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成松
[關鍵詞]國有企業;財務監管;方法
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對國有企業的管理歷來是我國政府經濟管理工作的重點。搞好國有企業的財務監管,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真正把科學發展觀落實到企業財務監管的具體政策措施上、落實到實際工作中,不斷推動國有企業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新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對國有企業管理的內容也由原來的資產管理轉變為目前的資本管理,這就出現了傳統模式的束縛與現代新模式不確定的沖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國企重改制,輕財務管理;第二,國企管理者缺乏現代理財觀念和現代理財意識;第三,理財目標不明確;第四,國企財務監督與約束機制的建立滯后。
要改變以上這種國企財務管理的混亂狀況,就需要國家加強對國有企業的財務管理。這是實現國家作為出資者管理目標的需要;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是改革國有企業人事管理體制的需要;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監管機制的需要。
具體國家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國有企業的財務管理。
一、建立以出資人為中心,以國有資本為紐帶的財務管理體系
對于建立以出資人管理制度為中心的企業資產和財務管理新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①國有資本投入的管理,包括國有資本的布局、規劃、國有資本的設置,國有資本的增加和減少,國有資本的保全和增值的原則等。②國有資本營運的管理,包括國有企業合并、分立、對外投資、轉讓,質押擔保、國有股減持、關閉破產等國有資本的變動管理,注重國有資本的優化配置,放大國有資本支配、調動的功能和建立國有資本的退出機制。③影響國有資本權益的重大財務事項的監管,并實行規范化的管理辦法。④國有資產收益的管理、包括稅后可供分配利潤、產權轉讓收入的收繳、收益分配使用的原則和辦法,以及國有資本經營風險和責任。⑤國有資本保值增值考核和評價、經營者的激勵機制和風險責任、財務分析和預警系統等等。⑥國有資本運營主體的責、權、利及監督、法律責任等。
二、實行財政管理與財務管理的統一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與市場經濟的發展形勢變化和公共財政框架體系的建立,財政對企業資產與財務分開管理已不適應經濟發展和改革的需要,財政統一管理企業已是大勢所趨。
三、財務職能轉化為有效培育與配置財務資源
現代財務作為企業管理系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最本質職能應該是有效的培育和配置財務資源、處理分配關系、組織現金流轉、安排資金或資本、財權合理配置等。它是“有效培育與配置財務資源”系統一個側面或一個組成部分。這里所說的財務資源應當包括資金資源、自然資源、市場資源、人力資源、知識產權和組織管理資源等。財務管理的實質就是通過合理的財務制度安排、財務戰略的設計和財務策略的運作,有效地培育和配置財務資源,以求出資者利益最大化和協調化,維持理財主體的可持續發展。
四、重塑財務目標,形成以國有資本財務管理的預算制度
在以出資人管理制度為中心的企業資產與財務管理的新框架中,出資者的財務管理的首要目標,就是資本保全。確保資本的安全,即確保投資人最初投入資本的安全不受損失是出資者財務管理的基礎目標。國有資本預算是財政部門以所有者身份將其依法擁有的資本收益等資產用于資產再投入的收支計劃。編制國有資本預算,能夠全面反映國有資本收支狀況,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所有者職能,確保出資人到位的基本手段。它應包括的內容是:公共支出預算,國有資本預算和社會保障預算在內的管理體系。其中:國有資本預算是國家預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財務與財務管理的結合點。
五、加強內部控制制度監管體系,完善國有企業內部財務管理
內部的控制,政府應制定更為具體的法規,促使企業根據財務控制的要求實行分層授權制,即股東大會給董事會授權(決策權),董事會給經營者授權(執行權)。同時,股東大會給監事會授權(監事權),建立責權利明確的所有者控制體系,嚴格按照《會計法》的要求建立崗位分設,流程規范,互為牽制的組織結構和完善有序的業務處理的流程,提高內部財務控制的理智性。
企業完善的內部控制是建立有效財務監管體系的前提和基礎。企業內部的財務監管體系,早期是企業內部的財務管理體制,現在是建立內部的財務約束機制。這種約束機制可以通過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來實現。企業應從微觀上搭建內部控制的框架,完善企業內部經營管理中的各項內部控制制度,約束個人舞弊行為,重塑企業內部控制機制,由行政化監督機制向市場化監督機制轉變,并實現企業內部的全程監督,筑起企業內部財務監管的一道“防火墻”。
企業內部控制應分為會計和財務兩個方面。會計控制內容具體包括對貨幣資金、實物資產、對外投資、工程項目、債權債務、成本費用、采購、銷售、擔保、涉稅等經濟業務的控制。財務控制的內容則是對企業各個層次上的財務活動進行的約束和監督,包括企業籌資、投資、資金運營及收益分配。就財務控制而言,無論哪一項都是以資金為核心,最終以資金形式體現,結果都會形成直觀的會計記錄。但它的特殊性表現在它主要控制涉及預測、分析、決策等經營管理性行為,其控制對象中人的比重大大增加,因此財務控制的主觀能動性整體上比會計控制要強,應居于內部控制的核心地位。
內部控制的方法包括組織結構控制(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授權批準控制、會計系統控制、預算控制、財產保全控制、風險控制、內部報告控制、人員素質控制、電子信息技術控制等。通過內部控制規范企業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隱患,防止并及時發現、糾正錯誤及舞弊行為,保護企業資產的安全、完整,保護投資者和員工的合法權益;確保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企業內部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
國家加強對國有企業的財務管理還要構建與新制度相適應的監管與評價體系。隨著財政部《企業國有資本與財務管理暫行辦法》的頒布,明確指出國企財務考核與評價應以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能力為核心,以財務效益、資產營運、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四個方面為基礎,在具體建設上,還應不斷完善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委派國企監事會和財務總監。
第二,推動和完善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
第三,制定國有資本預算考核評價制度。
國有企業的監管工作任重而道遠,國有企業的財務監管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深化的過程,需要各級國有企業監管機構在實踐中共同研究,探索成功經驗和內在規律。并為國有企業可持續發展,查找薄弱環節,強化監管力度,堵塞漏洞,提升科學管理水平?!?/p>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