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英
江西省九江市婦幼保健院,江西九江 332000
絕經后陰道出血是老年婦女的常見癥狀之一,也是部分老年婦女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的主要癥狀,可因炎癥、內分泌變化及惡性腫瘤引起。為探討絕經后陰道出血的病因及診斷方法,對筆者所在醫院2004年~2008年因絕經后陰道出血而就診的246例患者資料進行臨床與病理分析。
246例患者均為自然絕經1年以上者,以絕經后陰道出血為主要癥狀就診。絕經年限1~32年,平均14年;年齡42~81歲,平均57.6歲。所有患者均行常規婦科檢查,確定出血部位。除選擇盆腔B超、宮頸刮片、陰道鏡、宮頸活檢外,全部患者均行分段診刮、或子宮切除后標本病理檢查,全部患者都有病理檢查結果。
根據病理結果分為非器質性病變、良性病變和惡性腫瘤,其中非器質性病變101例,占41.1%;良性病變88例,占35.7%;惡性病例57例,占23.2%。非器質性病變中增生期子宮內膜28例,分泌期子宮內膜34例,萎縮型子宮內膜39例;良性病變中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29例,宮頸炎、宮頸息肉21例,子宮內膜息肉16例,子宮內膜非典型增生22例;惡性腫瘤中子宮內膜癌34例,宮頸癌16例,卵巢惡性腫瘤7例。
絕經后陰道出血多發生在51~60歲之間,年齡越大,絕經年限越長,惡性腫瘤發生率越高。其中60歲以下患者162例,惡性腫瘤31例,占19.1%;60歲以上患者84例,惡性腫瘤26例,占30.9%;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絕經5年以下者99例,惡性腫瘤17例,占17.2%;絕經5年以上者147例,惡性腫瘤45例,占30.6%;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 1、2。

表1 絕經后陰道出血的絕經年限與病理類型的關系(n)

表2 絕經后陰道出血的年齡與病理類型的關系(n)
對于絕經后陰道出血患者,過去人們一直認為生殖道惡性腫瘤占第一位,隨著醫學科學知識發展,醫療水平提高及婦女疾病普查工作的發展,人們認識到非器質性病變是引起絕經后陰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本組資料顯示非器質性病變占41.1%,良性病變占35.7%,惡性腫瘤占23.2%,與近年來文獻報道基本一致[1-2]。在非器質性病變中增生期子宮內膜占28例,分泌期子宮內膜34例,共占61.3%。出血機制可能為:絕經后數年內,有些婦女的卵巢尚未完全停止分泌雌激素,其功能尚未衰竭,絕經后婦女體內雌激素雖出于低水平,但卵泡刺激素(FSH)可為高水平,過高的FSH刺激萎縮的卵巢,使卵巢皮質中間質細胞增生,分泌雌激素,直接作用于子宮內膜。此外,腎上腺皮質亦分泌少量的雌激素,在外周脂肪組織中轉變為雌酮,子宮內膜經過一段時間累積刺激后處于增殖期,當激素水平波動時即可導致出血[3]。隨雌、孕激素替代療法的增多,此類病例日益增多。
良性病變中,以炎癥最為常見。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生殖系統黏膜萎縮,陰道pH值升高,局部抵抗力下降,導致細菌入侵引起炎癥,炎癥可造成淺表毛細血管破裂出血[4]。近年來流行的激素替代治療可有效緩解雌激素水平降低所產生的炎癥出血。
絕經后陰道出血雖然并非都是惡性疾病,但必須把絕經后陰道出血視為危險信號,首先排除惡性腫瘤,長期的雌激素刺激是子宮內膜癌的潛在因素,對此患者應定期隨診并予適量的孕激素以促使內膜剝脫或逆轉,對于絕經5年以上的增生性子宮內膜,宮腔深度≥8 cm者應考慮子宮切除,以防癌變[5]。本組資料顯示,年齡越大,絕經年限越長,惡性腫瘤的危險性越高,年齡60歲以上或絕經5年以上者,惡性腫瘤發生率明顯升高[6-7]。因此有必要在絕經后及早定期開展婦科檢查,及早治療引起陰道出血的常見疾病。病理檢查對絕經后陰道出血的診斷有決定性意義[8],診斷性刮宮和陰道鏡活檢為主要手段,臨床醫師應結合病情,充分利用此手段,以便對惡性腫瘤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以期達到最好的預后。
[1] 何遠紅.絕經后陰道出血96例臨床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15):22,73.
[2] 孔愛榮,李東峰, 張洞云.141例絕經后陰道出血臨床與病理分析[J].現代婦產科進展,1995,4(3):244.
[3] 馬媛.絕經后陰道出血臨床研究[J].醫藥論壇雜志,2009,30(8):21.
[4] 張曉蘭.絕經后陰道出血210例臨床分析[J].黑龍江醫學,2008,32(5):368.
[5] 任英俊.絕經后陰道出血146例臨床與病理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31):4606.
[6] 蘇愛萍.絕經后陰道出血49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09,6(26):69.
[7] 張興美.124例絕經后陰道出血的臨床及病理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1,9(10):87.
[8] 韋彩芬.絕經后子宮內膜超聲回聲類型與病理對照分析[J].廣西醫學,2009,31(11):1628-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