethasone on rats with endotoxemia[J].Crit Care Med,2008,36(3):887-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