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逸卿
[摘 要]廣播要想在一定程度上擴大新聞的影響力度,就應該吸納電視等媒體之長處,彌補自身之短處。把廣播新聞里的聽覺傳達通過文字、音響、聲音等元素用現場報道的形式傳達給聽眾,使廣播新聞顯得更加立體,更加生動。
[關鍵詞]廣播新聞;現場報道;方法
當今社會,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他們對新聞的時效訴求也越來越高,也就是說,當一個新聞事件正在或者將要發生時,哪種媒體報道的速度越迅速,就越能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在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多種媒體相互競爭的今天,廣播這種攜帶方便、傳播迅速、經濟高效的媒體傳播方式就顯現出來。特別是現在隨著現代通訊工具手機的出現,只要把現場記者的電話接到直播間就可以讓聽眾迅速了解事情發生的情況。沒有技術難度,成本低、反應快,這一點使廣播在對事件性新聞的報道中具有其他媒體無法相比的優勢。因此,現場連線報道的方式在廣播新聞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可以這樣說,現場連線已經成為廣播和其他媒體競爭的“重磅炸彈”。因此,作為一名廣播記者,能熟練掌握現場連線的技巧也成為一項最基本的采訪技能。
廣播現場報道,是廣播電臺播報新聞的主要形式,它作為廣播新聞中的輕騎兵正越來越多地被運用于廣播新聞報道中。廣播現場報道除了具有交流信息、引導輿論的功能外,還因其逼真直觀的現場感,小中見大的包容性,給人以身臨其境的美感,具有審美的功能。恰到好處的現場報道可以使新聞節目的節奏富有變化,造成對聽眾聽覺感受的強烈沖擊。變化所具有的張力,變化所帶來的美感,使現場報道在廣播新聞中具有一種不可抗拒的魅力。比如,龍廣交通臺《我在現場》欄目,內容都是本臺記者或者特約記者從現場發來的報道,這一舉措極大地加快了新聞報道的速度,提升了節目的可聽性。受到了聽眾的普遍好評。
要想做好現場連線,一些準備工作是非常必要和必不可少的。雖然現場連線報道和報紙、電視等媒體的報道方式大體上相同,但是現場連線需要記者在現場的發揮和采訪,在連線報道中,需要記者一氣呵成,不能有任何的疏漏,如果在連線當時漏掉了材料或者說錯了話,就無法彌補了。因此,事先對素材的了解和對材料的準備就顯得更重要了。因此,要想做好連線報道,就要做好準備,不打無把握之仗。我認為,只要條件允許,采訪前的準備做得越細越好。這些準備包括:了解與連線報道有關的新聞事件的發生原因及進展情況;了解連線中需要交代清楚有關新聞事件的相關專業知識;了解報道中涉及的人物或者事件的背景;熟悉一下做現場報道的現場環境;再一個就是制定一個完善的采訪計劃,這涉及到報道的結構、現場描述的一些詞語。在有可能的情況下,要做幾種報道準備,以便在一些突發事件中進行選擇。
要使廣播現場報道真正能達到客觀真實、有美感,首先務必要增強“現場耳聞目睹”的魅力,用現場美來吸引聽眾。這就要求記者從幾方面下工夫:
一是留心新聞現場的各樣事情。從大的方面講,要留心新聞現場的性質:如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文化的;要留心新聞現場的場景:陰、晴、雨、雪、鳥、蟲、魚、花、草、樹木、江河、湖海等等;要留心新聞現場的人與事:衣、食、住、行以及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的關系等等。觀察要力求全面,可進行比較性觀察,換角度、多側面觀察、連續性觀察,力求全面地認識新聞現場。
二是在全面觀察的基礎上,力求精細地觀察。精細,就是要求觀察得深入、細致,既要善于看出別人所忽略的現象和事實,又要擺脫表面現象的迷惑,對事實進行深度的透視,探到新聞現場的底蘊。
三是從觀察到體驗。生活中美的事物是客觀存在的,記者要在觀察中調動所有的感官,從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各個方面去感受、體驗觀察對象的多種特點,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 既從平凡之中找到不平凡的東西,又從不平凡中找到平凡的東西,只有通過這樣的觀察體驗,現場報道才會有生命,才會入情理,才會有美感。
四是現場報道要力求情景交融,增強廣播新聞的共鳴力。現場報道不僅要敘事,寫人,還要傳情,使情、景、人融為一體,方能增強廣播現場新聞的共鳴力。
五是融新聞性、信息性、科學性、知識性、可聽性于一體,增強現場報道的綜合美。現場報道要出彩,務必捕捉新聞事實的信息性、科學性、知識性,制作出的的報道就可聽、可信。即使有些新聞事實或事件信息性、科學性、知識性不明顯或不突出,只要記者能開動腦筋,想方設法去開掘和擴展這方面的因素,也能制作出現場報道的佳作來。這方面,記者必須要具備以下一些素質;一是變換角度。許多現場報道切入角度老化,平鋪直敘,讓人聽了乏味。如果設計15~20種開頭,從中選擇一種最能吸引人的有新聞性、信息性、科學性、知識性的開頭,往往能吸引受眾,記者再去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這樣就使本來新聞性、信息性、科學性、知識性不強的新聞也變得有趣了。二是做好一個引人入勝的標題。三是選擇一些有趣的事實。四是產生一些聯想和移情。
增強廣播現場報道的美感,還有較多方法,如新聞立意、選材、語言等,這就要求我們每位廣播新聞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斷探索、勤于積累、善于總結,這樣才能使我們摸索出一些現場報道的規律,不斷提高駕馭現場報道的能力。
六是廣播現場報道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快速的特點。記者要找新聞而不是等新聞。記者必須有較好的語言組織能力,并且用最精練的語言駕馭事件。記者必須充分利用現代化通訊手段,讓現場報道和事件現場進展同步,從而增強可聽性和鮮活感。
現場報道大多適宜于對突發性、富于現場效果的事件做報道,不需要過多的理性分析,記者也不必把一些新聞事件的歷史根源、發生、發展全過程都寫進一次報道中去,而是通過現場窺見事件的全部,從而體現現場的優勢,這就要求記者必須寫短不寫長,寫簡不寫繁。
另外,廣播的傳播是作用于聽眾的聽覺,這就要求言簡意賅,在聽覺還沒有對一個場景或內容疲倦時便說清楚,廣播需要言之有物,給人最大的信息量。□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