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禮
心態決定狀態,狀態決定人生。良好的心態不僅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和境界,而且是一種人生的能力和智慧,也是事業發展、人生幸福、社會和諧的直接心理動因。一些從政者之所以能夠做到不論在什么時候、什么樣的情況下都能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執著地追求自己崇仰的事業,不為官大官小而煩惱,為利多利少而煩憂,為上去下去而煩愁,就是因為擁有一個健康平和的心態。
良好從政心態的標準是什么?孫中山先生曾提到“天下為公”,這就是孫先生從政的心態。毛澤東主席提出“為人民服務”,做人民的公仆、為人民辦事、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這是老一輩子無產階級革命家提出的從政心態。朱镕基總理在上任的時候曾經說:“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彼@句話很好地表達了自己當總理的態度。溫總理在上任的時候也提道:“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我今后工作的態度?!边@是溫總理的心態。我國公務員的精神法則中要求公務員要熱愛祖國、忠于人民、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求真務實、開拓創新、顧全大局、團結協作,這些就是我們應該持有的從政心態。
從政要保持良好的心態,要樹立宋代名臣范仲淹那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懷和遠大抱負,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堅持做到“五個正確對待”,樹立起正確的觀念,才能恰到好處地處理好個人與組織,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組織與組織之間的關系、也就會培養出從容淡定、平和寧靜、自由舒展的良好心態,從而健康順利成長。
一、保持良好從政心態的基礎是正確對待學習。學習的必要,無須贅敘。誰都知道,“不學無以致高遠,不學無以知天下,不學無以明事理”,特別是從政者,可以說,“不學無以治天下”。學習的要義在讀書,書乃“知識之海洋”。列寧稱“書籍是巨大的力量”,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為政者,要系統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基本綱領、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特別要重視和加強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和理解。怎樣讀書?常言道:“學海無涯苦作舟,書山有路勤為徑”,讀書非勤苦不可。勤要守恒,貴在不中斷。廣大黨員干部要結合日新月異的形勢發展,始終把學習的立足點標定在研究新情況、指導新實踐的發展方位上來,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增強協調各方、解決矛盾的能力,以適應時代前進的新要求。
二、保持良好從政心態的核心是正確對待組織。黨員干部保持良好的心態,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體現在個人對組織的態度上,具體說就是怎樣擺正個人與組織的關系。“個人服從組織”是我們黨的一項組織原則,我們黨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因為廣大黨員干部同心同德、高度統一。同時,個人作為黨組織的一個細胞,也只有通過黨組織才能發揮我們自身的作用,否則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做焦裕錄、孔凡森那樣的干部,對待組織忠誠、服從、感恩、維護,對得起組織的培養和群眾的信任,多為組織著想,多替組織分憂,少向組織提要求,少給組織添麻煩。有了成績,那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個人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有了缺點不掩飾,更不爭功諉過,有了這樣的心態,就是有黨性、有境界的表現。
三、保持良好從政心態的重點是正確對待群眾。黨員干部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群眾,是黨性觀念、紀律作風和政治立場的集中反映。群眾路線一直是我們黨的基本路線,“百姓心中有桿秤”,群眾在我們心里有多重,我們在群眾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對黨員干部來講,“德莫高于愛民,行莫高于利民”。金碑銀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因此,領導干部要時刻心里裝著群眾、敢于面對群眾、經常深入群眾,誠誠懇懇聽民意、認認真真解民憂、實實在在幫民富、兢兢業業保民安,這樣才能縮短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知民之所思,察民之所慮,幫民之所需,真正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支持。
四、保持良好從政心態的根本是正確對待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識事難,識人更難,識己則是難上加難。從根本上講,只有正確對待自己,才能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組織,正確對待事業。歷史告訴我們,任何個人的建樹,都離不開時勢和群體。作為通曉事理的當事人,對此尤得保持清醒頭腦,切不可自視過高。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更何況人只要陷入自我陶醉,很容易走向反面。正確對待自己,就要淡化“官念”,時刻不忘自己是群眾中的一員,切不可因自己擔任領導職務而滋長優越感、擺官架子、搞特殊化。
五、保持良好從政心態的要義是正確對待權力。江澤民同志在中紀委七次全會上的講話中曾指出:“努力使各級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要作為黨的一項長期的重大任務,堅持不懈地抓下去?!苯瓭擅裢镜闹v話,精辟闡述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干部正確認識和對待權力的極端重要性。在我們實際工作中,權力既是為人民服務的工具,也可能成為謀取私利的手段;既可以促使人奮發努力,也可能誘使人腐化墮落。共和國歷史上曾有一位老紅軍甘祖昌,論資歷是不折不扣的開國元勛之一,論政績也算得上是個功勛卓著的大將軍。然而在職位面前他始終保持一顆水波不興的平常心。為了讓更年輕更優秀的人上去,他主動讓出自己的職位,去當一個普通農民。這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明朝朱元璋曾給下面的官吏算過一筆賬:老老實實地當官,守著自己的俸祿過日子,就好像守著“一口井”,井水雖不滿,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盡。由此可見,作為一名合格的黨員領導干部應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把物質利益想得透一點、看得淡一點,對權力深懷敬重之心、畏懼之心、謹慎之心、平衡之心,珍惜手中的權力,用好手中的權力,管好手中的權力,借助權力把自己內心的想法付諸實施,變為現實,進而體現自己的價值。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任縣令時曾留有一首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這是對我們領導干部從政心態最好的描述,在抓好經濟的同時,領導干部要更多地關注民生、關愛弱勢群體,關心他們的冷暖,多為他們解決一些涉及切膚之痛的事情。沒有芯的蠟燭不會燒,沒有“心”的人一樣不會照亮別人。□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