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宮》好看,有人說《宮》爛,可是,不管說好看的還是說爛的,他們都在看。它的收視率在全國同時段名列第一,更有消息稱,《宮》的收視率僅次于央視春晚和元宵晚會。
而《宮》的編劇,正是素有金牌編劇之名的于正。
師從李惠民,游走在歷史邊沿去猜測那些湮沒的故事
于正原本只是個“小跑棚”的。所謂“跑棚”,就是在幾個劇組的拍攝棚之間轉悠著,遇上導演招演員,碰巧了當一個不起眼的角色。
頭一回“跑棚”是在1998年春,香港導演蔣家俊在內地拍攝電視劇《亡命天涯》,恰巧被于正碰上了。可是一上場,他才發覺自己其實不是演戲的料,手發抖腿也發顫,還忘了臺詞,導演老是罵他。于正實在受不了了,打算卷鋪蓋回家。恰巧發生的一件事,讓于正時來運轉了。那天,導演與編劇為一場戲鬧紅了臉,編劇盛怒之下一走了之。這下導演傻眼了,香港操作模式是一邊寫劇本一邊拍戲,沒有劇本電視劇就得“砸鍋”。聽說此事,于正跑去問導演:“我的作文很好,寫過小說,你可以讓我試一試嗎?”導演沒理會他,于正自顧自寫了幾集,然后將稿子塞進了導演房間的門縫。
這回,導演不罵他了,反而張開雙臂擁抱了他:“你這小子,真的把它弄得很像瓊瑤了,挺有感覺,只是寫作技巧差了點,臺詞的味道不夠,不過可以改,電視接著拍!”
無心插柳之舉過后,于正作為演員的“演出”謝幕了,而編劇于正從此開始慢慢成長。
20歲的于正進入香港TVB影視公司上海分公司當上了電視編輯,并且攀上了一個好老師——香港著名導演李惠民。對外掛名是大編輯,內部分配卻是一個小學徒。他沒有一分報酬,也沒有諸如補貼之類的任何收入,卻每天要完成創作或輸入一萬八千字的任務。在那段長達兩年的艱苦日子里,于正靠給電視臺寫欄目劇來維持基本的生活開銷。雖然每天的繁忙讓他疲勞不已,但在磨煉中,善于汲取的他還是吸取到了港臺電影編劇的精髓。除了與人合作創作了《金科傳奇》、《我愛河東獅》等影視劇本外,還單獨創作了《帶我飛,帶我走》、《水晶》等多部劇集。
“小跑棚”成功了。第二年,于正進入李惠民工作室,擔任編劇。于正表示,“這是我的幸運,我拜李惠民為師,從此有了暢想和盡意發揮的天地。李老師為我打開了一扇充滿想象力的門,讓我在不戲說的同時,游走在歷史邊沿去猜測那些湮沒的故事……”
一人一屋一盞燈,他對戲劇故事的癡迷和熱愛原來有著父親的遺傳
20歲出頭,還是一個大孩子,許多同伴還蜷在父母親百般的呵護里,而于正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劇本創作中,過著“一人一屋一盞燈”的孤獨生活。為了省錢,他每天僅靠一個面包度日,租住在最便宜的地下室。地下室的潮濕陰暗、條件的簡陋,讓來探望他的爸爸都心疼得掉下淚來。
每次投入新劇本創作中,于正總是覺得晝短夜長。他習慣于每天晚上11點開稿,寫到次日早晨3點。凌晨3點以后,則縮進被窩里看書。有好多書要看哦,《明朝那些事兒》還沒看完,《江湖三女俠》也剛剛捧起,每一本都讓他熱血沸騰……還要看朋友們推薦的碟——《通天塔》和《斯巴達三百勇士》……書和碟是他制造“故事”的源泉。
慢慢的,于正不滿足于“寄人籬下”的生活。2003年7月,他簽約臺灣星之國際娛樂公司擔任編劇,同時,“于正工作室”在上海掛牌。
2004年春,于正開始創作《煙花三月》。這是一出清宮戲。主角納蘭容若是清朝第一詞人,劇本講述他與順治帝的陪陵妃子孔四貞、罪臣之女沈宛之間的愛恨情仇。“這個戲非常悲壯,男主角死了,他所愛的女人也全都死了。”納蘭容若是于正從小迷戀的一個詞人。他說,感覺他的詞特別有嚼勁,就去找了《納蘭詞》,一遍又一遍地反復吟誦,再翻書研究他,腦子里浮現起關于他的故事幻想……
