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志強 張東英
[關鍵詞]廣播;短消息;信息量
廣電行業(yè)在進行優(yōu)秀新聞作品評選中,對短消息給出的時間定義是1分30秒以內,是時間最短的廣播新聞表現(xiàn)形式之一。由于廣播具有方便、快捷等優(yōu)勢特點,因此,短消息也是廣播新聞宣傳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新聞體裁。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給受眾最大的信息含量,也一直是廣大廣播工作者不斷探索的課題。那么如何在最簡短的篇幅內使采寫的廣播短消息承載更多的新聞信息呢?筆者結合多年采寫短消息的經(jīng)歷,談談創(chuàng)作體會。
一、了解必要的新聞背景,傳遞最新的新聞事實
新聞首先應講求時效性,尤其是廣播短消息,更應該在新聞的時效性上做足文章。廣播記者在采寫短消息的過程中,要盡可能的把最生動、最鮮活的事實加以提煉,并及時的報道出去。既增強了廣播短消息的時效性,同時更增強了廣播短消息的信息量。這就要求廣播記者,要注重平時各領域知識的積累,尤其是對所在的城市相關情況做到“心中有數(shù)”。2010年5月,雙鴨山電臺某見習記者在對教育系統(tǒng)“加強校園安全環(huán)境”建設的報道中,對雙鴨山市逸夫小學聘請派出所民警為法制副校長的做法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及時地采寫了題目為《法制副校長,為學校保駕護航》的短消息,發(fā)稿后該見習記者還自認為捕到了一條“大魚”而沾沾自喜。事實上,雙鴨山市早在10年前,就已經(jīng)把民警兼任學校法制副校長列為制度化,每所學校都配有法制副校長。但是這位見習記者并不了解這一新聞背景,把背景當做了新聞“及時”加以報道,10年前的做法,無論是今天的現(xiàn)場直播還是采寫以后的第一時間發(fā)布,都無疑是在炒冷飯,沒有給人傳遞最“新”的信息。其實,在雙鴨山市逸夫小學的門前,這一年第一次出現(xiàn)了政府配備的護校員,這才是最新的新聞事實,兩名專職的護校員是由政府出資設立的公益性崗位、專職巡邏于校園內和周邊,是雙鴨山市確保校園周邊環(huán)境安全的新嘗試。如果記者對這一事實進行及時報道的話,那么,無論是從全市乃至全省的宏觀的視角而言,這篇短消息都傳遞了最鮮活的信息。因此說,了解必要的新聞背景,提煉“最新”的新聞事實,也就有效地避免了把舊聞當著新聞說的尷尬。
二、了解必要的新聞數(shù)字,傳遞最精準的新聞事實
數(shù)字,是新聞事實當中最簡單、最精準的信息點,它能最直觀、最生動的反映新聞事實的本質變化。因此,數(shù)字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廣播消息之中。用好新聞當中的數(shù)字可以使廣播短消息變得更加的生動鮮活。比如,雙鴨山電臺一名資深記者在采寫一篇交通事故的過程當中,刻意地強化了新聞事實的數(shù)字效應,消息一經(jīng)發(fā)布,便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響。2010年4月23日,一輛公交車與一出租車相撞,造成出租車上的兩名乘客受傷。事故發(fā)生以后,群眾當中開始傳言,有說一路公交車發(fā)生事故,有說四路公交車發(fā)生事故,還有說造成五人甚至是八人受傷死亡的傳言。在這種情況下,這位資深記者第一時間深入事故現(xiàn)場,向直播間發(fā)回了《二路公交車與一出租車相撞,三人受輕傷》的短消息:今天上午8點50分,在市區(qū)一馬路,一輛二路公交車與一逆向行駛的白色出租車迎面相撞,出租車上包括司機在內的三名乘客手腕挫傷,公交車上的23名乘客安然無恙,有驚無險。一連串的精準數(shù)字,將整個新聞事件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進而增強了短消息的信息量,也在第一時間攻破了這起交通事故的種種不實謠言,從而消除了人們的恐慌心理,維護了社會的穩(wěn)定。
三、了解必要的新聞細節(jié),傳遞最生動的新聞事實
新聞事實的細節(jié)描寫,越來越被廣大受眾所接受,抓取典型新聞事件的細節(jié)也是增強廣播短消息信息含量的一個重要手段,因為具體的、微觀的事物往往能集中反映事物的深刻意義。另外,細節(jié)描寫也以最直觀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質,很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時候,廣播短消息里與其報道一堆概括性材料,倒不如播送一兩個有特點的細節(jié)更有沖擊力。2005年,黑龍江全省各地市大項目建設如火如荼。雙鴨山市當年引進了一期總投資228億元的魯能寶清煤電化大項目。當筆者了解到項目領軍人物——魯能寶清煤電化公司總經(jīng)理李連勝從山東舉家遷往雙鴨山、把全家的戶口落到雙鴨山市寶清縣的新聞線索后,馬上趕赴寶清縣采寫了短消息《李連勝落戶雙鴨山》,這篇短消息中就運用了典型的細節(jié)描寫:打印機打印戶口簿的現(xiàn)場聲鋪墊,民警:“這回全辦利索了,這就是您的戶口本,請收好。”李連勝:“好,謝謝,非常感謝!”民警:“很高興為您服務。”李連勝接過戶口簿認真地翻看著家庭成員的登記情況,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說:“我從地地道道的山東人,現(xiàn)在變成了實實在在的黑龍江人、雙鴨山人。我把家搬到這里,就是要把根扎在這里,一心一意地把這個項目做好,不給自己留退路!”這樣的一段典型細節(jié)描寫,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幾句簡潔的話語,也承載了李連勝從山東人成為黑龍江人、再滿懷信心做好大項目以及新老雙鴨山人共建美好家園的深層次信息。這篇報道在當年的黑龍江省優(yōu)秀廣播電視新聞作品評選中,一致被專家們所看好,被評為全省廣播短消息類一等獎。
綜上所述,廣播新聞的生命在于真實,廣播新聞的價值在于時效,廣播新聞的實用性在于信息量,本文在此進行的探討,意在能夠拋磚引玉,使更多地廣播新聞工作者能夠采寫出更好、更多的精品短消息。□(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