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周 旭
一口鍋背后的經濟安全
□ 本刊記者 周 旭

消費者在上海一家超市內選購蘇泊爾(SUPOR)炊具。 圖 / CFP
2011年2月,國內知名家電品牌蘇泊爾將20%股份售與法資企業SEB,至此,SEB持有蘇泊爾股權比例已達71.31%。
有媒體稱,此次收購是蘇泊爾 “去蘇化”的“收官之作”,自此,這個土生土長的浙江企業已變身為法資企業,然而此次股權變動并未像2006年SEB對蘇泊爾的首次收購一樣引發中國炊具行業的海嘯。從2006年到2011年,僅管導致行業壟斷、影響國家安全的質疑和呼吁聲不斷中,外資并購及引發的行業競爭從未停止。
在中國炊具行業,蘇泊爾這個名字既響亮又洋味兒十足。和所有帶有傳奇色彩的成功人生相似,蘇泊爾的創始人蘇增福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1994年,蘇增福和兒子蘇顯澤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并率先推出執行國家新標準的壓力鍋。
在“安全到家”的品牌訴求中蘇泊爾打造出許多值得信賴的產品,也將蘇泊爾打造成為令國人驕傲的民族品牌。然而,正在巔峰的蘇泊爾壓力鍋卻傳出了易主的消息。2006年,蘇氏父子與法國家電企業SEB簽訂《戰略投資框架協議》,蘇泊爾將通過協議轉讓、定向增發和部分要約收購,將超過50%的股權售與SEB。
十余年打造的品牌,蘇氏父子為何如此輕易地拱手讓人?
據了解,實際上蘇氏父子并未止步于一口鍋的成績,在發展炊具的同時,蘇泊爾集團還涉足了醫藥、旅游、餐飲和海運等行業。2004年,蘇泊爾炊具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一年后,蘇增福就收獲了資本運作的財富,這種財富獲取的速度和規模是辛苦做實業無法企及的。但與此同時,大規模的投資也讓蘇泊爾的資金鏈面臨著斷裂的危險。
此時,全球最大的小型家用電器和炊具生產商法資企業SEB意欲進軍中國。與國內另一家炊具企業愛仕達談判未果后,SEB向蘇泊爾伸出橄欖枝,并最終以3.27億歐元的價格獲得了蘇泊爾52.74%的股權,每股均價為30.5元。
近23億元的資金緩解了蘇氏集團的資金難題,蘇增福父子的商業航母也得以調轉航向,向制藥和不銹鋼潔具方面發展。
蘇泊爾的品牌訴求從“安全到家”轉向“演繹生活智慧”,這似乎也是蘇氏集團本身經營策略的轉變。蘇增福表示要堅持兩條腿走路:既要搞資本運作,也要有實業支撐。睿智而具有冒險精神的蘇增福還立下豪言,5-6年后要打造另一個高科技的蘇泊爾。
有人把蘇增福歸類為“養豬式”的企業家,放棄炊具這一品牌價值極高的業務,進入衛浴產業必定還得經歷一番摸爬滾打。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蘇泊爾如此出讓股權并不明智,已經在國內炊具行業頗有成就的蘇泊爾此時易主必定會影響這個品牌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公信力。

1995年以來跨國公司對華投資方式出現一些新情況、新特點。主要是從合資、合作到獨資建廠,再到大舉并購我國發展潛力較大的優秀企業。 圖 / CFP
2006年8月,家電企業愛仕達集團曾欲向政府部門反映情況,抵制法資企業SEB收購蘇泊爾。幾天之后,國內6家炊具企業組成“反對并購聯盟”,發布緊急聲明,叫停此次并購行為。3個月后,國家商務部開始展開反壟斷調查。2007年4月,并購獲得商務部的同意批復。然而在2010年,隨著原商務部官員郭京毅因受賄被判處死刑,蘇顯澤的受賄行為也隨之浮出水面,150萬換來的一句“一口鍋影響不了國家安全”是否成了反壟斷審批的通行證,引發了人們心中的質疑。
一起并購案引發了同行的抵制、業內人士的爭論,甚至讓一位高官落馬,蘇泊爾案甚至成了各大法律院校外資并購的最好案例。
此次并購是否會引發行業壟斷曾是爭議的核心。并購雙方的地位讓炊具行業無法小覷。法國SEB集團在炊具行業和小家電領域是世界知名企業,該集團通過收購陸續將意大利的“拉歌詩蒂娜”、美國的“奧克蘭”等多個知名品牌攬入麾下。當時,SEB在國際市場上份額已超過20%。蘇泊爾雖然是中國一家民營企業,但無論從研發技術、制造產量和銷售額上來說,都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中國炊具行業的龍頭老大,甚至在民營企業、民族品牌中具有標志性的作用。
發生在兩家擁有如此規模和聲譽的企業之間的并購行為,難免讓同行緊張,引進SEB是否“引狼入室”?它是否會以領先的技術和雄厚的資金強勢入主中國?以技術和價格優勢打壓中國炊具行業?
