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非 何玉龍(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溫州 325011)
工作任務導向下的《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標準研究*
鄒 非 何玉龍
(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溫州 325011)
基于工作任務的《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標準共由八部分組成:課程性質與定位、課程培養目標、課程設計思路、課程結構與內容、課程教學內容組織與安排、課程教學活動設計、課程教學實施建議及課程考核。在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的課程體系架構下,開發適合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需求的課程標準,還面臨企業在標準制定過程中參與的方式、課程實施相關的考核與評鑒、學生對新的教學模式變革的接受程度等新的問題,需要不斷探索。
工作任務;高職課程;生產與運作管理;標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職業教育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在工學結合模式的高職課程體系下課程標準制定的思路與內容,對于明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結構、課程考核,制定課程實施方案,規范課程教學過程,指導任課教師完成各項教學任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是當前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面臨的實際問題。制定適應區域經濟發展、有利于學生就業的課程標準,是高職高專院校各專業必須認真做好的工作。
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的高職課程體系,要求課程設計基于工作任務,充分體現工學結合的特點,即以綜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對課程進行整體設計,要讓學生經歷結構完整的工作過程。《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標準的編制思路如下:
第一,明確課程定位與培養目標。
第二,結合課程教學特點和先進的職教理念,明確課程設計理念及設計思路。
第三,結合職業教育課程觀、教學觀、能力觀,基于工商企業生產與運作全過程,以生產計劃、生產組織和生產控制的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分析典型工作任務應具有的完整結構過程,明確典型工作任務的具體細節,構建基于工作任務的《生產與運作管理》學習領域課程體系,根據職業特征將學習領域分解為主題教學單位(即各學習項目),系統化設計主題教學單位的教學單元,綜合考慮學生認知的順序,形成“學習領域→學習項目→學習任務”課程結構。
第四,圍繞職業綜合能力的形成組織課程內容,將課程內容按照工作任務的邏輯重新組合,把能力培養、知識傳授、態度養成貫穿于各學習項目中,在學習項目下設置若干學習任務,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第五,根據情境化學習項目的內容和要求,系統化設計學習任務,通過對各學習任務中學習目標、學習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法、組織形式、教學流程、學習評價等各項內容的描述,規范教學活動內容。
第六,根據學習任務的教學內容與要求,以一個完整的項目為載體,將“教、學、做”融于一體進行教學活動設計。
第七,通過教學環境、教學方法、教材與數字化課程資源等教學條件建設,實施項目導向的任務驅動型課堂教學。
第八,通過對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各個環節的考查和評價,完成對課程的考核。
二是通過自建門戶網站推廣。使用這種方式可以方便網民快速了解景區概況和動態信息,豐富的景區介紹和信息的及時更新可以提升景區形象,但需要一定的經濟投入和技術支持。
基于工作任務的《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標準共由八部分組成:課程性質與定位、課程培養目標、課程設計思路、課程結構與內容、課程教學內容組織與安排、課程教學活動設計、課程教學實施建議及課程考核。
(一)課程性質與定位
課程性質包括課程名稱、課程學時、課程對象、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課程在職業能力培養體系中的地位及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聯系。課程定位包括課程職業能力培養和課程職業面向。
《生產與運作管理》又稱作《運營管理》或《運作管理》,是由《生產管理》、《生產作業管理》發展而來的一門課程,是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生產與運作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要求學生在牢固掌握傳統的生產與運作基本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生產與運作管理學科的最新發展,了解本課程最新的理論和方法。結合課程設計和企業實習,使學生具備靈活利用本課程知識分析和解決現代制造和服務企業生產運作系統問題的實際操作能力。該課程能夠幫助學生樹立系統生產作業管理觀念和思想,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為日后從事相關實踐工作和理論研究,做一名合格的基層生產管理人員奠定基礎。在我院工商企業管理課程體系中,《生產與運作管理》前涉課程為《管理學基礎》、《經濟學基礎》、《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管理》等,后續課程為《企業戰略管理》、《企業資源計劃(ERP)》、《畢業論文或綜合實踐報告》等。
通過對本課程的實訓學習,能夠使學生加強對課本知識的鞏固,基本了解如何進行企業選址,如何根據不同的生產方式制定生產計劃,如何操作ERP軟件,如何對一個項目進行可行性分析,如何進行物流設計、控制庫存和管理倉庫,如何維修和保養設備,如何進行質量管理,如何推行“5S”活動等。
生產與運作管理領域的職業素質與關鍵能力包括:個人發展管理、團隊建設與管理、資源使用管理、運營績效管理、企業經營決策、物流技術選擇與運用、管理創新與改善等。
(二)課程培養目標
課程培養目標包括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總體目標與專業培養目標一致;具體目標是指課程學習的預期結果,即完成本課程之后,學生應該掌握哪些應用技術知識,解決哪些問題,鍛煉哪些能力,會做什么事情等。
總體目標:幫助學生樹立系統生產作業管理觀念和思想,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為他們以后從事相關實踐工作和理論研究奠定基礎,成為一名合格的生產管理人員。
(三)課程設計思路
課程設計的基本理念 在課程建設中體現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面向生產工作崗位群,根據生產基層管理崗位需要的職業崗位能力對課程進行整合,主要根據中小制造業行業的生產運作管理業務流程進行設計,并向服務業延伸。在實踐教學中,形成基于溫州強大制造業的企業生產管理的課堂案例教學、以ERP實訓室為平臺的校內計算機模擬實訓、以沙盤及其分析工具為平臺的校內模擬真實環境的管理實訓、校外參觀、頂崗實習的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引進國外先進教學理念及教學資源,推行“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
課程標準制定的思路 工學結合是高職高專辦學的必由之路,要堅持校企合作開發面向工作崗位任務和過程的課程建設思路,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在學校期間便能接觸企業、認識企業并在企業進行實習,最終提高學生的實際生產管理能力。要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使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提高技能水平,加深對理論的理解。行動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無論校內教學、綜合實訓還是頂崗實習,均應采用“教師指引,學生主動學習”的行動導向的教學組織模式,采用PDCA循環教學實施模式(如圖1所示)。要設計好每個學習單元或任務的溝通載體,將學習的心智模式由“要學生學”變為“學生要學”,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要根據教學內容和環境,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角色扮演、項目實訓、案例分析等。要與行動導向一體化教學模式相適應,改革傳統的以筆試為主的學生成績考核方式,引入基于學習過程表現和結果的全方位學生評價方法,采用先由學生自我評價,然后由教師進行基于行為過程表現和學習成果評價的考核模式。

