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啟首
[關鍵詞]城市拆遷;新聞報道;及時性;政策引導
隨著城市發展,城市拆遷已成為一種常態新聞。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拆遷成為幾乎所有工程都需面對的問題,新聞報道在關注城市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需要面對這一敏感問題。對于城建報道,無論是政府重點工程項目,還是企業商業開發項目,其本身都是新聞源,越是重大的城建項目,越成為各媒體“必爭之地”。但是新聞報道對于拆遷來說成為一把雙刃劍。
有效利用新聞報道,良好的輿論氛圍,拆遷工作可以省去大量輔助工作,得到被拆遷對象的理解;新聞報道中對于工程拆遷問題沒有慎重對待,極易造成被拆遷者提前準備,私建濫建行為增多,增加拆遷難度。
所以在新聞報道過程中,應更加謹慎的態度對待城市建設中的拆遷問題,掌握好報道時機,讓新聞報道盡可能對城市建設中的拆遷問題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增加其有利因素。
一、良好輿論氛圍的引導示范
在哈爾濱道里區群力新區的啟動過程中,除政府決策外,新聞報道對于城市建設拆遷工作的輿論支持,成為新聞報道與城市拆遷良好互動的典型樣板。
道里區群力新區拆遷工作是哈爾濱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集中拆遷,其難度可想而知。媒體對于該區域私建濫建也曾經集中進行報道,但私建濫建之風并未因之而減少。
群力新區集中拆遷時間正逢“五一”長假期間,哈爾濱市政府集中對該區域進行拆遷。大多數私建濫建者對于政府的集中拆遷采取觀望態度。個別私建濫建者也作出了強烈的反應,準備對抗拆遷。作為新聞媒體,在拆遷開始后,采取了大量篇幅的報道,從群力新區發展歷史到未來該地區對于哈爾濱市發展的影響,全面進行了報道。之后,對于此次拆遷政府的決心、力度、政策進行了全面詳細解讀。并在拆遷前兩日對于配合政府拆遷及對抗政府拆遷的典型案例進行了詳細報道。通過良好的輿論氛圍,打消了很多私建濫建者的僥幸心理。使整個群力新區拆遷工作順利的開展下去。成為新聞報道作為政府工作與城市拆遷輿論氛圍引導的典范。
現在看來,群力新區拆遷過程中的新聞報道起到了良性引導示范作用。作為媒體,良好的配合了政府的拆遷工作,警示了個別非法私建濫建者的僥幸心理。積極宣傳拆遷政策,確保政府工作順利開展的同時,增加了媒體的公信力。
二、慎重對待暴力個案防止惡性示范效應
在新聞報道中,客觀公正應該是始終如一。對于拆遷類報道,更應慎之又慎。“能夠引起廣泛報道的,只有少數幾起暴力極端事件,如自焚、埋人之類。”一位編輯朋友無奈地表示。說得難聽點,媒體有時候是需要聞著血腥味去報道的。這時候,你會說媒體很冷血,要鬧出人命才有報道的“價值”。但這也是媒體很無奈的事情。
事實上,媒體在拆遷上面臨著一種尷尬處境:一方面,媒體要在事態惡化之后才報道,是否給民眾提供了一種誤導性的預期——只有把事情搞大才會有解決問題的可能?這面臨著一個新聞倫理問題。另一方面,媒體的缺席無疑會使媒體的公信力受損。
陽光,和諧,文明,公正,是媒體在報道過程中應監督所有開發者的根本,既要讓拆遷工作得到被拆遷者的配合,又要保證廣大基本群眾利益不受侵犯。同時,還要杜絕害群之馬侵害國家利益行為發生。
這就需要媒體監督采取公正、慎重的態度。這需要翔實調查得出結論才能保證報道的客觀公正,面對是惡意拆遷還是惡意騙取補償款的基本事實。對于兩種不同情況在報道過程中應慎重選擇,既保證媒體的公信力不受損,保證惡意拆遷對象受到社會輿論壓力,又要確保輿論引導作用的正確方向,如果極端案例得到社會肯定,對于正常城市建設將是毀滅性的干擾。
三、新聞及時性與社會后果的取舍
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第一時間得到了新聞源,就在媒體影響力上取得了絕對優勢。政府會議、城建主管部門的決策,都能夠成為新聞工作者第一時間獲得新聞線索的源頭。
特別是對于重大城市建設項目,城市開發、棚戶改造、地鐵建設、路網改造、路橋規劃。這些無疑會成為讀者關注度焦點。但同時也會成為工程涉及拆遷對象獲得消息的來源。這成為對新聞工作者的報道時機判斷的考驗。過早公布詳細工程涉及范圍,無疑將為私建濫建者騙取補償“通風報信”,例如我市地鐵工程中,僅僅一個案例,就涉及騙取補償金1.2億元。這對于整個城市建設來說,增加了成本,這些代價是歷史應該吸取的教訓。
以哈爾濱市目前城市建設來說,城市中心區棚戶改造、地鐵工程建設,路橋改造都是新聞工作者關注的新聞源,但同時也必然成為拆遷工作的難點重點。
所以,在新聞工作中,應該把握住幾點原則,保證新聞及時性,又不產生嚴重社會后果。首先,對于長遠規劃報道避免過細。其次,對于意向性開發建設避免報道意向性開發、拆遷時間。最后,對于重點工程未確定前期拆遷摸底前,避免將開發范圍報道過細。
四、重點城市建設拆遷中新聞的政策引導作用
在重點城市建設拆遷中,媒體應起到良好的政策引導作用。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掌握幾點基本報道傾向。首先,小市民獲利心理。按照規定,拆遷補償價應該是有一定等級評估的。但很多人“拆遷致富”心理造成對拆遷戶和開發商都是不利的。但是目前國內的拆遷卻造就了一批所謂的“釘子戶”,這些人好似在城市的拆遷中看見了無限商機,開始在拆遷補償上漫天要價。我們承認城市邊緣存在弱勢群體,但是當所有小市民都開始打著“弱勢群體”的幌子,搖旗吶喊的時候,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弱勢群體,我們又該保留誰的利益,舍棄誰的利益?
其次,歷史遺留問題。這是一個社會問題,不是強加給開發商就能解決的。像沒有房屋產權的一些商鋪,這些本來就是以前國家計劃安排的,并沒有產權,所以不能夠按照產權賠償來解決的,但是他們不愿意接受拆遷補償費。這些遺留下來的模糊不清的問題,都歸結在拆遷中,變成由開發商來承擔社會矛盾。
對于這類問題,新聞工作者必須掌握相關政策,才能正確把握。應該對拆遷政策進行詳細解讀,拿出政府權威部門的政策,讓所有人了解應得利益,既防止了“漫天要價”,又保障了正常市民利益不受侵犯。房屋拆遷是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重要課題,扎實做好拆遷中的宣傳思想工作,才能有利于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應繼續堅持正確的引導方向和管理規章制度,抑制歪風邪氣,讓更多的群眾關心城市,讓城市更加亮麗。□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