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劍龍
新視點·專家視點
攙扶跌倒老人與《好撒瑪利亞人法》
文/楊劍龍
楊劍龍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導,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特聘專家
2011年9月6日,衛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提出:對于跌倒的老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況進行處理,具體指出了處理技術與方法。
近年來,因攙扶倒地老人而遭到誤告誣告的事件屢見不鮮:2003年4月21日,廣東高要市王女士將騎車倒地的黃老漢送往醫院,其家屬卻狀告王女士將黃某碰倒致死;2006年11月20日,南京彭宇扶起路上摔倒的徐老太,卻被告上法庭說是彭宇撞了她;2009年10月21日,天津許云鶴扶起跨隔離欄倒地的王老太,她卻說是許云鶴的車撞到她;2011年4月16日,常州彭承軍扶起騎車倒地的梁老太,卻被指責說撞人逃逸;2011年8月26日,南通快客公司駕駛員殷紅彬在如皋市停車將倒地受傷的石老太扶起,竟然被誤為肇事者……
這些事件的處理卻不相同:高要案原告“碰撞說”屬“孤證”,法院駁回原告訴訟請求。南京案判決稱“彭宇自認,其是第一個下車的人,從常理分析,他與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較大”,判定賠償45876元。天津案判決稱“被告發現原告時只有四五米……其倒地定然會受到駛來車輛的影響”,判定賠償108606元。常州案警方通過現場走訪和痕跡勘查,認為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是彭承軍撞的,但彭承軍是否見義勇為也無法核實。如皋案幸好有監控錄像才得還司機以清白。事后,石老太承認誤會了好人,并向熱心救人的殷紅彬贈送了錦旗。
在此,我們并非要努力辨析如上案件的事實,而是將該類事件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進行分析。
諸如此類的案件發生后,對于社會公眾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彭宇案”后,南京一位八旬老人騎車不慎摔倒滿臉是血,卻無人相助,他喊“沒人撞我,我自己摔倒的,幫幫我”。2009年9月19日,一位八旬老翁在重慶南坪商業街邊摔倒手足抽搐,卻始終沒人上前攙扶。2011年元月一位八旬老翁摔倒在福州市區道路旁,無人上前相助,老人最終在路人圍觀中死去。2011年9月2日下午,一位老人在上海尚文路中華路口不慎摔倒血流滿面,竟沒一個人上前攙扶。2011年9月3日,武漢一位88歲老翁摔倒街邊無人相助,因延誤治療窒息而亡。路人竟然見死不救!人心居然會如此冷漠?
2010年12月30日,鄭淵潔曾就“見到老人摔倒你會救助嗎?”進行調查,57%的網友選擇不會救助。2011年初某網站推出“在街上看到老人出事你是否會去幫忙”的調查,近七成網友表示“不會”。是諸如此類的“彭宇案”導致了社會的逆反?還是法院的判案帶來了負面影響?難道社會已變成了愛的沙漠?難道世間已變成了愛的荒原?
中國儒家文化傳統歷來注重道德倫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愛幼、扶危濟困是中國的文化傳統,而今社會進步了、經濟發展了,何以誠信缺失了、道德淪落了?
社會上“碰瓷”詐騙現象的存在,救助老人引發的誤告、誣告案件的出現,使人們“談‘扶’色變”,表現出好人無好報、明哲保身、不惹是生非的態度。
其實,人們并非不愿意扶危濟困救助老人,而是怕遭到誤告、誣告而惹上麻煩引火燒身。
遭遇跌倒或被撞倒的老人,路人究竟是否應該救助?答案是肯定的,救死扶傷、助人為樂,這是傳統美德,也是社會公德。用善心和義舉營造和諧、互助、溫暖的社會氛圍,以熱情和援手建設寬容、誠信、和睦的生活環境。
問題是人們究竟應該如何參與救助?我認為街頭救助老人應該注意如下兩方面:
一、以法律意識展開救助。我們提倡助人為樂救助老人,但由于“碰瓷”和誣告現象的發生,救助者應該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識,具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應該冷靜觀察現場與跌倒者的神態、表情,在其神志清醒的情況下詢問其摔倒的原因,然后視傷情嚴重程度給予必要的幫助。遇到由事故引發的老人倒地,救助者需要有意識地保護現場,方便有關方面處理事故時調查取證。救助者可以利用手機、錄音筆等留下某些證據,也可以協同路人相互作證展開救助。救助者不能貿然沖進現場即展開施救,以免破壞事故現場,也可能給自己帶來某些麻煩,應盡快撥打110讓警察參與事故的處理。
