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棲
且聽杰里·布朗的一句口頭禪
文/沈棲
今年年初,阿諾·施瓦辛格卸任美國加州州長一職,由杰里·布朗接任。這位三度當選加州州長的政治家之所以深受加州公眾擁戴,除了他具備超人的政治智慧和務實的工作作風,還有一個節儉、清廉的從政特點。他常把一句口頭禪掛在嘴邊:“我不喜歡花納稅人的錢!”
就以布朗這次就職典禮為例。2011年1月3日,加州首府薩克拉門托市舉行新任州長的就職典禮,賓客云集,招待會上的食品卻令來賓驚詫不已,沒有美酒佳肴,只有熱狗加薯條。原來的就職典禮預算是77萬美元,已是低于歷屆州長就職典禮的耗費,結果是只花了12萬美元。節儉、清廉已成為布朗從政一以貫之的理念。早在1975年,37歲的布朗第一次當選加州州長時,他拒絕入住剛修繕完畢的豪華的州長官邸,而是自己花錢在州議會大廈附近租了一間小公寓;他拒絕使用政府配備的豪華轎車,而是自己每天開著一輛舊車上下班。今年2月10日,布朗赴洛杉磯參加某商會的年會,不僅一人赴會,連機票也是以老人優惠價購買的。——政府的公務開銷,能不用的盡量不用,即便是必需的耗費,也是壓到最低限度。什么叫“廉價政府”?以布朗為州長的加州政府便是一個例證。
必須指出,清明的政府并非天然形成。現在,人們都認為美國的地方政府相對清明,美國的官員相對清廉。但在100多年前,美國政壇也是腐敗得驚人。如坦慕尼大廳是紐約市民主黨權力中心,也是一個腐敗的老窩,從市長到司庫、法官全是這個集團的人。這個集團總共貪污了約2億美元,到1871年年底,才土崩瓦解,一批官員受到法律懲處。這一政壇丑聞給美國人一個警示,即小布什所說:“把權力關進籠子里”,不僅在法律制度層面不斷完善,而且從規范操作層面嚴加實施。

當然,像布朗那樣的高級官員能做到“不喜歡花納稅人的錢”,這無疑是處于一種清廉的自覺狀態。退而求其次,官員即使有揮霍納稅人的錢的想法,也“不敢”如此這般,因為一旦敗露,將會受到“扒糞”而身敗名裂;更有甚者,“把權力關進籠子里”,政府在政務公開的同時,財務透明,官員欲大手大腳亂花納稅人的錢而“不能”。對執掌權力的官員來說,“不敢”是一種主觀意識,“不能”乃是一種客觀環境,兩者有機契合,才能拒腐敗于政壇之外,使“不喜歡花納稅人的錢”蔚然成風。
在我國一些官員的潛意識里,“花納稅人的錢”名正言順,理由是“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哪有不花錢的?由此,一些咄咄怪事層出不窮:一頓公務招待費花上5位數,一個科級干部也有進口轎車專用,一個國家級貧窮縣的政府辦公大樓豪華非凡,等等。政府每年有一定的財政撥款,囿于目前的財稅體制,地方政府在正規財政預算之外的各種收入(如各種行政收費、罰款)也極為龐雜。事實表明,這些常常游離于政府預算外的收入往往就是“三公”開支的源頭。據前不久審計署發布的報告顯示:“2010年地方各級審計機關共查出違規問題金額3280.5億元,損失浪費問題金額427.6億元。”在如此總計近4000億元的地方違規、浪費資金中,“三公”開支顯然不會少,甚或直接進了某些官員的私囊。
“花納稅人的錢”不心疼,這樣的官員,說輕了,是“敗家子”,說重了,乃是國家的蠹蟲!誰花了納稅人的錢,納稅人就有權監督,有權了解你是如何花的?該不該花?花了之后有什么效益?對于通情達理的中
國老百姓來說,只要合情合理,不會嘀咕。唯有如此,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我們的官員才會像布朗一樣,養成“我不喜歡花納稅人的錢”的自覺的從政習慣。——但愿這不是納稅人的一廂情愿。
圖:陸華 編輯:靳偉華 jinweihua10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