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新
[摘 要]在刑法理論之中有一個問題爭議頗大,且實用價值較高,尤其是在我國近幾年屢屢出現此類犯罪——身份犯共同犯罪。本文將就此類犯罪的各國立法進行比較,并對幾種不同犯罪情況下的定罪量刑進行討論,此問題有很大的研究價值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身份犯共同犯罪;各國立法;定罪方面;量刑方面
《唐律》之《戶婚令》:“諸同姓為婚者,各徒二年”;《唐律》之《名例律》:“止坐尊長,于法不坐者,歸罪于次尊長,尊長謂男夫”《大清新刑律》規曰:“凡因身份成立之罪,其教唆或幫助者雖無身份,仍以共犯論。因身份致刑有重輕者,其無身份之人,仍科以通常之刑”。上面列舉的是我國唐、清時期立法對于身份犯共同犯罪的處罰規定,可見這一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可見其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我國歷代立法都有相關規定,近代各國的法學家也都對這一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可謂前人之述備矣。于此,僅就我能理解到的一些問題進行片面、膚淺的討論。
一、立法概況
我國的身份犯共同犯罪理論研究的不是很深入,相關立法也沒形成完整的體系,而只在分則中就一些具體犯罪做出規定,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在1982年制定的《關于嚴懲嚴重破環經濟的犯罪的決定》第1條規定:“犯前四款罪,事前與本條第(一)、(二)所列舉的罪犯通謀的,以共同犯罪論處。”其中(二)是關于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的處罰規定。又如1998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挪用公款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了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共同挪用公款的問題。2000年6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又通過了《關于審理貪污、職務侵占案件如何認定共同犯罪幾個問題的解釋》,就貪污與職務侵占案件中共同犯罪與身份關系的處理問題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2003年4月16日《關于非司法工作人員是否可以構成徇私枉法罪共犯問題的答復》中也規定:“非司法工作人員與司法工作人員勾結,共同實施徇私枉法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以徇私枉法罪的共犯追究刑事責任。”相對而言,其他國家立法對此類犯罪早已有明確的規定,如德國1976年刑法典第28條第1款規定:“正犯的刑罰取決于特定的個人特征,共犯缺少此特征的,依第49條第1款減輕處罰。”瑞士刑法的第26條規定:“因特殊身份的關系、資格及情況,至刑有輕重、減輕或阻卻情事時,唯對具有此等身份、資格或情況之正犯、教唆犯或從犯,始得加以斟酌。”又如《意大利刑法典》的第117條規定:“如果由于犯罪人的人身條件或身份,或由于犯罪人與被害人之間的關系而對某些共同犯罪人改變罪名,其他人也對相同的犯罪負責。但是,如果這后一犯罪比較嚴重,對于不具備上述條件、身份或者關系的人,法官可以減輕處罰。”
身份犯按其身份對其犯罪構成與量刑的具體影響分為真正身份犯與不真正身份犯。前者指影響到定罪方面,后者則影響到量刑方面。下文就這種分類而分兩方面討論。
二、定罪方面
因身份犯共同犯罪的成立不以共同犯罪人都具有特定的身份為必要條件,但是在共同犯罪人中必須有人具有特定的身份,且該身份對犯罪成立或刑罰輕重有實質的影響。
(一)有身份人與無身份人共同實施的犯罪
1.有身份者教唆、幫助無身份者實施的犯罪
在犯罪結果的產生與其特定身份有直接實質關系的前提下,有身份者教唆無身份者實施犯罪行為,這里的無身份者的定位問題很復雜。在無身份者實施有身份者教唆的犯罪時,是否一定程度上代表有身份者的身份,從而成為身份犯的正犯。
2.無身份者利用有身份者實施的身份犯罪
對于無身份者教唆、利用有身份者實施的身份犯罪,我國刑法總則中并無明確規定,只在分則中就貪污受賄罪作具體規定。對于無身份者與有身份者能否構成真正身份犯的問題,理論界主要有肯定與否定兩種觀點,前者基于特殊主體犯罪必須給予特殊的主體身份,如不具備犯罪主體資格談不上共同犯罪。大多數學者采取肯定說,對于這兩種觀點的評價涉及到對共同犯罪本質的認識問題,即共同犯罪的定罪是否要叢屬于實行犯的犯罪性與刑事可罰性。
(二)有不同身份的人共同實施犯罪行為的情況
我國立法中明確規定該問題的是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7月8日《關于審理貪污、職務侵占罪如何認定共同犯罪幾個問題的解釋》第三條“公司、企業或者其他機構,不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人與國家工作人員勾結,分別利用各自的職務便利,共同將本單位財物非法占為己有的,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質定罪”;學術界針對此問題主要有“主犯身份決定犯罪性質說”、“為主職權行為決定說”、“分別定罪說”等觀點。我認為少數學者主張的新區別對待說較為合理,當二者只是利用各自本人的身份及職務便利,而沒有利用對方的身份或職務便利的,認定構成共同犯罪,而分別定罪;當二人不但利用本人的身份及職務便利,并且利用了對方的身份或職務便利的,同樣構成共同犯罪,但統一定罪,罪名類型則由刑法所主要保護的受到侵害的客體所決定。如在貪污罪和職務侵占罪中,刑法重點保護的對象是貪污罪的客體,即國家工罪人員的職務的廉潔性,因此應統一定為較重的貪污罪的共犯罪,以達到懲治犯罪的效果。
三、量刑方面
在身份犯共犯中,(主要指有身份者與無身份者共同犯罪)中,有身份者的量刑身份是否可以適用于無身份者從而加重抑或減輕其處罰呢?對于此問題各國立法也都已有了專門的規定,如日本《刑法》65條:“對于因犯罪人身份而構成的犯罪行為進行加功的人,雖然不具有這種身份的,應是共犯。因身份而特別加重或減輕刑法時,對于沒有這種身份的人,判處通常的刑法。”韓國《刑法》第33條規定:“因身份關系成立的犯罪,其參與者即使沒有身份關系,也適用前三條的規定。但身份關系影響到罪行輕重時,對沒有身份關系的人不科以重刑。”而對有身份的人則依法予以從重或者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
對于此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身份犯共同犯罪大量的出現,僅有的立法尚未形成完備的體系,與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因此這個問題關乎犯罪被處罰的法律依據,也有助于深化身份犯理論并拓寬我國共同犯罪的研究視野。
參考文獻:
[1]唐律疏議[M].中華書局,1983.
[2.]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大學
出版社,2005.
[3.]狄世深.刑法中的身份論[M].北京大學
出版社,2005.
[4]林維.間接正犯研究[M].中國政法大學
出版社,1998.
[5.]杜國強.身份犯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
社,2005.□
(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