二、以科學態度實施救助。我們提倡救助者應該科學施救,而不能缺乏科學知識貿然扶起倒地的老人,攙扶起某些倒地的病患者可能釀成大禍。中風或腦溢血患者被扶起會加重出血癥狀,骨折或脫臼患者被攙起會加劇損傷,扶起胸部骨折患者斷骨甚至會刺破胸腔內的臟器,脊柱骨折患者被攙扶起來可能損傷脊髓神經而引起癱瘓。因此,在實施救助前應該細致觀察,在沒有醫學專業人員的情況下,不貿然將倒地者攙扶起來,盡可能讓其平臥保持呼吸暢通,并及時撥打120請急救車到現場展開救護。
美國和加拿大有一條保護救助者的“好撒瑪利亞人法”(Good Samaritan law),該法原則上是重點保護醫療人員、警方、消防人員在緊急事件中,救助受傷人員時不必因搶救中出現的問題而承擔民事責任,除非上述人員疏忽救助或是救助方式錯誤或是有意延誤。“好撒瑪利亞人”源于《圣經·加福音》,是基督教文化中一個著名成語和口頭語,意為好心人、見義勇為者。“路加福音”中耶穌基督宣講了一則寓言:一個猶太人遭到強盜的打劫,且受了重傷,他躺在路邊。祭司和利未人路過卻不聞不問,唯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路過,不顧教派的隔閡而善意照應他,還自己出錢把受傷的猶太人送進旅店。在耶穌時代,猶太人蔑視撒瑪利亞人,認為他們是混血的異族人。耶穌以此寓言說明,衡量人的標準是人心而不是人的身份,猶太人自己的神職人員祭司和利未人見死不救,猶太人的仇敵撒瑪利亞人卻成了遭劫難猶太人的救命恩人。“好撒瑪利亞人”指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的人,即沒有法定義務也沒有約定義務,僅僅出于內心的道德要求無償對他人進行幫助的人,提供救助者不能以此求得任何獎勵或報償。
1959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率先推出美國最早的一部《好撒瑪利亞人法》,此后其他各州陸續出臺了各自的好撒瑪利亞人法。至1983年,美國所有的州都制定了自己的《好撒瑪利亞人法》(或稱《無償施救者保護法》)。該法律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豁免見義勇為者在某些情形下的責任來鼓勵見義勇為行為。
在加拿大,《好撒瑪利亞人法》屬于省司法權,例如安大略省、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制定了《好撒瑪利亞人法案》,艾伯塔省制定了《緊急醫療救助法案》,新斯科舍制定了《志愿服務法案》。這些法案規定,自愿或者沒有報酬或獎勵地為他人提供救助時,救助人無需對其因疏忽而給被救助人造成的損傷負責,除非損傷是因救助人重大過失造成的。
雖然各地的“好撒瑪利亞人法”的法律細節上有所區別,但其根本原則是相同的:任何人本著誠信的心態,對在事故或緊急情況下遭受身體傷害的受害者施以緊急救助,而不期望也沒從此救助行為中獲得報酬,那么他在此過程中因其過失的行為而導致對被救助者的損害免責。
《好撒瑪利亞人法》的執行過程中有一些生動的案例:2004年美國加州一位名叫亞歷山德拉的年輕女子在外出郊游時車撞到了路邊的電線桿,她被卡在冒煙的車里,好友麗莎將其拉出車,后來亞歷山德拉車禍后身體癱瘓,只能靠輪椅生活。2008年亞歷山德拉將麗莎告上法庭,說麗莎拉她出車時用力過度,才導致她致殘。社會輿論大多支持麗莎,認為不能懲罰做好事的人,即使好心人在做好事時會出錯誤。加州議會司法委員會于2009年6月9日投票通過了“好心人免責條例”,該條例于2009年8月6日生效,亞歷山德拉只能撤銷起訴。
《好撒瑪利亞人法》也被稱作“無償施救者保護法”,對于陌生人對受傷者進行緊急醫療搶救中出現的失誤,一般給予責任上的赦免,對于造成的傷害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急救者在搶救傷者過程中或其后對方死亡,可以運用此法撤銷死者家屬對救助者的法律起訴,從而鼓勵人們對傷病人士施以幫助。
在不斷完善我國有關法律基礎上,我們應該借鑒國外《好撒瑪利亞人法》等法律,保護助人為樂的無償施救者。我們應該嚴懲那些“碰瓷”者、誣告者,在證據確鑿基礎上,將他們送上法庭嚴加懲處,起到警戒世人的作用。
2011年3月5日,在學雷鋒紀念日,某民間公益網站啟動了“攙扶老人風險基金”,聘請律師義務為救助者打官司,并以此基金提供某些經濟援助,希望能夠帶給攙扶者以慰藉和幫助。這表現出人們對于“談‘扶’色變”社會現象的焦慮,也表達了對于攙扶老人善舉的鼓勵與弘揚。
我們應該努力建設一個人性化、人倫化的現代社會,在全社會提倡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精神,大力褒獎推崇救助老人的榜樣,在相關制度的完善中給予無償施救者以保護。我們應該譴責明哲保身見死不救的處世態度和行為,嚴厲打擊與懲處“碰瓷”者、誣告者,獎善懲惡,讓好人有好報,使惡人得懲罰。
在不斷完善我國有關法律基礎上,我們應該借鑒國外《好撒瑪利亞人法》等法律,保護助人為樂的無償施救者。
編輯:靳偉華 jinweihua10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