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崔靖芳
朝陽春來早
□ 本刊記者 崔靖芳

幾年前,當“設施農業”這一概念剛剛提出之時,就被寄予了厚望。并被認為是從根本上擺脫雨養農業束縛的利器,隨著蔬菜農藥殘留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設施農業也一度被認為將成為農業走向環境安全型生產、無毒生產的必由之路。
遼寧省朝陽市作為全國設施農業的重點發展區域,正在全力決戰百萬畝設施農業建設項目,此時已進入了倒計時,距離全部完工并正式投入生產只剩下70天。
244萬朝陽農民把初春的朝陽大地當成了決戰的戰場,在近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揮汗如雨,這里,到處是如火如荼的農建施工現場,這里,正發生著一場祖祖輩輩過去連想都不敢想的傳統農業的跨越式升級,百萬畝靠天吃飯的土地正樹立起一座座旱澇保收的溫室大棚。
用一年的時間,在朝陽市新建100萬畝設施農業,是2010年夏初遼寧省委省政府為朝陽市量身定制的一項重大民生舉措。
對于這種利用人工建造的設施,使傳統農業逐步擺脫自然束縛的高投入、高產出的現代化設施農業,朝陽農民并不陌生。
朝陽的設施農業已經發展了17年,保有量已達到85萬畝。再新增100萬畝,就其工程量而言,所有棚體連起來,長度可繞地球一周多。
遼寧省凌源市花卉種植大戶齊志文已在5年間擁有了20多個溫室大棚。一年四季,齊志文大棚里的鮮花都是嬌艷欲滴,由于規模效益,他種植的玫瑰花、百合花每天坐著飛機直降京滬等大都市,自然,齊志文的錢袋子也要比別人鼓得多。
讓農民不再靠天吃飯,一年四季都有收入,正是遼寧省委省政府決定在朝陽新建100萬畝設施農業的初衷。
從過去簡單的、一家一戶式的雨養農業到現在高投入、高產出、高科技的設施農業,朝陽市的農業建設正在經歷一場“革命式”變革。
2011年新年伊始,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都經歷了一個有史以來罕見的無雪冬季,部分地區旱情隨之告急,這個冬天正在成為某些地區農業生產的災難。
對于“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的遼西城市朝陽來說,這場百年不遇的“旱冬”卻并未對這里的農業生產造成任何影響,這一切都得利于設施農業。
今年的玫瑰賣得格外好。齊志文算了一筆賬,一把玫瑰最高時可賣到80元,平均也可賣到40元每把,一個棚一茬花可采摘400把,除去成本,一個不到50米的玫瑰棚,年收入可達到4萬元左右。這個數字,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相當可觀的。

齊志文(左)正在與朝陽市設施農業管理中心負責人王瑞珅交流玫瑰種植技術。圖 / 崔靖芳
除了他自建的20多個溫室大棚外,齊志文還聯合其他幾個鄉的農民成立了新型農民合作社,帶領農民共同致富,為其他農民提供種苗、花肥、技術指導、甚至還負責產品銷售。
“合作社是一條龍服務,農民只需要種好自己的花,管好自己的棚。而且,種玫瑰不累,一個人可以同時負責三個棚,留守婦女就可以完成,男勞力還可以出去打工。”齊志文甚至還為其他農民提出了增收的好建議。
齊志文認為自己的成功之道就是誠信:“我跟農民簽訂合同,向農民承諾,一手交花一手給錢,風險我自己承擔。”
“你應該把玫瑰產業繼續做大,”朝陽市設施農業管理中心負責任人王瑞說。
齊志文的玫瑰種苗大部分從云南引進,但也有一部分是自己扦插、嫁接的,他曾經同時引進過14個品種,每個棚種植一種,事實證明,很多品種并不適合在當地生長。
“扦插的成活率還不高,但成本低,我今年還會繼續做實驗,成功了再推廣給農民。”
“下次我給你拿過來一種花肥,我已經做過實驗了,插花用非常好。”事必躬親的王瑞被農民親切地成為菜幫子“幫主”。
