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點
教育公平的理想類型之一是功利主義教育公平觀。其基本觀點是:行為、政策和制度的公平性將以其使整體的快樂或幸福最大化的程度來判斷。其基本特征是:(1)以促進所有學生和社會的最大發展為教育宗旨;(2)教育資源的分配以效率為首要原則;(3)鼓勵學生的個體利益服從學生與社會的整體利益。教育公平的理想類型之二是平等自由主義教育公平觀。其基本觀點是:所有的社會基本價值——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自尊的基礎——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對其中一種或所有價值的不平等分配合乎每個人的利益。其基本特征是:(1)強調學生對基本教育資源的平等擁有權;(2)強調學生對獲得非基本教育資源的機會平等,而非結果平等;(3)強調對弱勢學生群體的補償原則。教育公平的理想類型之三是自由至上主義教育公平觀。其基本觀點是:公平就是按照自由交換的規則進行分配,人的權利是分配的基本依據。其基本特征是:(1)教育是自由市場上可自由買賣的商品或服務;(2)政府應該為教育市場制定公平的交換規則,而不是提供各種教育福利;(3)個人擁有平等的自由受教育權,并應該為自己的發展前途負責。教育公平的理想類型之四是平等主義教育公平觀。其代表性觀點主要有“運氣”平等主義論、復雜平等論和關系平等論?!斑\氣”平等主義者主張消除運氣因素,從而使每個人可以獲得其所應該得到的份額;復雜平等論則認為平等是多元的,一個公正領域的分配標準不一定適合另外一個公正領域的分配;關系平等論認為:如果正義的原則不從關系的角度建構,社會公平就難以實現。其基本特征是:(1)教育公平應當消除運氣因素對學生發展前景的影響;(2)教育領域的公平原則可能有別于其他領域的公平原則,并且教育的不同領域、不同的發展時期也可能存在不同的公平原則;(3)教育公平應該關注并消除不同群體之間的壓迫關系。
摘自《教育與職業》2011年第二十四期楊道宇,姜同河《教育公平的理想類型》
職業教育公平的實現并非僅僅依賴職業教育內部的改革發展即可達成,同時,也是各種社會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制度環境是非常關鍵的要素。(1)管理制定環境。職業教育的管理制定環境主要包括對職業教育這一社會子系統的組織領導線路、管理機構設置、管理職能設定等。(2)財政制定環境。職業教育的財政制定環境主要包括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和利益補償機制安排。財政制度環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社會的資源配置取向和模式。(3)人事制度環境。職業教育的人事制度環境主要包括職業教育所培養人才在社會上的選拔、錄用、培訓、工資、福利、監督、退休與撫恤等各項具體制度。(4)教育制度環境。職業教育是整個教育系統的子系統,教育體系的規則、規范和組織以及信念構成了職業教育發展的教育制度環境。教育制度環境的主要問題在于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壁壘森嚴,所受待遇和發展機會嚴重不公平。(5)文化制度環境。我國職業教育的文化制度環境的主要問題集中于職業教育價值的社會認同度低,被視為“次等教育”。
摘自 《職教通訊》2011年第十三期孫玫璐 《我國職業教育公平的制度環境問題簡析》

構成一個職業的基本要素是社會的分工(崗位)、分工的職責(承擔的義務)和專門性的技術(技能)。這三個要素是判斷某項工作是否為職業的唯一標準,并且正是這三個要素的要求衡量某人能否勝任這個職業。為“職業”服務的職業教育是要使受教育者能夠滿足職業的三要素,因此職業教育要圍繞職業來做文章,根據職業進行課程目標的設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教學活動程序的設計等。職業對職業教育課程具有以下顯著的規定性:(1)職業對職業教育課程目標的規定性;(2)職業對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規定性;(3)職業對職業教育課程結構的規定性;(4)職業對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活動方式的規定性;(5)職業對職業教育課程教學質量評價的規定性。
摘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年第二十一期 董顯輝,肖鳳翔《職業及其對職業教育課程的規定性》
在職業教育研究中,離不開對職業教育邏輯起點和規律的重要認識。(1)從職業出發的教育:職業是邏輯起點。職業教育的邏輯起點是職業,以職業分類、職業技能標準、職業活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為研究對象,以培養人的職業勝任能力為重點。(2)從職業出發的教育:需求是發展動力。職業需求是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原動力,職業教育人才供給有兩類,一類為“增量供給”,另一類為“變量供給”,如果我國人口政策不變、教育分流政策不變,職業教育人才“增量供給”在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內會出現明顯下降;而“變量供給”在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宏觀背景下會呈現快速上升趨勢。(3)從職業出發的教育:分級是基本特征。一個很重要的認識就是要建立職業教育合理的層次結構和完整的教育體系。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可在初中后教育分流的基礎上,采用5級為基礎、縱向上可以發展的職業教育5+X分級結構模型,形成我國的職業教育分級框架。(4)從職業出發的教育:課相是教學特色。課相是職業教育的主要教學單元和主要教學形式,具有教師團隊化、教學場所多元化、教學方法手段多樣化等特點。
摘自《教育與職業》2011年第二十二期 孫善學《從職業出發的教育》
我國的經濟轉型要求提升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的貢獻:(1)后金融危機時代加快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調整,迫切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2)我國由生存型階段進入發展型新階段,要求職業教育做出更大貢獻;(3)消費主導時代的重點是擴大國內需求,需要職業教育提供強有力的支撐;(4)我國城市化進程正處于加快發展時期,急需職業教育推進農村勞動力帶技能轉移;(5)日益增長的社會公共需求凸顯公共產品相對短缺,要求政府大力增加職業教育產品供給;(6)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需要通過發展職業教育促進社會公平與和諧。
摘自《職業技術教育》2011年第十六期 馬躍 《關于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貢獻的探討》
我國職業教育立法研究歸納起來,大致有四個主要特點:(1)從研究內容看,對國家職業教育法制定、修訂的研究多,對地方立法的關注少。(2)從研究方法看,實證分析多,價值分析少;橫向比較多,歷史比較少;與國外立法比較的研究多,對地方立法比較的研究少。(3)從研究規范看,議論多,研究少。(4)從法制運行過程看,對立法研究多,對執法研究少。
摘自《教育與職業》2011年第二十三期 歐陽恩劍 《我國職業教育立法研究述評》
(逸 公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