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嘉琛
重金植樹引不來“金鳳凰”
□ 湯嘉琛
“不差錢”的地方政府仍然“選擇性失憶”,希望在短暫的任期內留下一筆可資炫耀的政績,卻忘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古訓。
在不少城市的管理者眼中,“大樹”似乎已經成為彰顯城市綠化水平和歷史感的美學符號。繼廣東省珠海市斥重金引進名貴羅漢松并為它們安裝GPS之后,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也加入到了“重金植樹”的行列。根據市政規劃,佛山市將在季華路、佛山大道沿線移植直徑40至79厘米的香樟、秋楓、大福木棉等大樹601棵,總預算高達1400萬元。(3月24日《廣州日報》)
按照苗木市場行情,這些樹種“平均每棵2.3萬元”的價格并無太大問題。但筆者在登陸佛山市禪城區政府網站后發現,該區政府之所以砸錢植樹,是有意將季華路、佛山大道打造成適合招商引資的“總部經濟第一街”。通俗一點說,他們重金移植“梧桐”是想引來“金鳳凰”。
謀求城市經濟發展的愿望可以理解,但這種砸錢植樹的做法筆者實在不敢恭維。因為無論從宜居還是宜商的角度考量,“重金植樹”都絕非明智之舉,這些嬌貴大樹能否成活姑且不論,即便這些“梧桐樹”移植成功了,可能還是引不來“金鳳凰”。
有這樣一條信息,在禪城區政府網站上是查不到的:據《廣州日報》報道,早在2007年,為將季華路打造成為“佛山第一街”,禪城區園林市政環衛局就曾斥資千萬移植了近百株大樹,包括季華路與汾江南路交界處的兩株樹齡超過60歲、直徑1.2米的異木棉樹。遺憾的是,僅僅過了半年多時間,這兩株昂貴的大樹便雙雙死亡,損失超過20萬元。
也就是說,禪城區政府其實幾年前就曾吃過“重金植樹”的虧,但他們不僅沒有就此止住砸錢植樹的步伐,反而準備“在同一個跌倒兩次”——再次準備將重金購得的大樹移植到季華路沿線。有了上次的教訓,地方政府部門理應知道,大樹移植遠比人口遷徙復雜得多,尤其是名貴大樹對氣候、水文、光照等省長環境的要求較為苛刻,成活率普遍較低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卻普遍較大。
盡管如此,“不差錢”的地方政府仍然“選擇性失憶”,繼續對移植大樹偏愛有加,甚至期望將它們作為招商引資的“梧桐樹”。這在本質上暴露了城市管理者難以抑制的急功近利的心態,他們希望用金錢給城市買來綠色和歷史感,他們更希望在短暫的任期內留下一筆可資炫耀的政績,卻忘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古訓——其實種植小樹和移植大樹在綠化效果上并無根本性差別,小樹投入更少而且成活率更高,它們唯一需要的是自然生長的時間。
當然,更需要城市管理者明白的是,“金鳳凰”之所以青睞“梧桐樹”,并不僅僅因為它是一棵普通的樹,而是因為梧桐樹為鳳凰提供了優質的棲息環境。同理推之,大樹林立的人造市容可能會給城市增添幾分魅力,但這絕非是讓城市建設者著迷的核心競爭力。
在決定是否對一個城市進行投資時,投資者顯然更看重這個城市的投資前景是否廣闊、投資環境是否優良、產業規劃是否合理,以及服務水平是否上檔次,沒有這些“軟實力”,即便砸再多的錢移植再多的大樹,充其量只能給市民增加一個散步休閑的去處,而不能打造一個能拉動城市經濟發展的投資福地。
因此,如果能極富前瞻性地將大樹保護工程納入市政規劃當然最好,對于那些早已將大樹毀壞殆盡的城市,與其在未經納稅人同意的情況下“重金植樹”,倒不如想辦法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以優質的服務、優良的規劃和優惠的政策來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有了這些“梧桐樹”,何愁“金鳳凰”不會結伴而來?。
(作者為知名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