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金
[摘 要]新聞事業是從事新聞傳播活動的行業, 一個社會中的新聞事業的發展受到商業、科技和政治等很多因素的影響。由于多重因素的影響,如今的新聞事業已經不單是傳播新聞的簡單行業,而是承擔著更多重的社會意義。
[關鍵詞]新聞事業;政治;商業;科技
《系統理論新聞學》一書認為: “新聞事業, 是人類新聞活動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我們通常說的新聞事業,就是報社、通訊社、廣播電臺、電視臺這些新聞機構的總稱,更確切地說, 是這些機構、工作人員及其傳播活動的總稱。這種傳播活動具有如下鮮明特征: 面向社會不特定大眾; 有組織有目的地進行; 以印刷術或電子技術為傳播媒介。”新聞事業具有雙重屬性,也就是說既具有社會性,在階級社會中又具有階級性,是社會性和階級性的統一。它的社會性,新聞傳播公開面向全社會,接受者是社會上的不特定的大眾;新聞傳播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反映的是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各政黨各集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生活。新聞機構和新聞工作者在一定的國家和社會制度下所受到的控制,能反映和代表一定階級的利益和要求。新聞事業的性質由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反映和代表一定階級利益的經濟基礎,決定了新聞事業要反映和代表一定階級的利益和要求。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新聞事業的發展,是同時受到政治、科技和商業等因素的共同影響。我們下面就分別也來看一下新聞事業的發展是如何受到了這三種因素的影響。
政治是賦予各國新聞事業以強烈個性的重要因素,因為新聞事業是一種政治上層領域中的文明現象,報刊的社會責任理論認為,為了社會的利益,政府可以干涉和控制新聞活動。政治系統對新聞事業的發展影響最為直接,也最有力。從梁衡老師的文章中我們可以找到例子。改革開放新時期是以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殘局為起點的。新時期的新聞也是以文革時期的新聞殘局為起點的。那時期的新聞已經完全沒有了自己的個性,而成了政治的奴隸和工具,是畸形的新聞。報紙既沒有信息傳播功能,也不計成本,成了一張政治傳單。經過改革開放后三十年的發展,我們的政治早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同時,這一時期的新聞也進入了一個“全面功能期”。其特點是:新聞的許多內在的、基本的規律開始全面顯現和發揮。黨的新聞事業是黨、人民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因此我們可以說,新聞事業的發展受所在國家政治的制約并為其服務。
“從出現傳單式的印刷新聞紙,到形成定期出版、有固定報名、每頁有數條新聞的所謂“真正的報紙”,花費了近200年的時間;從“報紙”的形成到出現日報,經歷了半個世紀;而日報的普及又耗費了100多年,從出現的“真正的報紙”形成轉為報紙提供新聞的通訊社,則經過了200多年,然而在20世紀,十幾年甚至幾年的變化和發展,就等于過去一個世紀甚至幾個世紀。無論它起初發展有多緩慢,也不管它在今天是以多么飛快的速度得到發展,這都離不開越來越神奇的高科技傳播手段的支持。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 的標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普及,為新聞事業提供了廣播、電視、電影、錄像、網絡等傳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傳播活動有了新的載體。正是在電子媒介的演變過程之中,新聞傳播活動進入了大眾傳播的發展階段,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網絡新聞傳播活動將有可能直接介入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之中,并且促使每一個人兼具新聞的傳播者與接受者的雙重身份, 既是新聞的傳播主體,又是新聞的接受對象,新聞事業固有的行業性與事業性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這就意味著新聞事業的發展,也就不能不隨著媒介形態的演變而與時俱進,不僅僅是為了新聞媒體自身的能否繼續存活,而且更是為了新聞事業的當下發展。”今天我們拿著手機閱讀當日新聞的時候,我們可以想想科技為我們帶來了多么好的工具。如果就在幾年前,有人告訴我們,能夠將電話、通訊錄、照相機融合到一塊小小的盒子里,并且我們能夠發送電子郵件和上網、還能觀看一些電視節目,我們一定會既驚奇,又難以置信。“一旦我們習慣了隨時隨地通過能裝進我們口袋的小屏幕收看電視,其他類似的視頻服務也會緊跟潮流,如適合小屏幕的電視節目。”由此可見,新聞事業的發展,需要緊密關注傳播科技的發展,利用好先進的傳播手段,從而使自身也免于被淘汰。
那么說到最重要的商業因素對新聞事業發展的作用,美國經濟學家泰勒·考恩在《商業文化贊歌》一書中就曾這樣寫下:商業不僅不是反文化,而是把文化活動(包括文學、音樂、繪畫和電影等)推向高峰的原動力。無論是出現現代新聞傳播的萌芽,還是歐洲封建社會末期的王權報刊轉變到政黨報刊、從資產階級取得政權后的政黨報刊轉變到大眾化的商業報刊,以及通訊社的建立、廣播電視業的普及、因特網傳播的推進,其基本的動力始終是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頑強地為現代新聞傳播業的發展開辟道路。
隨著市場經濟的大規模擴大,社會超速發展,受眾群不斷增大與細化,受眾的各種信息需求也越來越多樣,這不僅促進了報紙、電視節目等的多樣化發展。也使得每一種大眾傳播媒介,為了求得自己的發展,都在努力揚長避短,盡量發揮自己的優勢。但是商業對新聞事業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新聞事業帶來發展內驅動力之外,還帶來了新聞職業道德規范的破壞,對社會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每一個媒體都想吸引到最多的眼球,爭取最大的利益,然把大量的低俗新聞搬上了最顯眼的板塊。他們認定普通民眾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因而為了討好受眾,全力甚至不擇手段地運用各種方式、各種新聞,來極力滿足公眾的求知、獵奇、娛樂、爭論等各方面的需求。但是,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最終還是會帶著新聞事業向光明的方向走去。
我們今天依然處在一個非常特別的時期,“無止境的傳播技術創新、高度的商業化操作和全面的全球化趨勢”,由于政治環境、科技手段和商業發展的變化,新聞事業也依然面臨著一場又一場全球范圍變革的挑戰。□(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