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茂濤,周 力,陳曉琴
(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消化內科,貴州 貴陽 550004)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是指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在肝臟過度沉積的臨床病理綜合征,我國脂肪性肝病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目前貴州省普通人群脂肪肝的流行病學資料少,且未分為酒精性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分別進行研究,為此我們對貴陽市城鎮機關、事業、企業單位的脂肪肝患病狀況及相關因素進行調查,為脂肪肝的防治與醫療決策提供依據。
1.1 研究對象 2010年4~7月貴陽市機關、企業事業單位職員在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體檢中心進行體檢者共3 500人,其中資料完整者有3 304人,年齡18~88歲,平均(41±12.4)歲,男性2 263人,女性1 041人。
1.2 調查內容
1.2.1 個人資料 自行設計脂肪肝問卷調查表,包括一般情況(性別、年齡、民族、職業、文化程度、經濟收入、既往病史、服藥史、吸煙嗜好等)及飲酒狀況。
1.2.2 人體學指標 包括身高、體重、腰圍、血壓。
1.2.3 生物化學指標 采集空腹血清標本,全自動生物化學分析儀測定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γ-谷氨酰轉肽酶(GGT)、總膽紅素(TB)、直接膽紅素(DB)、空腹血糖、血脂(膽固醇、甘油三酯等)。行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檢查。
1.2.4 B超檢查 對每例受檢者進行空腹B超檢查。
1.3 診斷標準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LD)和NAFLD的臨床診斷和影像診斷參照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2010年修訂的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斷標準[1-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分型診斷參照12版實用內科學[3]。肥胖診斷依據為2000年WHO西太平洋地區特別工作組建議,規定BMI 23~25 kg/m2為超重,BMI≥25 kg/m2為肥胖[4]。
1.4 統計學處理 資料輸入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樣本均數比較用t檢驗,率之間的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危險因素用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
2.1 一般情況 資料完整者有3 304人,年齡18~88歲,平均(41±12.4)歲,男性2 263人,女性1 041人。男女之比為2.17:1,男女間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共檢出脂肪肝578人,患病率為17.49%;酒精性肝病(ALD)185人;NAFLD 393人,患病率為11.89%。NAFLD男性為299人,女性94人,患病率分別占 NAFLD 的 76.08%和 23.92%(χ2=24;P<0.05)。在不同職業人群中(主要包括煙廠工人、警察、公務員、教師、職員),NAFLD患病率以煙廠工人最高,達23.74%,其次是公務員,最低為警察(5.00%)。在不同文化程度及經濟收入中NAFLD主要集中在中、高收入人群。吸煙者NAFLD的發病率比不吸煙者明顯升高。在393例NAFLD中非酒精性單純性脂肪肝300人,占76.3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93人,占23.66%,無肝硬化。
2.2 NAFLD在不同年齡段的患病率 NAFLD患病率隨年齡上升而增加,50~59歲的年齡段患病率達峰值。按年齡和性別分層,女性在60~69歲年齡段、男性在50~59歲年齡段NAFLD的患病率達峰值,分別為23.19%和29.45%。60歲以前男性NAFLD患病率顯著高于女性(P<0.01);而60歲以后女性NAFLD患病率顯著高于男性(P<0.01),見表1。
2.3 NAFLD組相關因素的比較 BMI≥25kg/m2、ALT≥40 U/L、腹型肥胖、高脂血癥、空腹血糖代謝紊亂、原發性高血壓所占比率要高于體檢人群中未患脂肪肝者;單純的BMI≥25 kg/m2、高脂血癥、空腹血糖代謝紊亂、原發性高血壓的NAFLD患病百分比分別為53.40%、24.45%、11.26%,可見BMI≥25 kg/m2所占的比病例最高。

表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不同年齡段的患病率[例(%)]
2.4 非酒精性脂肝性肝病與體重指數的關系 在3 304例體檢中,BMI≥25 kg/m2者275例,占體檢人數的14.98%;檢出為NAFLD為55.56%(274/495)。患病率是隨著BMI的增加而增高的。BMI≥25 kg/m2者NAFLD發生率顯著高于BMI<25 kg/m2者(55.56%,4.2%)。
2.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的多因素分析 NAFLD有4種易患因素:年齡、男性、肥胖、高脂血癥。其中以肥胖相對風險度最高(OR=9.941,95%CI 4.803~20.577)其次是高脂血癥(OR=2.063,95%CI 1.285~3.312),男性相對風險度(OR=1.813,95%CI 1.152~2.855),見表2。

表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多因素分析結果
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確的肝損因素所致的,以彌漫性肝細胞大泡性脂肪變為主要臨床特征的臨床病理綜合征。在發達國家引起肝功能異常的原因中,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分別占20%和2%~3%[5],普通成年人NAFLD患病率為17%~33%。
在我國由于調查對象的職業、年齡、性別以及地區不同,脂肪肝患病率差異很大,且大部分未分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馬金香等[6]的調查顯示:廣東省農村成人(18歲及以上)脂肪肝患病率為13.81%,非酒精性脂肪肝為10.95%,酒精性脂肪肝0.74%,疑似酒精性脂肪肝標化率為2.10%。楊興祥等[7]報道成都市成人健康體檢NAFLD患病率為12.3%。范建高等[8]調查的上海市NAFLD患病率為15.35%。我們的研究顯示,脂肪肝患病率為17.49%,其中NAFLD的患病率為11.89%,以男性為主(占76.08%)。綜上提示我國脂肪肝患者中以NAFLD為主,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可能因為男性社交頻繁,平日缺乏運動,暴飲暴食較多,喜歡吃油膩的動物性食物有關以及對體型的關注程度不如女性重視。隨著年齡增長,不同性別及總體NAFLD患病率均呈上升趨勢。按年齡和性別分層,女性在60~69歲年齡段、男性在50~59歲年齡段NAFLD的患病率達峰值。60歲前男性NAFLD患病率高于女性,而60歲以后其患病率較女性低,與上海市的調查報告亦很相似。導致這種性別和年齡差異的可能原因之一為雄激素減少、血清脂聯素水平下降、絕經后婦女雌激素降低以及雄激素相對升高,使脂聯素水平較前降低[9]。在不同職業中主要集中在煙廠工人,原因可能為兩方面:(1)該組年齡偏大;(2)單位效益較好,大多日常生活水平較高。吸煙者在脂肪性肝炎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可能因吸煙是氧化應激重要誘因之一,與胰島素抵抗的形成有關,而氧化應激和胰島素抵抗都是形成脂肪性肝炎的病因。
