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為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觀性和盲目性,我們有必要尋求并發展正確的、符合科學原理的發聲方法。而要達到這一目的,首先應當糾正錯誤的發聲,克服發聲上的不良習慣?!胺彩清e誤的發聲法,均由于發聲器官局部或大部分的緊張與僵化,以致彼此間在整體上不能協調一致,失去了發聲機能的平衡。可見,發聲器官總體上的協調動作,是科學發聲的生理基礎。”
[關鍵詞]糾正;發聲習慣;咽壁;咽腔
聲樂藝術的特點是以人的嗓子作為“樂器”,而這樂器的功能又必須通過自身的努力創造來加以改造和建立,而我們這一“樂器”很特殊。那是由于我們對這一樂器的內部動態看不見,摸不著。因此造成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就會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和盲目性。對于未能掌握正確唱法的歌唱者來說,音色上存在的問題是在所難免的,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一、解決“啞音”問題的方法
1.用“貼著咽壁吸著唱”的感覺,首先要找到深呼吸的有力支持。這是解放喉嚨、排除干擾最有效的方法。
2.徹底放棄用嗓子喊著唱的壞習慣,將發聲位置從喉結移到胸口正確的發聲位置上,讓“聲音落下來”。
3.保持舌根、下巴、前頸部“懶洋洋”的松弛狀態。
4.用“垂直嘆氣”的感覺發聲,只要找到了從胸口道橫膈膜這段空腔通氣的感覺,聽到“通、實、圓、亮、純、松”的聲音,啞音的問題便得到了解決。
二、解決喉音問題的方法
喉音有兩種,一種為“空洞型喉音”,一種為“堵塞型喉音”。這兩種喉音各有各的聲音特點,成因也各不相同,需要分別加以區分、解決。
1.“空洞型喉音”,音色粗糙、暗淡無光。常常伴著漏氣的聲音。歌唱者對打開喉嚨的方法存在模糊認識和錯誤的理解,是造成撐大喉嚨,甚至連聲門也打開從而形成“空洞型喉音”的主要原因。解決問題的方法如下:
①歌唱者首先要丟掉模仿和做作的發聲習慣,發聲不能撐大喉嚨,讓喉嚨恢復到自然的發聲狀態。
②“貼著咽壁吸著唱,讓聲音碰在咽壁上”,在共鳴位置上用“內聽”、“內視”的感覺找音色。
③在咽腔尋找明亮、集中的共鳴音色的同時要有聲音與氣息暢通的感覺。
④正確理解“打開喉嚨”的方法,領悟“嗓子周圍沒有任何感覺”和“喉底打開”的要領。
2.“堵塞型喉音”解決的方法如下:
①放松舌根和喉嚨周圍的肌肉,尋找“懶洋洋”的松弛感和“讓聲音賴在嗓子眼后面的咽壁上吸著唱”的感覺來歌唱發聲,用聽覺把關在中聲區多練a與e母音的練習。
②“貼著咽壁吸著唱”,找到咽壁前面上下流動的氣息,“上下通氣兒,里外通氣兒”。
③尋找聲音從咽壁向前反射的共鳴感覺,找到上口蓋與眉心的共鳴反射點。
④歌唱發聲、咬字吐詞時,在咽壁位置上“吸著念字,被動念字”,用“心”來唱。
三、解決鼻音問題的方法
1.在“想、聽、看”的心理指導下,首先要改變發聲的方向,將“穿鼻而過”向前哼唱的感覺改為向后“貼著咽壁吸著唱”和向后“哼”唱的感覺。這種發聲方向的心理調整,為軟腭上抬與打開鼻咽腔及頭腔創造了有利條件。
2.在高音區用“掛住前面往后倒”、“掛住前面往后兜”的感覺演唱,是克服鼻音最有效的方法,只要歌唱者在口蓋和眉心處“掛住”音色,“掛住”字頭,就能阻止聲音“穿鼻而過”;當高音上行共鳴音響向后集中時,頭腔共鳴的音色越來越明亮,而鼻音便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
四、解決白聲問題的方法
1.歌唱者要在心理上改變發聲的方向,把單一的從嗓子里向前唱、向外唱的感覺,改為向后“貼著咽壁吸著唱”,“聲音碰響咽壁”,“讓聲音進腔兒”,使咽腔產生共鳴音色。
2.“讓聲音落下來”,找到“松松落底”的聲音和混在聲音里的氣兒,聲音就會變得圓潤、豐滿、通暢而又明亮。
3.用a+o和e+A([ei])的混合母音練唱時,把聲音往后唱,使聲音圓潤、稍暗且感覺放松。
在教唱與學唱的過程中,糾正錯誤的發聲習慣,改善音色,治療聲音上的“常見病”、“多發病”,是掃清障礙,打好中聲區基礎的前提;是提高聲音質量,發展聲樂技巧的需要。對于患有這種“常見病”、“多發病”的聲音上的“病人”,不下決心徹底醫好這些“病”,再想讓自己的聲音健康的向前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師與學生應該通力合作按照科學的方法,扎扎實實的建立穩定、良好的中聲區基礎。
參考文獻:
[1]金鐵霖,鄒愛舒.金鐵霖聲樂教學藝術
[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2]鄒本初.歌唱學——伸向歌唱學體系
研究[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3]李晉瑋,李晉媛.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
華樂出版社,2003.□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