“反對并購聯盟”援引中國行業企業信息發布中心發布的數據稱,蘇泊爾品牌銷售數額占全行業份額的41.08%,銷售額也占全行業份額的39.69%。這個數字顯然超過了《外國投資者并購中國境內企業規定》中對市場占有率的規定,即并購一方當事人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20%、并購導致并購一方當事人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達到25%的情況下,將面臨反壟斷審查的可能。
然而,蘇泊爾一方卻給出了另外一組數字。協議前一年即2005年,全國炊具行業的銷售額約在80億元至100億元人民幣左右,蘇泊爾的國內銷售額僅7億元,市場占有率不足10%。同時,中國五金協會也給出認定,炊具行業排名第一的蘇泊爾的市場占有率僅有5.3%。而行業協會對中國炊具市場的分析是,中國市場的二元結構特點,城市、農村兩個市場在產品檔次、銷售渠道等方面有巨大差異,因此,任何一家炊具企業當時在國內市場都不具備壟斷地位。
最終,也正如行業協會的認定,SEB并購蘇泊爾最終獲得商務部的審批。然而,記者采訪了知名學者王曉曄,她雖然并未跟蹤蘇泊爾案并且認同商務部的裁決,但王曉曄仍指出,許多大的企業通常都是行業協會的會員單位,而且越是規模大的企業在行業協會中的地位越高,而關于市場份額這樣的統計數字應該由中立的第三方來提供,才能確保其準確、公正。
記者查閱了中國五金制品協會的官方網站,蘇顯澤作為該協會副理事長赫然在列。再加之郭京毅的受賄落馬,行業壟斷說一時難辨其身。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更大膽推測,SEB很可能在數年之內以強大的資金和技術實力壟斷國內炊具市場,給本土品牌帶來致命打擊。
SEB并購蘇泊爾僅是想在中國炊具市場分一杯羹嗎?依托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以及德國、日本相關院校建立的中國反壟斷法網上有這樣一種分析,SEB收購蘇泊爾的主要目的是想占領中國的市場份額,利用蘇泊爾營銷網絡,將自己的小家電等其他產品通過蘇泊爾進入中國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另外把蘇泊爾作為自己的代工生產商,降低整個SEB集團的生產成本。
對品牌的維護也要靠企業自身,如果他們自己不珍惜自己的品牌,也沒有人可以代替這些企業去維護。外資并購在當今的商業社會中無法避免,然而并購帶來的壓力也是其他炊具品牌的動力。
愛仕達集團副總裁陳美榮也提出,SEB并沒有更多的新技術提供給中國。而反壟斷法網研究者研究認為,2008年即SEB完成對蘇泊爾要約收購之后的第一年,雙方已在技術工藝、戰略市場、生產和銷售等各個方面展開了多層次合作,合作的積極效果日益展現。
該網站負責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楊東則認為,企業間的并購是一種正常的商業行為。SEB雖然不可能真心幫助中國民族品牌的發展,但從客觀上來看,它帶來的先進技術和資金也有助于蘇泊爾的發展,甚至有利于引入競爭,讓炊具行業更有活力。
蘇泊爾對民族品牌收購就被雪藏的說法曾回應道:一個源自中國的民族品牌不會消失,只會在國際市場上更強更大。蘇顯澤還引用三星的例子,證明雖然企業的大股東都在華爾街,但人們依然認為三星是韓國的民族企業。
對于中國炊具市場,楊東認為,中國不靠蘇泊爾也可以發展得很好。除蘇泊爾之外還有很多民族品牌,他們的發展更多要看企業本身的創新和管理,只有企業擁有自主研發的技術才能更好的把品牌做大做強。而對品牌的維護也要靠企業自身,如果他們自己不珍惜自己的品牌,也沒有人可以代替這些企業去維護。外資并購在當今的商業社會中無法避免,然而并購帶來的壓力也是其他炊具品牌的動力。
一口鍋能否影響國家安全?有數據顯示,中國28個主要行業,外資占多數資產控制權的占了21個,每個已經開放產業的前五名幾乎都是由外資控制。
2007年8月30日,《反壟斷法》獲得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跨境并購要過國家安全審查也被納入到“國家經濟憲法”的框架范圍內。近日,商務部又對外公布《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安全審查制度暫行規定》,在一個月內向公眾征集意見和建議。
有媒體評論員認為,一口鍋影響國家安全絕不是笑談。炊具、小家電這種涉及百姓民生的產業同樣意義重大。一個民族品牌通過自主研發和幾十年的信譽積累,贏得了百姓的信任,占有了市場份額。而悄然進行的并購讓民族品牌落入外資手中,外資通過壟斷技術、壓低價格、控制中國市場的擔憂也不無道理。
但相關學者普遍認為,蘇泊爾案體現了中國炊具行業的發展態勢,將其上升到國家安全的角度未免有些危言聳聽。楊東說道,以炊具行業為例,在競爭充分的領域,我們應該對外資并購持開放的態度。王曉曄也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市場會越來越開放,外資進入也會更加頻繁,我們只要堅持在涉及經濟命脈的領域方面的謹慎,就不必有“狼來了”的恐慌。
□ 編輯 崔銀娜 □ 美編 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