NAFLD通常見于肥胖、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癥的患者,這些因素可單獨或聯合存在。目前研究認為代謝綜合征的各個組分可能參與NAFLD發病,其中胰島素抵抗是共同因素。從我們的研究中分析單因素提示了上述因素與NAFLD密切相關,其中肥胖和高脂血癥顯著增加NAFLD的患病風險。從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顯示肥胖、高脂血癥與NAFLD相關性高,其次為年齡、男性。這與國外研究結果相類似。
肥胖尤其是中央型肥胖在NAFLD的發展變化中是最危險的因素。在我們的研究中NAFLD中肥胖275人,占69.97%,與對照組比較,患病風險增加了5.6倍。NAFLD患病率是隨著BMI的增加而增高的,BMI≥25 kg/m2者NAFLD發生率顯著高于BMI<25kg/m2者(55.56%,4.2%)。Marceau 等[10]分析551例重度肥胖癥患者肝活檢資料,結果發現86%并發脂肪肝,腹型肥胖、IGT或糖尿病、高血壓病、血脂異常等指標每增加一項,患脂肪肝的危險性增加1~99倍。Ong等[11]對212例肥胖患者行肝活檢發現NAFLD的發病率為93%,其中26%為脂肪性肝炎,9%進展為肝纖維化。
本研究中NAFLD的患者有高脂血癥126人,占32.23%,NAFLD高脂血癥與對照組相比風險增加了4.2倍,高脂血癥相對風險度為(OR=2.063,95%CI 1.285~3.312)。本研究中NAFLD的患者有空腹血糖代謝紊亂40人,占10.23%,NAFLD高脂血癥風險比體驗人群中未患脂肪肝者增加了4倍,相對風險度為(OR=1.127,95%CI 1.045~1.216)。有人認為糖尿病加重脂肪肝,Haukeland等[12]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或葡萄糖耐量降低可以是NASH和肝纖維化的獨立預測因子。高血糖本身可致微血管病變及微循環障礙,其中亦可累及肝臟微血管,造成肝細胞內缺血缺氧,輕者使肝細胞磷酸化能力降低、ALT和AST活性增加、膽紅素代謝紊亂,重者致肝細胞壞死。
谷丙轉氨酶近年來已經被認為是脂肪肝與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相關的一個標志,并且作為評定脂肪肝治療效果的一項血清學指標,也是單純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分型的鑒別指標[13-14],本研究中NAFLD患者谷丙轉氨酶明顯升高。
由于脂肪肝早期缺乏臨床癥狀,人們對其潛在危害性認識也不足。因此,積極開展對人群的健康體檢和衛生宣教具有重要意義。貴陽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較高,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為主。肥胖、高脂血癥是脂肪肝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人們應加強自我保健意識,進行飲食和行為方式的干預,藥物積極防治脂肪肝的危險因素,從而有效減少脂肪肝的發生。
[1]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2010年修訂版)[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0,19(6):483-487.
[2]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2010年1月修訂)[J].中華內科雜志,2010,49(3):257-278.
[3]沈錫中,劉厚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M]//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007-2010.
[4]延 華,魯曉嵐,羅金燕,等.陜、甘兩省酒精性與非酒精性脂肪肝流行病學分析[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7,16(4):347-350,353.
[5]Younossi ZM,Diehl AM,Ong JP.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n agenda for clinlcal research[J].Hepatology,2002,35:746-752.
[6]馬金香,周永健,陳平雁.廣東省農村社區居民脂肪肝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7,23(7):874-876.
[7]楊興祥,劉玉萍,戴 敏.成都市健康體檢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0,4(1):22-24.
[8]范建高,朱 軍,李新建,等.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險因素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13(2):83-88.
[9]范建高,朱 軍,李新建,等.飲酒、肥胖與脂肪肝關系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10(3):179-181.
[10]Marceau P,Biron S,Hould FS,et al.Liver pathology and metabolic syndrome X in severe obesity[J].J Clin Endocrinal metab,1999,84:1513-1517.
[11]Ong JP,Elariny H,Collantes R,et al.Predictors of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and advanced fibrosis in morbidly obese patients[J].Obesity Surgery,2005,15:310-315.
[12]Haukeland JW,Konopski Z.Abnormal glucose tolerance is a predictor of steatohepatitis and fibrosis in patients with non-a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Scand J Gastroenterol,2005,40:1469-1477.
[13]Schindhelm RK,Diamant M,Dekker JM,et a1.Alanine aminotransferas as a mal'ker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relation to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06,22:437-443.
[14]Schindhelm RK,Dekker JM,Nijpels G,et a1.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predict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vents:A 10-year follow—up of the Hoorn Study[J].Arteriosclerosis,2007,191:39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