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英
細菌抗藥性已成為全球醫學界關注的問題,日益突出的細菌對抗生素耐藥問題,不同區域不同時期的致病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又有一定的差異。掌握本地區本醫療機構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藥譜非常重要,監測研究對于明確病原菌分布和耐藥模式顯得很重要[1],為合理的經驗性抗菌治療提供基礎,為臨床合理選用抗菌藥物提供依據。為此對本院當前細菌抗藥性進行探討,報道如下。
標本來源于臨床科室的住院和門診患者血液、尿液、便液、痰液、引流液及分泌物。標本采集部位:泌尿道、呼吸道、手術切口、皮膚軟組織、胃腸道等部位。
1.2.1 質控菌株 大腸埃希菌(ATCC25922、ATCC35218)、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ATCC29213)、白色念珠菌(ATCC64550)(由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提供)。
1.2.2 檢查試劑及方法 細菌分離與鑒定細菌分離與鑒定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培養基和藥敏紙片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紙片和各種培養基為OXOID公司產品。
1.2.3 檢測方法 標本的留取、接種、培養、純化、分離、鑒定、診斷的標準嚴格按《臨床檢驗管理與技術規程》操作進行[2],試劑與儀器操作按說明書,同一患者同一類型標本多次檢出同一株細菌僅錄入首次菌株。細菌鑒定采用“第二代15e系統”,藥敏試驗采用紙片擴散法,結果判斷標準按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CLLS)標準(2003年)。
1.2.4 觀察內容 觀察檢測出致病菌株,及構成比。對主要G+、G-菌致病菌株進行藥敏試驗,了解致病菌對抗生素的耐藥率。
本次檢測出致病菌G+菌372株,占總株數24.8%;G-菌972株,占總株數64.8%;真菌156株,占總株數10.40%。具體構成見表1。
對本次檢測出致病菌選區常見的致病菌G+菌肺炎鏈球菌72株,表皮葡萄球菌36株,金黃色葡萄球菌180株;G-菌大腸埃希菌180株,銅綠假單胞菌396株,克雷伯桿菌120株進行藥敏試驗。各菌株對抗生素的耐藥率見表2。

表1 致病菌株構成

表2 常見致病菌耐藥率(%)
通過對本組觀察,致病菌株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達總株數的64.8%,革蘭陽性球菌約占24.8%。銅綠假單胞菌占總菌株的26.40%,大腸埃希菌占總菌株的12.00%,克雷伯桿菌占總菌株的8.00%,金黃色葡萄球菌占總菌株的12.0%。臨床造成細菌感染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
通過抗生素耐藥率觀察,頭孢哌酮鈉和頭孢曲松鈉等第三、四代頭孢類的耐藥率有快速增長的趨勢。銅綠假單胞菌為條件致病菌,它在醫院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3],對大多數內酰胺抗生素、四環素、氯霉素和磺胺類等各種抗菌藥物的耐藥率較高。銅綠假單胞菌的多重耐藥機制使其耐藥率及多重耐藥率均很高,主要的耐藥機制是產生了β-內酰胺酶、細胞外膜通透性降低,菌體蛋白結構和功能的變化,使藥物不能達到有效部位所致。肺炎克雷伯菌在醫院的各種環節中廣泛存在[4],是引起醫院感染的重要機會致病菌,無論是內源性感染或外源性感染,病原菌都可以通過患者接觸或呼吸機等醫療機械傳播。對多種抗菌藥物的耐藥還可以在醫院內通過質粒傳遞造成耐藥菌流行或局部流行。
過度使用抗菌藥物;臨床無指征的預防用藥及治療用藥、抗生素品種、劑量選擇錯誤;抗生素給藥途徑、給藥次數不規范;抗生素應用療程不合理增大了細菌的耐藥性,增加了醫院感染的機會。
抗菌藥物的使用包括用量與給藥途徑;建立相匹配的微生物學實驗室服務如病原微生物的鑒定,主要病原藥敏試驗并及時報告相關結果;做出常見病原菌的耐藥性方式和感染特征的臨床和流行病學檢測報告,并及時將其反饋給醫生和感染控制部門。根據細菌耐藥性的變遷,有計劃地限制某些抗菌藥物的應用,將抗菌藥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掌握用藥適應證、適當的劑量和療程,延緩耐藥菌的產生[5]。
總之,對當前本區域病原菌流行病學和細菌耐藥性開展有效全面的流行病學監測,定期統計分析,向臨床發布病原菌類型分布和細菌耐藥趨勢,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指導臨床診治感染性疾病提供科學依據、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1]朱德妹,注復,張嬰元.2004年上海地區細菌耐藥性監測[J].中國抗感染化療雜志,2005,5(4):195-196.
[2]楊平滿,周建英.常見多重耐藥菌的耐藥機制及防治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12):1434-1435.
[3]雷孝鈺,哈依燕.院內感染常見菌分布及對抗生素的耐藥性[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00,16(2):160.
[4]查勇,趙燕,覃正碧.我國基本藥物的地位與合理用藥[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5):95-96.
[5]尹明,曾賤高,張華.醫院感染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性的調查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06,13(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