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志龍
給地方融資平臺一點警示
□ 陳志龍
商業銀行如果群體無意識,扎堆于政企不分的所謂地方融資平臺,必然會造成壞賬累積和風險疊加。
“雖然地方融資平臺不良貸款的余額已控制住,但地方融資平臺風險仍較大,要重點抓,把以前放的貸款一筆一筆拿出來再做風險評估。”近日,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再次警示地方融資平臺的風險。
進入4月,來自審計署和各地審計機關的消息顯示,審計署正調遣人馬對各地融資平臺進行交叉互查。多家地方銀行負責大項目貸款的負責人表示,開春以后的一項中心工作就是排查平臺貸款,按2008年投放的時間序,一批三年期的貸款即將到期。現在他們正一家家上門催告,請對方制訂還款計劃,但情況不是很樂觀。當初貸款的時候,一個個都是氣沖斗牛,拍胸脯說還款沒問題,現在則都不約而同地“希望長期合作”,“最好能展期”。平臺貸款的風險端倪已經顯現。
值得關注的是,銀監會去年曾對地方融資平臺進行過一次“解包還原”,要求各地金融機構的一把手“負總責”,對平臺貸款的金額、性質、期限、實際用途、地方財政或人大的擔保承諾情況、土地及固定資產抵押物的真實性、完整性及還本付息情況進行徹底排查。事后,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多個場合表示對地方融資平臺風險的擔憂。
粗步測算,現在地方融資平臺的貸款總規模在8—10萬億間,其風險究竟在什么地方,已經有哪些風險端倪呢?監管部門的一位官員從銀行關注的貸款主體幾項關鍵指標上指出其風險隱患——據對東部某發達省份的700多個融資平臺的“解包還原”顯示,經營活動現金流為零或負值的360多戶,即一半的平臺是空殼公司,沒有任何現金流進入。資產負債率高于70%的有370家,幾乎占一半,其中有260多家資產負債率高于80%,有200多家資產負債率高于90%,這對任何銀行來說,看了都是要驚出一身冷汗的。
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前不久也尖銳批評“高歌猛進”、盲目擴張的國企負責人,說他們“已經瘋了,昏了頭。”這位熟悉經濟工作的市長說:“這會給銀行業帶來極大風險。一個銀行的資產,90%多是老百姓和企業的存款,資本金只占8%到10%,一旦倒閉,國家只損失一點,而社會資產會蒙受巨大損失,容易引起社會震蕩。”黃奇帆的話,對那些喜歡“四兩撥千斤”、負債率畸高的地方融資平臺來說,道理是一樣的。
在前兩年的信貸擴張沖動中,許多銀行拼命往政府平臺里跳,以為都是“金礦”。關鍵還是機制轉換不到位,銀行是國有的,平臺是國有的,同質化的產權為雙方提供了一份“保險契約”,賺了賠了,它們都是有限責任公司,最終由國家承擔無限責任。在中國銀行業的激烈競爭中,市場化的激勵機制已經很普遍,但約束機制尚不健全,在治理結構上,普通存在著“委托人”缺位和“代理人”缺位問題,沒有人對巨額平臺貸款的資產質量負責,最終公眾成為無形的買單者。
江蘇省審計廳有關專家說,平臺貸款的另一大風險隱患是使用過程缺乏有效監督。其法人代表和高管都是亦官亦商的紅頂商人,主要是政府的副市長、副秘書長、開發區管委會或財政、國土等部門負責人兼任,動輒數億甚至上十億的資金進來,其支配是個別人說了算,一旦出了問題,主要負責人卻進退自如,不承擔任何責任。
商業銀行是風險機構。巨額平臺貸款除了面臨貸款對象本身的經營風險和不確定性外部環境風險,還因其過度堆積在中長期固定資產項目上,在信貸緊縮,存款活期化特征明顯的情況下,貸款過度長期化也使資金鏈緊繃的銀行面臨流動性風險。
特定歷史背景下,商業銀行對各類政府平臺的天量投入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商業銀行如果群體無意識,“扎堆”于政企不分的所謂地方融資平臺,必然會造成壞賬累積和風險疊加。最近,不僅是央行和銀監會官員,一些國際著名的評級機構如惠譽(Fitch),也連續發出警告稱,信貸狂潮必然加劇通脹,新增貸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房地產和地方政府基建項目,很多貸款將無法如期償還,中國銀行業可能會出現不良貸款飆升的情況。
忠言逆耳,這些警示值得高度重視!
□ 編輯 潘 陽 □ 美編 王 迪
誰在替誰打掩護?
4月4日《焦點訪談》報道,七部委突查武漢假軍服市場,當地官員通風報信,當執法人員到達市場時,商家幾乎全部緊閉大門。
一個行政機關,置法律于不顧,同違法者糾纏在一起,為違法者脫罪。這種上下一心保全違法商家的行為令人感觸良多,商家敢于肆意妄為,不僅在于商家本身的利己思維,而是權力機關對他們放任自流甚至推波助瀾。——編者
標價很掉價
當你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價(家)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4月4日,北師大教授董藩發微博稱,高學歷者的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
董教授此言很真實,也很刺眼。細品此話,“傳道授業解惑”之師道有些變味了。師道本無價,一標價就掉價了。追求財富是可以的,但只用財產來衡量人則一定要被否定。——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