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翠薇
[關鍵詞]《新晚報》;樓市專刊;服務對象;零距離新聞;樸素文風
社會進步需要創新意識,做好采編工作同樣如此。鎖定服務對象、激發創新意識、打造貼近實用的新聞,是編輯提高業務能力的必然選擇。筆者就幾年來在《新晚報》樓市專刊的采編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談一些感受和體會。
一、鎖定服務對象——關注那些“沒有聲音的人”
如何定位服務對象、找到民生熱點?關于“定位”一詞的來歷有種說法:22年前,美國有兩位年輕的廣告公司經理,受美國《廣告時代》雜志之約,撰寫了一系列有關營銷和廣告新思維的文章,文章冠以總標題,即為“定位的時代”。他們認為定位的對象,不是產品,而是針對消費者的思想,是你對消費者心智所下的工夫。同樣地,怎樣定位正確、鎖定服務對象也成了樓市專刊最初面臨的問題。
《新晚報》樓市專刊經過幾次調整和改版,由不定期出版固定為每周四期、每期三版,欄目包括精品樓盤、二手市場、家居裝飾等。一開始,我們把服務定位在與哈市房地產界互動,帶動和推動房地產廣告上。在專刊推出兩個月后,一些開發商提出了意見:為什么你們總登“防范購房陷阱、應對售樓花招”之類的文章呢?不少百姓拿著報紙來買房,講理較真,給我們帶來不少麻煩,我們也是為地方經濟做貢獻,為啥不站在我們的角度說話呢?就此問題,編輯部進行了商討,大家一致認為:專刊應堅持晚報特色、堅持服務百姓的定位,也就是關注那些沒有權勢、在社會上“沒有聲音”的大多數。對百姓而言,購房也許是一生中最大的巨額消費,由此帶來的傷害也就最大。所以,我們從百姓購房的整個流程入手,刊發了大量實用而貼近的服務信息,其中率先選登被業界稱為“204顆炸彈”的《204條購房補充條款》,在讀者中引起較大反響。以平民意識進行輿論監督,讓老百姓的聲音在輿論監督中發揮重要作用,發揮媒體溝通和橋梁的作用,符合新聞貼近性的原理,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
二、打造零距離新聞——先做耐心聽者
樓市專刊是經濟新聞與服務信息的結合,這就意味著在采訪中一定要深入、貼近, 不能因討巧而失真。
《紐約時報》一位首席記者說過:“其實好記者首先是個好聽者;耐心,是最重要的采訪技巧。”用心傾聽,做一個好聽者有利于捕捉到更多更好的新聞。房展會是樓市新聞的聚集地,去年春天,哈爾濱市中小型的房展會接二連三,通過對購房者的跟蹤采訪和各方面意見的細心傾聽后,我們逐漸弄清了這樣幾個問題:為何房展會越辦越多,而實效越來越少?購房者到底需要怎樣的房展會?筆者以《房展會,淘了幾桶金子?》為題,寫了一組房展會的報道,從“樓市虛火蔓延,展會含金量可疑”、“高檔樓盤來峰會、百姓買房找不著北”、“房展會變成淘金會”等方面透視了哈爾濱市房展會的幾大病癥,在房地產界引發了波動。一位想辦房展的辦展商對筆者說:“你把這底兒全兜出來了,我們還咋掙錢?”——在對事物的判斷準確無誤的情況下,可以編者按或評論適當體現情緒和立場,達成對民情民意的傾斜關照。但對批評報道的稿件要嚴格把關:必須有被批評方的說法才能發稿。
讀者提供的線索并非都是重要線索。我們接聽的讀者熱線中,很多是問詢而非新聞線索。但也正是在與讀者來訪來電的接觸中和對某一問題的追蹤中,更多的、與讀者密切相關的熱點和焦點閃出來。而在為讀者解疑的過程中,我們也同時在豐富自己,不少專業知識變成了寶貴的積淀,像《經濟適用房:為啥離咱這么遠》、《保溫墻到底咋回事?》、《百姓熱盼中低檔樓盤》等稿件就是這樣產生的。此類稿件要從實用性入手制作標題,講求對本地生活的熟悉和細致入微的觀察,對房地產發生的政策等變化要體現快速反應。
三、避免賣弄詞藻,追求樸素文風
一位同行說過:“在寫新聞時,切忌指手畫腳,妄做評論。”我們所做的市場調查表明,《新晚報》的讀者大多是普普通通的市民,采用一種親和的聊天方式,在行文中選擇輕松而準確的俗語,會使文章更鮮活。這一點,我們從富有經驗的新聞同行身上學到很多,比如在寫房展會那篇稿子時,筆者原來擬制的題目是《透視房展會幾大病癥》,后被部門主任改為《引題:投入的多、收獲的少,參展商有牢騷:逛廟的多,燒香的少,老百姓不買賬。主題:房展會,淘了幾桶金子?》立顯鮮活和生動。樓市版的主稿應具備典型型,報道具備足夠的沖擊力、吸引力,信息含量要大,稿件要短,避免套話、空話,才能直接切入服務層面。
另外在行文時,應盡量用短詞語、短句子,不要使用修飾過多的詞語,因為有些詞除了制造冗長之外,什么作用也起不到。比如試著刪掉“十分”、“非常”一類的詞,文章更干凈也會更客觀。聽說著名的丘吉爾在演講時,就推崇“越短和越老的字眼是最好的字眼”。行文時不能把公眾拒之千里之外,要注意可讀性,要有吸引力,要能抓住讀者,這樣才能強化新聞的服務性和實用性,同時起到拉近讀者距離的重要作用。□ (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