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 陽
數字讓我們格外敏感
□ 潘 陽
年復一年的“天價墓地”報道,一度使公眾深患“死不起”的憂慮,在剛剛過去的清明期間,墓地又深陷“20年使用期限”的爭議漩渦。4月4日,民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這種提法存在誤區,墓地使用期限與其土地性質和使用年限有關,一般為50年或70年。公眾才長舒一口氣。
由于數字引起的圍觀比比皆是,對于數據的爭論一直也沒有斷過。因為看不清真假,不知道該信哪一個、不信哪一個,于是乎,有人拒絕相信任何官方統計數據,而有人專門挑對自己有利的數據。
北京市財政局公布公車數量,有零有整——62026輛,引來廣泛關注和不少疑問。4月4日《新京報》報道,有網民指出,按照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減去私家車數量的算法,至少為70萬輛。關于北京公車的數量,公眾的猜測居然和官方的數字相差10倍之多。網友的推測有中非論壇時期的報道為證,北京市公布的結果來自于財政決算匯總,雙方似乎都有理有據。到底哪一個更正確?其實兩個數字都對。之所以相差懸殊,在于統計口徑不同。
“官出數字、數字出官”不可回避。統計數據打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些人總是拿統計數據來回避和粉飾現實。北京作為首善之區,有大量的國家機關、部隊、企事業及外省市駐京單位,這些單位的車輛顯然不在北京市財政局的賬面上顯示。公車數量作為公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差距懸殊的數字并存,可能會給公眾造成被愚弄之感,甚至影響到政府的公信力,北京的交管部門是不是也應該像東莞統計局一樣站出來說句話呢。
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廣東東莞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東莞調查隊官方網站發布一份《2010年信息公開工作報告》。對比三年的工作報告發現,三份報告提及的數據完全相同,2010年報告與2008年報告幾乎一字不差。
對于這一事件,東莞市統計局新任局長陳錫穩回應說,對“烏龍報告”事件非常重視,要求查明事件發生的原因,并坦承“這是我們工作上的失誤”。
一句“這是我們工作上的失誤”顯然不能讓人滿意。厘清統計數據之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統計業內外人士對此一直耿耿于懷。一份政府信息公開報告,不是契合時代脈搏與發展方向的數據報告,試問當地政府是拿什么指導工作的?
頻發的數據失真、數值失信現象,已經嚴重影響我們對形勢的判斷,讓我們越來越讀不懂。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調侃,“當不少民眾驚呼這是一個‘想當房奴而不得’的時代,統計數字卻顯示房價同比只上漲了1.5%;當眾多家庭主婦覺得一些物價上漲猶如狂奔的兔子,統計部門公布的物價指數卻像一只不緊不慢的烏龜。”公眾甚至對物價、房價、公車數據帶來大相徑庭感受已經有了很強的免疫力。各種名目的統計數據不僅沒能讓我們的生活更精確、更便捷,反而常常讓我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懷疑自己的感受是否太“非主流”。
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數目字管理是貫通一個社會上層階級與下層階級的載體和工具,能否用數目字管理是判定一個社會是否具有現代性的標志。而我們需要的也正是不斷凈化和排除干擾的統計數據。
在網絡時代,任何官方的統計數據都有可能被放在公眾視野下反復審視,失實的數據再也不那么容易瞞天過海。當數據失真成為常態,勢必嚴重影響政府公信力,甚至引發信任危機。這方面最令人痛心的,莫過于“大躍進”時期虛報糧食產量之禍。除了反映某個時期的情況之外,數據統計還承載著記錄社會變遷的歷史使命。因此,從事數據統計工作理應具備做“史官”的道義感和責任心,此刻唯有忠于數據,將來方能還原歷史。
□ 編輯 潘 陽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