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關鍵詞]記者;新聞敏感性;新聞報道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這樣的話:“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毙侣?,說到底是對有價值的事實的一種發現和發掘。新聞工作者,就像是淘金者一樣,時時刻刻在生活的土壤中辛勤勞作,為的是能淘出那些閃光的金沙。因此,僅有勤勞是不夠的,新聞工作者必須有足夠的、獨特的新聞敏感。
一、什么是新聞敏感
新聞敏感,“敏”是敏銳,“感”是感知。敏感就是對客觀世界的敏銳的感知。新聞敏感就是能在人們司空見慣的平常生活中發現有報道價值的本領。在西方叫做新聞眼、新聞鼻、第六感官。我國的新聞大辭典上解釋說,它是記者、編輯發現和判斷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的能力,也是衡量新聞工作者是否優秀的重要標志。新聞敏感是記者政治業務素質的綜合體現,是新聞從業人員政治業務素質在工作過程中的活化、升華和運用。換句話說,它是新聞從業人員在工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能力、一種思維活動,它主要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它是人人都具有的東西,主要是看我們怎樣去發覺它。新聞敏感要求記者要具有這些素質:
1.觀察的靈敏性。善于發現是記者的基本素質,一名優秀的記者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慧眼識珠。河北焦作有一篇獲得第十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特寫《擠水分》,就是記者從會議上抓到的一條“活魚”。這條新聞反映的是當地黨委政府認真執行《統計法》,實事求是抓經濟的一個側面:在開了整整兩天一夜的焦作市經濟會議上,記者敏銳地抓住市委書記、市長“擠水分”的精彩片斷,生動地反映出禁止虛報浮夸、不搞兩套數字這一喜人變化。報道中的敘事主要由人物對話錄音組成,形象、生動。3分鐘的錄音特寫,是記者從采錄到的17盤錄音資料中篩選出來的,足見記者抓問題的獨到之處。
2.思想的深刻性。一篇好報道最讓人思索、引人回味的就是它所表達思想的深刻。因此在采訪中,記者應該具備由表及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挖掘主題的能力。在抗擊非典的宣傳報道中,《中國青年報》在報道溫家寶總理到北京大學看望大學生時,記者抓到了這樣一個細節——溫家寶總理在與大學生交流過程中,很自然地說了這樣一句話:“誰給我一杯水?”在那個談“非”色變的特殊時期,溫總理的這句話消除了大學生的恐慌心理,不僅僅拉近了他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也讓大學生們感受到了溫暖。溫總理和我們在一起。這一個微小的細節所表現出來的深刻內涵是千言萬語都無法比擬的。
3.政治的敏銳性。新聞報道有很強的政治導向作用,而導向正確與否的關鍵在于記者報道的出發點以及看問題的角度和立場。因此看待新聞事件的價值,要從黨性原則出發,從群眾利益出發,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而不是不負責任地一味揭蓋子,雖做到了言人所不能言,卻激化了矛盾,甚至起到了消極的引導作用,這是我們不提倡、也應該在日常報道中必須杜絕的。
二、目前新聞報道中缺乏新聞敏感的現狀
1.會議報道的程序化。在我們的新聞采訪與寫作中,會議報道也許是最常見、最不容易有特點的報道。因其常見,報道中有規律可循;因其缺少特點,報道常流于形式,有些記者拿到了材料,甚至連會議講話都不認真聽,更談不上用心觀察、抓出會議的亮點了。
2.日常報道的平庸化。新聞工作周而復始,有時會導致新聞從業人員的應付心理,表現在日常報道中,有些稿件顯得平淡無味、空洞無物;有的報道時效性不強、缺少新鮮度;有的報道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缺乏創新,表面看是完成了領導交辦的報道任務,而在宣傳效果上卻只是“官樣文章”,難以引起讀者的共鳴。
3.輿論監督的功利化。輿論監督是新聞參與社會生活的手段,但是現在的個別稿件已失去了輿論監督激濁揚清的本意,而是以另類的角度和風格,媚俗或者另有企圖。舉個例子:一個時期,在一些處在競爭弱勢的小報小刊上,暗訪歌舞廳、暗訪美容美發廳、與按摩女面對面、一個三陪女的自白等類似的文章和報道連篇累牘。遺憾的是,這些暗訪來的稿件,不是出于引起有關部門重視繼而查處打擊的目的,從文章中那些煽情的話語里讀不出半句責任,體味不到一絲焦慮。他們要的只是讀者的眼球,然后是商家手中準備拋出的廣告費。
三、如何培養記者的新聞敏感
加強記者的新聞敏感性,是增強新聞的貼近性和藝術性的有效保證,我們應該從記者的主觀因素和客觀機制保障上下工夫。
1.以新聞改革為契機,創立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和創新機制。日常管理工作中,我們對記者的稿件有質量要求,但對新聞敏感方面的要求不明確、不鮮明。我們應該建立完善的創新激勵機制,在日常報道中鼓勵記者創新;建立長期的培訓制度,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2.學習政治、積累知識,提高新聞從業人員的素質。(1)做學習型的記者。記者首先要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了解國情、省情和社情,學習新聞業務知識和負責戰線的專業知識,既做一位“雜家”,又做一位“專家”。(2)做勤奮型的記者。有人說,新聞不是用筆寫出來的,而是用腳跑出來的。這句話不無道理。勤奮出真知,合格的記者不僅要勤于動腦,而且要有深入基層、深人生活的扎實采訪功底和精益求精的寫作態度,及時捕捉新聞線索的能力。(3)做創新型的記者。創新是時代的主旋律,是事業發展的要求。一名稱職的記者,不但要學會用別人的腿走路,學習并掌握前人的經驗和技巧,更要學會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要學會激發聯想。作為記者,日常的工作就是采訪。面對五彩繽紛和紛繁復雜的大量新聞線索要學會消化和儲存。只有儲存才有財富。當這些線索在我們的思想中經過一定的沉淀、過濾處理后,便會留下許許多多“新聞敏感點”,便會迸發靈感的火花?!?/p>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