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曉艷
[關鍵詞]《繼承法》;存在的問題;修改建議
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下稱《繼承法》)于1985年4月10日公布,1985年10月1日起施行,距今已有26年之久。由于《繼承法》條款過分簡略,僅有36個條款,且當時我國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剛剛恢復,對于繼承法律制度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加之法律本身帶有滯后性的法律性質,造成《繼承法》已經無法滿足和適應當今社會經濟生活的需求。26年來,我國已經成功實現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繼承法本身的諸多漏洞和缺陷,限制了繼承制度的調整功能的進一步發揮,已不符合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法律調整的要求,筆者僅就感知的《繼承法》中存在的薄弱之處,提出一定的建議。希望可以為我國修改《繼承法》提出一些看法,并起到完善我國繼承法律制度的作用。
一、目前《繼承法》存在的問題
(一)法定繼承人順序過窄
筆者從事法律服務工作接觸這樣一個案例,一家三口父母和女兒乘車發生交通事故,當場父母雙亡,女兒在送往醫院經救治無效死亡,父母雙親早亡,女兒未婚,車禍中母親的妹妹來咨詢,其于車禍中父親的弟弟如何繼承?筆者結合《繼承法》第十條(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的規定,該案中父母先死亡,其遺產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即女兒來繼承。女兒死亡后,由于女兒系獨生女,無兄弟姐妹,無祖父母、外祖父母,可見,其無第一順序繼承人,亦無第二順序繼承人,按照《繼承法》第三十二條(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遺產,歸國家所有)的規定,女兒無法定繼承人,其遺產應收歸國有。因此,女兒的姨和叔叔均無繼承權,遺產應收歸國家所有。
(二)法定遺囑形式過窄
近日侯耀文遺產、季羨林遺下的藏品和稿費相繼引發了繼承糾紛,普通百姓因財產繼承問題導致的糾紛案件也越來越多。遺囑在西方國家被稱作“家庭憲法”,一有孩子就寫遺囑。隨著我國公民傳統觀念的改變,公民生前立遺囑,避免去世后給子女帶來法律隱患的意識逐漸增強。
《繼承法》中規定的遺囑形式主要有口頭遺囑、錄音遺囑、自書遺囑、代書遺囑和公證遺囑,受傳統習慣和公證遺囑程序煩瑣、收費的影響,目前采用公證遺囑的比較少。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網絡的興起和發展,目前出現了打印遺囑以及電子遺囑等多樣形式,這與《繼承法》對于遺囑的形式規定不符。實踐案例中,有當事人以打印出來的電子遺囑不符合《繼承法》規定的遺囑形式為由,否認打印遺囑的效力,在遺囑繼承中引起了爭議。
(三)遺產范圍過窄
《繼承法》立法之初遺產基本上是生活用品的處置,《繼承法》第三條規定,遺產包括:1.公民的收入;2.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3.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4.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5.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6.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7.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如今隨著公民私有財產范圍擴大,公民收入多元化,比如季羨林和侯耀文遺產糾紛很大一部分體現在兩位文化名人所收集的古玩、字畫等古董上,而作為享譽海內外的國學大師季羨林,他收藏的古玩字畫更豐,并留有大量極有價值的手稿和研究史料。隨著物權法、公司法、合同法等諸多法律的頒布和施行,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貴重物品(如古玩字畫)等等,都應屬于遺產繼承的范圍。
二、對繼承法的修改建議
(一)適當擴大法定繼承人范圍,增加繼承人順序
由于我國長期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家庭關系和親屬關系日趨簡單,如果堅持現行法所定范圍之法定繼承人,將導致無人繼承的情況越來越多。我國至今已實行了20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可能今后還將在一定時期內繼續實行下去,據此事實上必將造成繼承人的范圍逐漸縮小。另外,隨著城市單身者的不斷增加和意外事故不斷增加,也將逐漸縮小法定繼承人的范圍。為了保護公民財產繼承權,為盡量不將遺產收歸國家或集體所有,法定繼承人的范圍應規定不宜過窄,適當對繼承人的范圍進行修改。現行《繼承法》規定,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建議將法定繼承人范圍適當擴大,增加伯、叔、姑、舅、姨、侄子女、外甥子女,作為第三順序繼承人,這樣更有利于保護全體公民的財產繼承權利。
(二)適當擴大遺囑方式,不宜限定遺囑形式
二十多年來,隨著科技特別是通訊技術、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有些法律規定已經不能適應日益發展的社會生活。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已經使遺囑人在危急情況發生時,完全可以通過手機、無線上網等手段將自己對財產的處分真實意思傳達給遠在千里之外的人,因此,現行《繼承法》第十七條規定,遺囑的形式僅包括公證遺囑、自書遺囑、代書遺囑、錄音遺囑、立口頭遺囑,這種列舉式的遺囑形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今社會的發展,建議參照《中國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十一條的規定,遺囑形式還包括信件和數據電文(包括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能夠反映立遺囑人真實意思表示的遺囑。
(三)適當擴大遺產范圍
《繼承法》第三條規定,公民死亡時遺留的遺產包括公民的收入、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以及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關于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繼承法》沒有進一步詳盡規定,隨著《物權法》、《公司法》、《合同法》的頒布施行,現行法律所規定和認可的財產權利逐漸擴大,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公司股權等,這些財產權利屬于可以繼承的遺產范圍。建議繼承法修改時應明確規定,遺產的范圍包括物權法、公司法、合同法等現行法律所規定和認可的公民財產權利,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權、質權、股權、知識產權、債權等。
綜上所述,二十幾年的實踐證明,1985年的《繼承法》在為我國社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起到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家庭和諧保障公民財產權利的重要作用。在這些方面,它的積極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隨著二十幾年的社會進步,尤其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公民財產的不斷增加,財產種類的多元化,原有的《繼承法》已現一些明顯的不足,筆者總結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略提個人見解,希望在完善我國法律制度方面獻上綿薄之力。□ (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