初夏,北京“亞環”和“世紀夢工廠”聯合投入拍攝。節骨眼上,父親突然患上絕癥,接著去世,于正離開劇組回家侍候父親,后來又奔喪,耽擱了劇本。無奈之下,劇組將20集的本子拉長成了30集,最后10集另外請人續寫。
父親去世后,于正從緬懷中弄明白了,自己對戲劇故事的癡迷和無比熱愛原來有著父親的遺傳。于正的父親讀書不多,但十分喜愛中國歷史,跟朋友們海侃,說起清宮秘史來有板有眼,滴水不漏;還有外婆,曾經是風靡上海百樂門、仙樂斯的戲子名媛,一聊起陳年八輩的事兒來頭頭是道。
于正乳名叫“小熊”,小時候,他是個特別活躍和警覺的孩子,特像熊。七八歲,他成為書迷了,愛跑書店,買的小說書書柜里盛不下了,足足裝了半屋子。剛念初中,于正迷上了金庸小說,跟同學“吹牛”:“有一天我要做金庸的學生。”電視劇《水滸》開播時,愛說《水滸》的爸爸帶著他去無錫看了電視劇《水滸傳》的拍攝現場。剛剛念高一,于正就學寫起小說來了。媽媽給他整理房間,從他的抽屜里,常常捧出一把把寫盡了墨水的圓珠筆芯。
《煙花三月》雖然摻了水,但在臺灣熱播,還是打敗了臺灣最紅的閩南語劇《意難忘》。香港媒體評論說:“二十幾歲,在兩三年里寫出多部歷史劇,于正可以稱之為中國最年輕有為的編劇了。”圈內人士也稱:“于正的作品不但具有商業性,更具有可看性,他能迅速成為多家名牌影視投資公司的搶手編劇,在于他的市場頭腦和對電視的感悟。”
更為傳奇的是,他成為國內唯一跟香港“三大名導”李惠民、賴水清、梁凱程全部合作過的編劇……“不聞窗外事”的創作,異常好看的故事,讓他在影視界嶄露頭角。
于正很會編故事,他善于從自己的生活中找出故事的引子。《胭脂雪》講述了民國初年江南某鎮一個辜姓封建大家庭中的女人們與命運之間的頑強抗爭,美麗與掙扎,陰謀與愛情,還有貞節牌坊背后隱藏的辛酸,串起了一幕幕悲歡離合的故事。劇中的染坊、燈籠坊是于正家鄉舊有的作坊,他小時候經常出入,很熟悉。唱戲的昆曲社是他外婆家,他也很熟悉。
浙江海寧是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故鄉,也是于正從小長大的地方。他曾經透露:“《胭脂雪》和《鎖清秋》都發生在同一個地方——平安鎮,這個名字來源于我的家鄉——長安鎮。長相思,在長安,桃花也好,虹橋也好,都承載了我對江南的所有暢想,美若夢幻,無與倫比……”
用心編出好故事是一個好編劇最核心的本事
穿越小說已經流行好幾年了,可電視劇一直沒有“穿越”。于正打算彌補這一缺憾,2010年最熱的夏天,開始動筆寫《宮鎖心玉》。他看了一部半的清穿小說,即一部《步步驚心》和半本《夢回大清》,然后整理起網友的“清穿”情節,力求打造一部有笑有淚、有心酸有苦澀的“穿越大戲”。他以清朝最具話題的“九子奪嫡”為題材,劇中一個現代少女洛晴川,穿越到清朝,經歷古代的宮廷生活,經歷一番“宮心計”和男女情愛之后,回到現實中,更加懂得珍惜當下。劇中有情愛,但于正沒有把愛情作為該劇基調,而是把筆墨用在了女主角如何在后宮里生存,以及深宮中的親情關系,同時探秘歷史上的幾大疑案:良妃受寵之謎,佟佳皇后死因之謎,德妃因何與雍正失和,年妃產子多名為何莫名而死,康熙緣何對八王爺如此絕情,等等。
于正放言:“我要做一版中國能夠留得下來的電視劇。無論是攝影、燈光、造型、美術,都要求一流,而且它古裝的造型會非常符合漢代的審美,藝術感更豐富。”
2011年1月31日晚10點,35集《宮》(原《宮鎖心玉》)在湖南衛視首播。恰逢春節,此劇果然火了。正如于正自己所說,在電視劇領域,這是一個“故事為王”的時代。因此,用心編出好故事讓觀眾愛看,是一個好編劇最核心的本事之一。
(編輯 鄭儒鳳Zrf9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