齊志文的玫瑰銷售渠道比較特殊,不走市場,直接針對中端大客戶,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自然減少了風險。
“要想做大,還要引進新品種,荷蘭默爾海姆公司的玫瑰,已經被朝陽縣引進,其他縣區還沒有推廣,這種玫瑰花朵特別大,賣相好,顏色也多。”王“幫主”建議道。
據朝陽市市長王明玉回憶,2009年朝陽大旱卻是與今日完全不同的景象:在農民飲水都非常困難的情況下,農地更是一片凄涼。雖是夏季,滿眼望去,農地一片枯黃,猶如寒冬到來一般。
朝陽市農業經濟委員會主任蓋悍疆告訴本刊記者,截至2009年7月,全市281.7萬畝作物顆粒無收。王明玉市長痛心地說:“百姓用無助又無望的眼神看著土地,看著莊稼,看著自己的家園。”
那場百年一遇的大旱,讓朝陽人旱了個明白:在這樣一個十年九旱、年年春旱的丘陵半丘陵山區,農業的唯一出路,就是設施化。
時隔兩年,朝陽市不僅擺脫了“雨養農業、靠天吃飯”的困境,還順利帶領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在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的同時,朝陽市的春天來的更早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朝陽是一個干旱少雨、農業自然生產條件相對惡劣的地區。換個角度看,干旱少雨恰恰日光充足、積溫偏高,適宜發展設施農業生產。
今年,朝陽市在原有的85萬畝設施農業的基礎上再建100萬畝,全市72萬農戶戶均一個棚還多,每棚年平均收入3萬元,足以使朝陽市農民不懼天災、不虞衣食。
朝陽農民不向自然低頭的姿態固然可敬,但更可敬的是朝陽農民新時代的愚公精神。
段曉華竟然把大棚建在了幾十米高的山坡上,放眼望去,滿山遍野都是反射著太陽光的白花花的溫室大棚。據王瑞說,從飛機上往下看,可以看到這些大棚像一個個小小的訂書釘牢牢地釘在朝陽大地上。
段曉華是“奮戰三年,再造朝陽”農業系統功臣人物。“單從他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利用荒山建大棚的精神,就足夠擔當這個稱號了。”凌源市蔬菜花卉管理局副局長楊賀贊嘆道。
山上風很大,溫度也明顯低了很多,但是一進入到大棚中,就仿佛是春夏交替的時節,溫度十分怡人。大棚里的黃瓜和尖椒長勢很好。山上沒有適宜作物生長的土壤,大棚里的土是段曉華一車一車從山下拉上去的。大棚的后墻也很特別,竟然是嶙峋的巖石,真正的智慧來自于人民,段曉華直接把山體當作了大棚后墻。新時代的愚公正在通過移山科學種田。
“這就是劈山造地建大棚,朝陽30%左右的大棚都是在荒山、荒坡、荒溝、荒灘上建造的,并沒有占用耕地。” 王瑞告訴本刊記者。
段曉華隨手摘了一根他今年種植的新品種——水果黃瓜,遞給本刊記者:“這種黃瓜不打農藥,嘗一嘗,很好吃的。”這種黃瓜刺少、皮薄、口感好,在市場上的賣價也不錯。
在山上建大棚,取水灌溉是很大的問題,段曉華在山下打井直接將水引到山上。解決了灌溉,還有人員,段曉華雇傭了十幾個農民在大棚里當工人。
王明玉市長說:“除了來自土地流轉的租金外,農民還成了在大棚里掙工資的工人。”
設施農業改變了朝陽農民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他們也搖身一變,由汗滴禾下土的農夫,成為大棚里綠色車間的“農業產業工人”。
從全國來看,設施農業的發展已經成為趨勢,山東省壽光市在現代農業方面的成功探索與實踐為廣大農民增收問題闖出了一條新路,是現代高效農業的一個成功示范。甘肅省也主要以日光溫室、塑料大棚、養殖暖棚三種類型為主已開展設施農業100多萬畝。設施農業在國外的發展速度更快,荷蘭、日本等國設施農業標準化程度、育苗技術、植物保護等技術水平都居世界前列。
朝陽是一座歷史名城,早在5000年前就存在一個具有國家雛型的原始文明社會,這一考古發現將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整整提前了1000多年。5000年后,朝陽市人民以同樣堅忍和不屈的性格經歷著改革的陣痛,重塑出新的城市活力與形象。
