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約記者 程 也

金鐵霖著名聲樂教育家,中國音樂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研究會會長。曾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文化部創新獎、國家級教學名師獎,“全國十大藝術英才”稱號等。
非常偶然的情況下結識了金鐵霖老師,當時他正準備給學生上課,所以只是匆匆一面。金老師在聲樂界無疑是大名鼎鼎的,他不僅自己水平高超,而且培養了宋祖英、張也、閻維文、劉斌、呂繼宏等等高徒。如今已經年過古稀的他仍在輔導學生,同時還擔任了許多“主席”、“會長”職務,可以說是個典型的大名人加大忙人。然而,僅這匆匆一面,他卻記住了我,并且和我約下了采訪時間。
在一般人的想象里,有大才華的人往往從小就會得到額外的真傳,比如出身世家,因而總有些與眾不同。當被問起這方面情況的時候,金鐵霖總是輕輕搖頭,他出生于哈爾濱的一個醫生家庭,父親、母親、叔叔都是醫生,如果說家學,恐怕自己日后應該從醫才對。
上世紀四十年代是金鐵霖的童年時期,當時他家里的經濟條件一般,根本沒有現在孩子所有的條件,什么鋼琴啊之類的都沒有見過,周圍朋友們家里也都沒有,而且自己的父母也并不十分喜愛音樂,所以,他說小時候的自己其實和音樂“基本挨不上邊”。要說喜歡,充其量也就是覺得好聽,有些天然的愛好而已。回憶童年,金鐵霖笑著說:“我的三舅舅比較喜歡音樂,業余愛好彈吉他、拉手風琴。有時候他上我們家來,就表演一番,彈彈唱唱,我覺得很愿意聽。我就希望他能常來,知道他要來了,我就不跑出去玩,而是在家等著他。”
如果說三舅舅勉強可以算是金鐵霖音樂之路的啟蒙者,那么進一步推動他向音樂靠攏的卻是上小學時小伙伴之間的一次玩具交換。
小學三年級時,金鐵霖有一個小皮球,他看到同學有個笛子,于是就換來玩。沒想到這成了他的第一件樂器。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他不僅把笛子吹出了一個個音符,而且吹出了調子。到他讀六年級時,他的笛子已經吹得有模有樣,遇到學校搞活動還能上臺演出。

金鐵霖教學生唱歌
到金鐵霖小學畢業的時候,三舅舅把自己的吉他送給了他。始終沒有受過老師的正規指導,金鐵霖的吉他一彈就是6年:“那時候是瞎玩,沒啥水平,就是一個音樂愛好者而已。”年輕的金鐵霖會玩一些樂器,但是從未接觸過聲樂,“我們不怎么唱歌,班里、學校里也沒組織什么獨唱、合唱之類的,所以比較陌生。”金鐵霖曾經去報考音樂學院附中,老師讓他唱了一首歌,聽完后說:“我看你可以向聲樂方面發展。”這句話讓金鐵霖很茫然,他不知道什么是聲樂,是“吹笙”嗎?自己會拉二胡之類,應該也可以應付笙(聲)樂吧。
金鐵霖用慢慢的語速說著,更使得當年那些經歷和笑話被罩上了一層悠遠的色彩。回顧當年,他覺得,那些對民族器樂的把玩讓他在音高音準的把握上受益匪淺,但對音樂的感覺純屬業余水準。“如果沒有專業的指導和正確的方法,以及長期的訓練,要跨越專業與業余的鴻溝,確實是很難很難的。”
就是在接觸了音樂學校、聽見專業人士的那一句“你可以向聲樂方面發展”后,金鐵霖開始認識到業余與專業的差距,同時“聲樂”也讓他充滿好奇。經過一番思索,他開始請老師輔導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他對聲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60年8月,金鐵霖以優異的成績從200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考入了當時全國的最高音樂學府——中央音樂學院。他也是整個長春考區惟一被錄取的考生。懷著對未來的憧憬,金鐵霖走進了這所音樂的煉金爐。
在中央音樂學院,金鐵霖受到了系統完善的聲樂訓練,師承著名聲樂教育家沈湘教授。1965年,金鐵霖畢業后被分到中央樂團任獨唱演員。或許是感受到了專業指點對成長的重要作用,和當獨唱演員相比,他覺得自己更適合做老師。“我從大四就開始教學生了。”金鐵霖回憶起有一次沈教授讓他代自己給一個叫張琦的高中生上課,后來,張琦以優秀的成績進入中央音樂學院,成為金鐵霖的師弟。不知道是不是這次點石成金的經歷,使得金鐵霖教書育人的才華展露了出來,他希望幫助更多的人走上專業的道路。后來他被調入中國音樂學院,任教至今,樂此不疲。
金鐵霖非常樂意把自己定位在聲樂教師。相對自己的成名,他更樂意看到學生們進步,一說到他的學生,他就笑得很欣慰。那是真正的伯樂才有的笑容。
金鐵霖的學生有許許多多,隨便掰掰手指頭就能找出好些大腕:李谷一、彭麗媛、宋祖英、張也、董文華、閻維文、戴玉強、湯燦、張燕、常思思等等。
他記得當年彭麗媛剛剛來進修的時候,他對她說:“聽了你的演唱,我感到你距離我所教的民族唱法很接近,我打算首先要保留住你的演唱風格,然后再經過科學的訓練,使你的演唱風格進一步得到發展和完善。”他針對彭麗媛的嗓音特點,較為系統地對她進行了全方位的訓練。一年后,進步神速的彭麗媛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以一首《誰不說俺家鄉好》嶄露頭角。
名氣極響的宋祖英,現在無論在什么舞臺上都能收放自如,可是當年第一次在金鐵霖面前唱歌卻十分緊張,回憶這段經歷,宋祖英總是笑自己當時“一下子什么都不會唱了,聲音都發不出了。”金鐵霖卻不以為意,他說,學生在老師面前感到緊張是很正常的,老師要引導他們不緊張,“這次唱得不好,下次再唱唄”。一次兩次的失誤不是問題,當老師的要排除這些表面因素的影響,發掘出學生真正在嗓音、唱法上的優點,然后用有針對性的方法去提高他們。

