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其忠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
亞健康疲勞
文/李其忠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
亞健康的一種主要標志和典型表現,稱為疲勞。人們處于亞健康狀態時的表現通常多種多樣,五花八門,但無論怎樣復雜,都逃不過“疲勞”這一關,從身體到內心的疲勞,醫學上叫做身心疲勞。在亞健康的所有具體表現中,“疲勞”出現頻次最高,是軀體、心理疾病的征兆,屬中醫學虛癥范疇。
說到疲勞,所有人都有體會,在日常生活中,再強壯的人偶爾也會感覺到疲勞。中醫學很早以前就十分重視身體的疲勞現象,根據不同情況有不同的稱謂,如疲乏、無力、倦怠、脫力、解亦、五勞、七絕等等。
累,是個司空見慣的現象,成功人士的一生都在累與不累的交替中度過,尤其是人到中年有了成績升了職,肩上的擔子重了,為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沒日沒夜的應酬和接待,日夜兼程的出差坐飛機,勞心勞力,身心疲憊不堪,疲勞就在所難免了。到醫院檢查出來的各項生理指標均屬正常,還未達到醫學上疾病的標準,我們將其稱為亞健康疲勞。
亞健康疲勞首先應排除以疲勞為主癥或兼癥的疾病,應該只是表現為以疲勞為主癥或可兼有其他癥狀的一類非疾病情況,是軀體、心理或心身的疲勞不適感,是一種自我感覺不適的狀態。
現代醫學關于疲勞有一種較為全面的分類,將疲勞分為四類。
軀體性疲勞:健康人在勞累后出現軀體性疲勞是正常現象,休息后便可恢復。但經常勞累又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則可導致亞健康,乃至疾病。
腦力性疲勞:這是用腦過度的表現。有時候你會發現自己頭昏眼花、聽力下降、耳殼發熱、四肢乏力、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性格變得煩躁易怒、郁郁寡歡等。應該說,感到疲勞是機體自身對人體健康的一種保護性反應。如果在疲勞出現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則會造成慢性疲勞,進入亞健康狀態。

心理性疲勞: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感嘆“活得真累”,這其實是一種心理性疲勞的表現。心理性疲勞多與人際關系相關,與身體疲勞也密切相關。營養素供給不足或睡眠不足易導致身體疲勞,人在疲勞狀態下,一方面在工作中難免缺乏激情、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在與人交往時易于心胸狹窄、多疑冷漠,最終導致嚴重的心理性疲勞。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以下幾種人易于疲勞:只知消費不知保養的人;有事業心的人,特別是稱得上“工作狂”的人;夜班多,工作時間不規律的人;長時間睡眠不足的人;自我期望高,并且容易緊張的人;幾乎沒有休閑活動與嗜好的人。
就職業而言,大量調查研究表明,亞健康疲勞與以下工種密切相關:
一是長期面對激烈競爭壓力、心理負擔巨大的人群,如企事業單位的經營者、領導者、私營業主等;
二是事業心強、工作繁忙的腦力勞動者,如科研人員、新聞工作者、政府官員等,集中為“白領”和“金領人士”;
三是長期超負荷、精神處于緊張狀態的體力勞動者,如勞動密集型企業中的工人、出租車司機等。
從中醫學角度來看,疲勞現象的出現,與五臟的失調有密切的關系,這是我們生活中的常識,如四肢無力多與脾胃有關,腰酸腿軟多與腎臟有關,氣力不足多與肺臟有關,頭腦不清多與心臟有關,不耐疲勞多與肝臟有關。另外,從中醫體質學角度來看,氣虛體質、陽虛體質、氣郁體質、痰濕體質的人更易于疲勞。
疲勞并不可怕,只要我們關注它。出現疲勞狀態的原因也并不復雜,主要是自己的生活方式決定的。因此,保證睡眠的時間和質量,勞逸結合,適當運動,合理膳食,做到心理平衡,就一定能預防疲勞的發生。忙于事業的人們一定要知道,健康是最大的財富,是真正影響你一生的伙伴,重視健康就是善待自己,善待家人。
中醫防治以疲勞為主癥的亞健康狀態,有其獨特的理論和獨到的療效,非處方藥中的中成藥,如四君子丸、參苓白術散(健脾補氣),六味地黃丸、左歸丸(補腎滋陰),金匱腎氣丸、右歸丸(補腎溫陽),十全大補膏(氣血雙補)等,都可根據需要自行購置。

編輯:黃靈 yeshzhw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