圖1 PDCA循環教學實施模式圖
(四)課程結構與內容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生產管理戰略、生產過程組織、研究與開發、生產計劃管理、項目管理、網絡計劃技術、質量管理(可選)、庫存管理、設備綜合管理、現場管理、生產方式等。本課程的教學環節與活動設計主要有:(1)項目化知識點教授;(2)著名或典型企業案例討論;(3)生產與運作管理軟件培訓與操作或生產與運作管理相關游戲模擬仿真實訓;(4)企業實習;(5)實踐報告的撰寫。部分內容如表1所示。
(五)課程教學內容組織與安排

表1 教學環節與活動設計示例表
以完整的項目為載體,按照上述典型工作任務的實施過程,根據情境化學習項目的內容和要求,以每個學習任務為一個課程教學單元,將整個課程內容組織起來。
(六)課程教學實施建議
明確課程教學環境要求和教師執教能力要求,提出課程教學建議。第一,依據本課程標準開發理實一體化校本教材,圍繞職業活動實際設計配套實訓教材;第二,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行動導向類教學法,按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第三,建立立體化課程資源素材庫,積極開發和利用網絡課程資源。
(七)課程考核
將考核重點放在學生的能力與素質上。一是考核學生自主學習、參與性學習和在實踐中學習的狀況;二是考核學生利用本課程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采用與任務驅動教學相配套的,“以完成課堂任務質量為基礎,以完成擴展任務質量為重點,兼顧學習態度、學習紀律、協作能力,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評價模式。課程考核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包括學習態度、組織紀律、課堂現場操作、成果評價、工學結合五個部分;終結性評價包括期末理論閉卷考試,實踐操作考核兩個部分。考核模式如表2所示。

表2 考核模式表
在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的課程體系架構下,開發適合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需求的課程標準,還面臨企業在標準制定過程中參與的方式、課程實施相關的考核與評鑒、學生對新的教學模式變革的接受程度等新的問題,需要繼續加以探索。
[1]張圣喜,賀軍,李喜梅.高職院校工學結合課程標準制定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9,(9).
[2]解媚霞.高職教育課程標準之評價體系的構建[J].遼寧高職學報,2010,(4).
[3]劉曉歡,向麗.高職課程標準基本問題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9,(4).
[4]榮維東.課程標準基本問題探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9,(2).
[5]李玉芬.以就業為導向推進高職院校課程標準建設[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2).
(本文責任編輯:王恒)
幫人要幫心,幫心要知心,知心要誠心。
——伊索
G712
A
1672-5727(2011)10-0071-02
鄒非(1973—),男,遼寧遼陽人,碩士,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經貿系副主任,研究方向為企業管理。
何玉龍(1963—),男,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副院長,研究方向為教育學。
*本文系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十一五”規劃重大應用性課題《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研究——以我院工科、管理類課程為例》(課題編號:4)部分研究成果;浙江省新世紀教改項目《基于“定單”的多維校企合作培養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模式的探索和實踐》(項目編號:zc09145)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