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來了,要“穩”住
吃完晚飯,家人坐在一起看電視,關于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再次遭到空襲的新聞,吸引了5歲女兒的注意。她轉動著地球儀,終于找到位于地中海南岸的那個沙漠之國,不解地問:“他們為什么要打仗?”
利比亞,戰爭正在上演,動蕩仍在加劇。報道說,30多萬難民逃離利比亞,擁擠在突尼斯邊境附近的難民營里艱難度日。利比亞各地食品價格飛漲,供應短缺。難民最大的心愿是能快點回家。
從一些數據來看,動亂前的利比亞人民生活水平還是不錯的:人均月平均工資超過了1000美元;首都房價不到1000美元,一般人家的住房面積在150平方米以上;全民享有免費醫療和教育;國家對糧食等生活必需品實行價格補貼……這似乎與我們對非洲國家的傳統印象相去甚遠。
作為全球第十二大石油生產國,憑借豐富的資源帶來的豐厚收入,利比亞國家經濟發展也可圈可點。早在十多年前,利比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就達到了7000美元,去年經濟增長率居然高達10.6%。國際貨幣基金會原本預估,利比亞今年經濟增長率也可望達到6.2%。不過,毫無疑問,戰爭與動亂的光臨,將會使利比亞經濟遭受重創。
“一下回到40年前的窮日子,利比亞人民你們值嗎?”有網友這樣感嘆。
讓我們回到國內。今年的春天,“幸福”應該是政府使用頻率最高、最受百姓期待與熱議的漢語詞匯。無論地方發展規劃,還是全國兩會報告,都在求解幸福“方程式”,描繪幸福“路線圖”。
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然而對每一個人來說,能否獲得幸福是有前提的。白天,我們忙碌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感受著忙碌和收獲的充實;晚上,我們窩在溫暖的家里,和家人共進可口的晚餐、共享其樂融融的氛圍,這相對于飽受地震海嘯摧殘的日本民眾來說,無疑是幸福的;相對于備受戰爭與動亂折磨的利比亞百姓來說,更是幸福的。
“幸福感的第一要義應該是安全感。只有國家富強、社會穩定,老百姓對自己的生活才有安全感,也才有幸福感可言。”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程靜這樣表述著自己對幸福感的理解。的確,只有在秩序井然的社會環境中,經濟社會才可能發展,人們實現自我價值才能有良好的外部條件,才能對未來有明確的預期與規劃,才能有信心去追求幸福,并生活在幸福之中。
“黃發垂髫,怡然自樂”,是古人對安寧祥和生活的向往;“家和興事,和氣生財”,是普通百姓對如何創造幸福生活的總結;“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亂”,這是古往今來的政治家們勵精圖治,維護政治穩定、社會安寧的深刻認識。
無論世易時移,穩定與安寧不僅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也是民生福祉的源泉。
今天,我們已經踏入了“十二五”的開局之年,隨著黨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系列政策部署,百姓的幸福生活更會芝麻開花節節高,中國也將由此進入一個“國民共富”、“全民共享”的幸福新時代。我們每個人都要抓“穩”已經或者即將到來的幸福,求解自己的幸福“方程式”,描繪自己的幸福“路線圖”,為自己的幸福鋪好路。
四月的北京,春末夏初,漫天的柳絮,在空中飄飄揚揚。沒有穩定與安寧,幸福也不過是風中的柳絮,隨風而逝,不知飄向何處。
陳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