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峰 姜子義
[關鍵詞]社區矯正;問題與原因;對策與建議
社區矯正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減少不和諧因素,深入推進三項重點工作,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檢察機關在監外執行中擔負著刑罰執行的法律監督職能,為客觀、真實、全面地掌握監外執行罪犯服刑狀況、社區矯正工作開展情況,加強對刑罰執行的法律監督,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我院組成由主管副檢察長帶隊,監所科、調研室有關人員組成的監督檢查組,到縣司法局、縣公安分局、縣法院、各鎮街道司法所和轄區派出所等相關單位,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臺賬、檔案及個案調查等方式,開展了對社區矯正工作的專題調研,報告如下:
一、 肇州縣社區矯正工作概況
經排查和調研,肇州縣共有監外五種人225名,我院掌握的社區矯正五種對象185名,其中,緩刑162人、剝奪政治權利13人、假釋4人,暫予監外執行6人。司法機關有社區矯正對象人員91人,公安機關有70人。我院掌握的有判決書的五種對象有134人沒到司法機關和公安機關報到,他們也沒有收到判決書,處于脫管狀態。公安機關和司法機關有55名社區矯正對象我們不知道。有21名社區矯正對象公安機關和司法機關有判決書和相關法律文書,但不知去向,無法聯系。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
1.監外執行罪犯脫管較為嚴重。一方面,由于法院未按社區矯正工作流程要求將有關法律文書和社區矯正材料及時移交司法機關,大部分矯正對象沒主動在規定的時間內到司法機關辦理登記接受矯正,也沒到當地公安機關報到。另一方面,由外地法院判決的社區矯正罪犯,外地法院判決書送達時間存在滯后現象,致使被監管人員不能被基層政法單位及時掌握,造成脫管現象的發生。
2.社區矯正監督工作中,存在著銜接不到位的現象。在交付執行的銜接上監督不到位。即對于被判處監外執行的五種罪犯,在宣讀判決書之時就被釋放了,法院有的在釋放之前甚至都沒和被判監外執行的罪犯簽訂社區矯正宣告書和接受社區矯正保證書,造成監外執行罪犯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到社區矯正部門報到接受矯正。同時,判決書送達矯正機關還有一個過程,檢察機關沒能及時掌握情況介入監督,這就造成了判決生效和矯正執行相脫節。
3. 相關制度還不健全、適用效果還不是很好。目前雖然規定了矯正對象的電話報到、思想匯報、請銷假制度等一系列相配套的制度,但落實這些制度,職責還不夠明確,也缺乏可操作性,也就造成有些矯正措施和制度達不到實際效果,同時給檢察機關履行監督職責帶來很大的難度。
三、對策和建議
1.加強社區矯正程序的檢察監督。首先,加強對交付執行環節的監督。對監外罪犯的交付執行及交付執行的法律手續是否合法、完備等進行監督,做好對監外罪犯的法律文書的異地交付和轉接,避免因法律程序銜接不夠,異地被矯正人員的法律文書不能及時送達,造成社區矯正機構不能全面掌握情況,發生脫管現象。其次,加強對執行變更環節的監督。對執行機關是否對社區矯正期間違反法律、法規和有關監管規定的矯正對象依法給予處罰,是否對暫予監外執行條件消失的監外罪犯依法收監執行,以及是否對符合減刑條件的監外罪犯予以減刑等進行程序監督。再次,加強對執行結束環節的監督。對執行機關是否對執行期滿依法按期履行相關手續等進行監督,防止提前宣布、逾期宣布、不宣布及不向矯正對象發放期滿證明書等違法行為,切實保障矯正對象的合法權益。
2.加強對社區矯正機構監管措施的監督。對執行機關是否及時建立幫教組織、建立管理矯正檔案、落實日常監督管理措施以及對出現監外脫管漏管問題是否及時采取相應措施等進行監督。對于社區矯正工作中執行機關工作人員侵犯監外罪犯合法權益的行為要及時提出糾正意見,依法維護監外罪犯的合法權益。發現矯正對象長期脫管、漏管等情況,檢察機關可向公安機關提出順延執行期限的建議,也可以向矯正機構提出檢察意見,建議矯正機構向公安機關提出延長執行期限;對矯正對象在矯正期間違反社會治安管理法的行為及構成犯罪的,履行立案監督職能,建議、監督公安機關及矯正機構對其予以治安處罰或收監或追究其刑事責任。
3. 積極拓寬檢察機關履職方式。除發出檢察建議、糾正違法通知書外,檢察機關在矯正監督中,還應通過發揮法律監督職能,嚴格審核非監禁刑適用條件。明確檢察機關監督的介入和實施程序,對刑罰變更執行實行同步監督,重點監督監禁型改變成非監禁型的情形,嚴格審核非禁刑的適用條件,防止非禁刑的不正確適用和過度濫用,消除社會安全隱患。把查辦職務犯罪案件與社區矯正的監督檢察在機結合起來,確保社區矯正對象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防止社區矯正權利被濫用,避免社區矯正中腐敗現象的發生。
4.加強對社區矯正工作的調查研究。社區矯正工作是一項嶄新的工作,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有很多理論需要完善,有很多機制有待健全,這就需要我們在履行監督職能的實際工作中,發揮主觀能動性,深入研究開展這項工作可能出現的問題、遇到的困難,并提出工作意見、建議和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規范和完善相關制度,確保社區矯正工作的創新發展。□
(編輯/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