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 卉,鄭紀永,肖 峰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一院磁共振室,江蘇 淮安 223300)
磁共振成像以其良好的軟組織分辨力、多參數成像、多平面掃描等優點,日漸成為顱神經檢查的首選方法。隨著MRI成像技術的不斷發展,某些成熟的掃描序列已被應用于顱神經檢查,從而為顱神經檢查增添了一項新的影像學檢查方法。我院對三叉神經痛患者采用3D-Vibe序列進行磁共振檢查,暫未見其他同行使用該技術的報道,是目前臨床工作中較為先進、精準的檢查技術。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2010年病例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齡35~67歲,平均47歲,病程2~30年,疼痛部位左側12例,右側11例。患者均有典型的三叉神經痛病史,經長期服藥無效或效果不佳。
1.2 影像設備及檢查方法 使用德國西門子公司SIEMENS 3T-VERIO型磁共振成像儀。檢查前囑患者去除身上的一切金屬異物,取仰臥位,身體平躺直,與檢查床平行,頭擺正,頭顱線圈固定在頭部,以頭先進的方法將患者送入磁體腔中心,常規作頭顱T1、T2、橫斷位、矢狀位掃描,然后在常規圖像矢狀位上確定層面,以腦橋為中心,掃描方向與顱底平行,范圍包括延髓上段、橋腦、中腦下段。
1.3 掃描參數
1.3.1 T1-VIBE FS TRA P2 320、FOV READ 220 、FOV PHASE 100、SLICE THICKNESS 1.00、TR 20、TE 3.69。
1.3.2 常規序列 T2FL2D TRA:TR 6000、TE 96.0、FOV READ230、FOV PHASE100、AVERAGE 1、SLICE THICKNESS 5 MM、DIST FACTOR 30。
1.3.3 T1FL2D TRA TR250.00、TE2.40、FOV READ250、FOV PHASE78.1、SLICE THICKNESS 5MM、DIST FACTOR30、AVERAGE 2。
1.3.4 T1FL2D SAG TR400、TE2.48、FOV READ260、FOVPHASE93.8、SLICETHICKNESS 5MM、SLICE 17、AVERAGE 1。
23例患者圖像顯示清晰,均達臨床診斷標準,12例患者經追蹤證實。所有病例兩側三叉神經腦池段及其鄰近血管均清晰顯示,見圖1。
3.1 病因 三叉神經痛是顱神經痛中最常見的一種,其病因主要是后顱凹血管壓迫三叉神經腦池段所致[2]。壓迫三叉神經的血管常系椎基底動脈如小腦上動脈、小腦前下動脈、高位扭曲的椎動脈及一些細小的分枝血管,其中最常見的為小腦上動脈[3]。三叉神經痛常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引發機制一般認為是“神經沖動短路”所致[4]。繼發性三叉神經痛是與疼痛無關的器質性病變。如動脈瘤、靜脈瘤、動靜脈畸形以及橋小腦角占位性病變等。本組病例均經磁共振檢查排除橋小腦角占位、多發性硬化等,均系血管壓迫引起。

圖1 三叉神經痛患者磁共振檢查(3D-Vibe技術掃描)
3.2 成像技術 三叉神經成像序列的選擇非常重要,由于三叉神經在顱內的行程較為復雜,橋小腦區結構有神經、血管、腦脊液。普通成像不能顯示三叉神經,只能用于顯示局部病變如腫瘤、囊腫、多發性硬化等。要顯示三叉神經痛患者的神經、血管情況,必須選擇對神經、血管均敏感的序列。我院運用T1-VIBE FS TRA P2 320序列,這種技術的最大優勢是精細掃描,分辨率高,是一種可以區分血管和神經的特有序列。它的層厚只有1 mm,誤差小、偽影小,不需要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可直接顯示神經、血管的形態。因此術前MRI檢查無論對手術方案的選擇還是對術后的判斷都有重要性。血管壓迫位置和臨床癥狀關系的術前估計,對于患者準確的微血管減壓和選擇性三叉神經根切斷術至關重要[5]。
目前三叉神經檢查方法主要是進行磁共振檢查,其他影像學檢查都不能滿足臨床需求,而磁共振檢查三叉神經的方法,以往雖然報道了許多,如:應用三維穩態構成干擾序列(3D-CISS)、三維穩態旋進快速成像序列(3D-FISP)結合三維預磁化快速梯度回波序列(MPRAGE OR 3D-MPR)、GE公司的三維穩態快速擾相梯度回波序列(3D-FSPGR)、增強薄層三維體積時間飛躍法(3D-TOF)、三維快速自旋回波(3D-TSE)序列等,但這些方法均不能直接顯示三叉神經,它們都是通過間接對比而獲得診斷,誤診率較高。我院現采用的3D-VIBE檢查技術,主要是利用檢查眼眶周圍小血管的序列并對其參數進行修改而使用的技術,在3D-VIBE原始圖像上,對腦池段三叉神經和周圍血管之間的關系通過分析,三叉神經呈等信號,鄰近動脈為高信號,兩者之間的關系通過成像可被直接地顯示,這是傳統放射學檢查所難以達到的[6]。本方法有兩種參數序列可以對三叉神經進行掃描,這兩種參數各有優缺點,第一種方法檢查速度快、分辨率高,但層厚較厚,第二種方法盡管分辨率高、層厚較薄,但檢查速度較慢,由于我院工作量大、患者太多,不適合臨床使用,根據我們的工作經驗,我們認為,選擇的掃描參數既要做到分辨精細,準確率高,又要達到檢查速度快,最大限度地滿足臨床醫生和患者的需求。
目前MRI已成為診斷血管壓迫性三叉神經痛的最佳影像學檢查方法。隨著超導技術的不斷發展,磁共振快速成像,重建技術,特別是高場磁共振3D-VIBE技術在三叉神經痛病因診斷與治療上應用將更加深入。
[1]梁長虎,柳 澄,于富華,等.3D-CIS序列MR成像在血管壓迫性三叉神經痛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5,21(1):20-22.
[2]徐正平,高 翔,江澄川.MR陰性的三叉神經痛患者手術療效分析[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07,12(8):374-375.
[3]楊利霞,賈文霄,李琛瑋.3D-TSE序列在三叉神經痛病因診斷中的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4,23(11):936-940.
[4]朱 軍,趙衛國,李 楊,等.三叉神經痛術前磁共振斷層血管成像結果與微血管減壓手術療效的對比研究[J].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2007,20(5):257-259.
[5]王冬梅,朱 斌,陳君坤.三維MRI序列在三叉神經痛微血管減壓術前的診斷價值[J].江蘇醫藥,2008,34(1):31-33.
[6]姜 華.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病因診斷的磁共振成像新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09,7(1):52-54.
[7]趙衛國,濮春華,李 寧,等.三叉神經痛的病因診斷和顯微手術治療(附254例報告)[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5,22(11):681-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