金鐵霖學術報告會
金鐵霖桃李滿天下,隨著他名望的不斷提高,前來向他求教的學生也越來越多,對此他總是耐心輔導,誨人不倦。遇到有時因開會和其他活動耽誤了教學,他都要設法抽空補回來。對他來說,為人師,樂在其中。
金老師被人們譽為“音樂家魔法師”。經他的精心指點,一個個音樂新人迅速成長,并且變成歌唱家、大明星。對此,金鐵霖表現得很平靜:“我是在別的老師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幫助他們更快地提高,之前的老師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而且他們自己也很努力,我只是在旁邊提醒而已。”金鐵霖說老師就是“領進門”的,修行還是在個人,他總是叫畢業了的學生常回校補課。在他看來,雖然很多都已經成名成家了,但不進則退是永恒的真理,山外有山,學習是無止境的。
吳碧霞、戴玉強目前都已經是蜚聲國際的優秀歌唱家,他們都曾在歐美學習,戴玉強拜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羅蒂為師。“他們去學習了之后,有明顯的提高,這一點我承認,而且回來后他們和我的交流,也給我的教學以新的啟發。”金鐵霖說,中國的民族音樂要走向世界,要進一步提高,學習和交流都是必須的。他說:“但凡美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道理,這就像面對百花競放的花圃,賞花者各有所好。我們要總結、發展、提高、創新,走中國自己的聲樂道路。”
時代在發展,歌曲的曲調也在發展,歌唱的方法也在變化,真正好的東西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適合時代、超越時代的。比如“一條大河波浪寬”的調子一起,你就知道它是中國的,可是具體來說是哪里的民歌?說不清楚,就好像這“一條大河”是你家鄉的又不是你家鄉的,是獨特的,又是普遍的。
在金鐵霖看來,中國的民族音樂已經被世界認可,但自信還是不夠。他認為中國民族聲樂應具有“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時代性”,也就是說,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民族聲樂,中國唱法、西洋唱法都是一種方法,有科學的,也有需要改進的。“我們要冷靜對待,形成自己的特色。世界是多元的,還是那句話說得對: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從1981年開始民族聲樂教學的探索,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金鐵霖逐漸摸索出了一條適合民族唱法的教學道路,他在努力探索如何更好地推動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制定出一整套科學的教學標準及比賽規則,為推動和促進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健康發展發揮作用。“我挺忙,但是也挺快樂。”他說。

金鐵霖的學生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