朝陽市位于遼寧省西部,北接內蒙,氣候干旱,地表層巒疊嶂,丘陵起伏,峽谷相間,溝壑縱橫,結構為“七山一水二分田”。曾經被視為貧瘠的干旱地區卻帶來了另一種意外的驚喜,獨特的緯度和光照條件使這里成為設施農業得天獨厚的發展基地,在全國乃至世界都具有相當的發展規模。
決策既定,雷厲風行。從去年春天開始,成立領導小組、調整土地、籌措資金和招商引資、加大小區規模建設、提高及注重產品質量安全、加大技術服務及配套設施建設等一系列動作順次展開。當時,朝陽還有相當一部分干部對此尚有一定的疑慮。朝陽發展設施農業以來,歷經17年建設總面積達到85萬畝,再建100萬畝,是不是“不可完成之任務”?但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強力支持下,在市、縣(區)各級黨政組織的正確領導下,再加上成千上萬的社會企業等多方面力量的積極參與,廣大農民群眾熱烈支持,僅僅過去7個月,一項看似不可企及的工程,已經完成在望。不能不說,朝陽人創造了一個奇跡。
設施農業不僅從徹底上改變了農民靠天吃飯的歷史,還改變了農業的生產方式和農民的生活方式,將原來分散的一家一戶的粗放式生產方式轉變為集約式生產方式,使得農民閑時不閑,忙時還忙。
在設施農業建設中,解決資金是關鍵。朝陽市堅持多管齊下,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預計投放資金200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招商引資、銀行貸款、各級政府補貼及農民自籌,隨著設施農業建設的加快推進,資金投入不斷有新的增加。
朝陽市注重突出連片規模發展,提高建設效益。一方面,從調地到建設,每個環節都突出了集中連片。全市設施農業小區規模絕大多數都已超過100畝,其中500畝—1000畝小區已經達到263處,1000畝以上小區達到121處,北票市、朝陽縣、龍城區等已經規劃并正在建設萬畝小區,設施農業規模效應正在形成。
從設施農業觀禮臺上往下望,一眼望不到邊的是連成片的凌源市設施農業萬畝建設現場,景象十分壯觀。
不過,在設施農業發展過程中得利最多的還僅是凌源農民。整個朝陽欠發達的農業現狀還沒有得到徹底改變。針對這種情況,朝陽市把農產品的品牌效應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提出“一縣一品”,實現整個地區全面增收。
王明玉市長向本刊記者詮釋道:“一個縣區主要生產一個品種,既便于管理,便于銷售,便于技術指導,又便于配置所需資源。節省了人力物力,容易形成品牌效應。”
目前,朝陽市已經提出了長期的發展目標。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控制蔬菜生產安全。設施農業要向高標準、嚴要求發展。加強過程管理,加強抽檢,教育引導農民,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從高附加值、長效性來看,健康安全才是長久之計。
設施農業不僅從徹底上改變了農民靠天吃飯的歷史,還改變了農業的生產方式和農民的生活方式,將原來分散的一家一戶的粗放式生產方式轉變為集約式生產方式,使得農民閑時不閑,忙時還忙。
185萬畝大棚蔬菜差不多可滿足3000萬人的常年用菜。待百萬畝設施農業實現之日,朝陽市將一舉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全年蔬菜生產基地,以及北方最大的鮮切花生產基地和全國最大的百合種球生產基地,成為京、津、唐及東北地區最大的菜園和花圃。對這里的農民來說,大棚矗立之時,四季皆秋將不再是一個夢。
□ 編輯 尹麗麗 □ 美編 龐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