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吉輯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南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正式成立,首都定莫斯科。隨后陸續有15個社會主義國家加入。蘇聯地域遼闊,橫跨歐亞兩大洲,面積約占世界陸地面積的1/6,曾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1924年1月,列寧逝世,蘇聯進入斯大林時期。在蘇聯共產黨和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發展成僅次于美國的工業和軍事強國,成為屹立在歐亞大陸上的紅色巨人。
20年前的“8.19事件”使全世界感到震驚。
1991年8月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去克里米亞度假。8月19日早晨6點,副總統亞納耶夫、國防部長亞佐夫、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內務部長普戈等8人組成“緊急狀態委員會”,突然宣布總統因健康原因不能視事,由副總統亞納耶夫依法代替。該委員會發布《告蘇聯人民書》,稱戈爾巴喬夫倡導的改革政策已經走入死胡同,國家處于分裂的極其危險時刻。軟禁總統于克里米亞,切斷電話電視,總統不得不用他身邊的小收音機偷聽“美國之音”。“緊急狀態委員會”在莫斯科調動坦克師、摩托化師、空降師和其他部隊,包圍俄羅斯政府辦公大樓“白宮”。但俄羅斯聯邦總統葉利欽拒不服從緊急狀態委員會的命令,他跳到議會大廈前的坦克上發表演講,抗議亞納耶夫等人發起的行動。在葉利欽的鼓動下,情況發生逆轉,8月20日晚5萬多人群聚集“白宮”廣場,支持俄羅斯政府,同時奉命去逮捕葉利欽的莫斯科軍區空降師也不執行命令。8月21日下午,蘇聯國防部命令軍隊撤回駐地,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放棄了行動。政變夭折。8月22日,葉利欽派人從克里米亞把戈爾巴喬夫接回莫斯科;8月23日,俄羅斯聯邦總統葉利欽發出“禁共令”,宣布蘇聯共產黨在俄羅斯的活動為非法,隨后蘇共中央和蘇共莫斯科市委等5000多個各級領導機關被查封。8月24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職務,并建議蘇共中央解散。12月21日,俄羅斯、烏克蘭等11個加盟共和國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布停止蘇聯總統職務,蘇聯解體。葉利欽聲稱,“結束共產主義思想體系和實踐的統治”。對于“8.19事件”之后那幾天的日子,戈爾巴喬夫在2001年接受采訪時回憶說:“您知道嗎,貓是如何收拾被逮住的老鼠的:老鼠已經流血了,貓還在不斷折磨它,卻又不想馬上把它吃掉,只是想羞辱它。葉利欽就是這樣對待我的。”
蘇聯共產黨和蘇聯倒塌后的20年來,世界各地對這種結果及原因的探究從未停止。西方一些政治人物和學者,力圖通過蘇共和蘇聯的覆亡,證明社會主義是一種“歷史錯誤”。但這個有著74年歷史的紅色巨人的轟然倒塌,更讓致力于社會主義事業的人無不深感痛惜,它更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思考和警示。
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就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后推行改革。他提出建設“人道的社會主義”,要在黨內和社會生活中加強“民主化”、“公開性”。1990年召開的蘇共代表大會上,通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決議,這是取消一黨制、向政治多元化、多黨制過渡的開始。實際上是取消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于是,各種政黨和政治派別雨后春筍般地出現了,到蘇共解散時已有500多個。國家和改革失去了領導核心,社會政治生活一片混亂。1991年蘇共中央召開了“七月全會”,戈爾巴喬夫提出“對黨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他的“新黨綱”決議案主要內容有:“不再認為實現共產主義有現實可能性”;“不再堅持把馬列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放棄原有的紀律要求,允許黨員自由地選擇自己的信仰”;“全面實行私有化和市場化”等。最高領導人在改革期間錯誤的決策,直接造成黨員的理想信念崩潰及精神支柱坍塌,是促使蘇共衰亡、蘇聯解體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蘇聯演變和解體的原因很多,“新聞改革”、輿論失控在其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一是各類媒體逐步脫離黨的領導。1990年6月,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的《新聞出版法》,規定公民“都有權利創辦輿論工具”,使反對派政黨團體辦報和私人辦報完全合法化。一方面,執政黨和政府自己辦的報紙、廣播、電視反而站在黨和政府的對立面,這種自己出錢辦報罵自己的現象在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是難以想象的。另一方面,各種反對派別紛紛不惜血本辦起自己的報刊,以丑化蘇共、責罵社會主義為宗旨。二是各類負面輿論借“公開性”之名充斥媒體。戈爾巴喬夫提出要實行“毫無限制的公開性”和“輿論多元化”,成了策動聲討蘇共的總動員令,造成民眾對政府的普遍不滿和國內民族矛盾的不斷激化。三是為西方意識形態的大舉進攻開放門戶。停止干擾西方廣播,撥款外匯進口20個西方國家的報刊,進一步助長了西方對蘇聯的輿論攻勢。美國國際廣播委員會對此評價,“對美國來說,它為促進蘇聯社會的和平演變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其結果是:新聞改革——媒體放開——外力介入——陰暗面曝光——群眾不滿情緒積累——反制無力——輿論徹底失控——政權喪失、國家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