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蓓華 ,劉愛東
(1.中南大學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2.長沙理工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4)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較快地增長以及外貿出口始終保持較大的貿易順差,我國出口商品遭受反傾銷的頻率也在逐漸提高。近年來,國外僅針對我國農產品以及主要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品提起的反傾銷訴訟就多達30余起,并且大多是我國入世后具有國際比較優勢的產品,有的被征收反傾銷稅超過10 a。對華發起反傾銷調查國家之多、涉案產品之廣、反傾銷稅率之高已不僅影響到農產品出口和就業,還因產業的關聯作用影響到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和經濟安全。通過對我國農產品遭遇反傾銷的案例進行聚類分析,制定有效的反傾銷應對戰略,對于優化我國農產品的出口結構,發揮配置農業資源、保護農民和龍頭企業的利益,具有極為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我國自2001年加入WTO,對外貿易獲得長足發展,貿易摩擦也日益凸現。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總量、貿易順差的不斷攀升,對我國啟動反傾銷調查的國家和地區也越來越多,目前已達30多個,涉及10多個行業的幾千種商品。據《博鰲亞洲論壇2010年會刊》顯示,2009年全球發起的反傾銷調查預計達230~250起,同比增幅高達193%。截至2009年11月,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116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約127億美元。
反傾銷措施的實施涉及農產品消費者、農產品生產經營者以及政府等至少三個利益主體。從公共利益角度出發,政府作為社會福利的護衛者更是試圖通過農產品貿易保護政策實現收入分配的非經濟效率目標。自1979年歐共體對我國出口的糖精鈉提起首例反傾銷調查以來,國外對中國產品實施反傾銷的案件數量不斷增加,而農產品遭遇反傾銷的的種類更是逐年增多。20世紀80年代對我國農產品實施反傾銷的國家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進入90年代后,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巴西、韓國、墨西哥、埃及、印度、南非等也陸續加入到對我國農產品實施反傾銷的隊伍中來。
由圖1可以看出,最近幾年我國農產品所遭受的反傾銷調查每年一般都在2~5起,發達國家一直占據重要地位,甚至在1980~1992年的十幾年時間內,對我國農產品實施反傾銷的只有發達國家。但從1994年開始有發展中國家對我國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而且所發起的反傾銷案件數量有超過發達國家的勢頭。

圖1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我國農產品實施反傾銷案件統計
我國遭遇反傾銷立案調查比較多的農產品有檸檬酸、大蒜、蘑菇罐頭、豬鬃毛刷、香豆素、蜂蜜和桃罐頭等,且存在同一農產品多次遭到反傾銷指控的現象。如檸檬酸先后被美國、歐盟、南非、印度、泰國、烏克蘭和埃及等國家進行了反傾銷指控,而大蒜也先后被美國、加拿大、韓國、巴西和南非等國家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更為嚴重的是同一個國家對我國同一種農產品進行多次立案調查、行政復審、新出口商復審和日落復審,如美國先后在1994年和2000年對我國的蜂蜜產品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在2003年和2004年先后進行了兩次行政復審,在2001年、2003年和2004年進行了多次新出口商復審,前后長達10 a之久,對我國蜂蜜產業造成了巨大損失。我國農產品在各國遭遇反傾銷立案情況如下表所示。

表1 我國出口農產品在各國反傾銷立案匯總
與傳統的工業品反傾銷相區別,國際農產品反傾銷有其特殊的背景與原因。首先,農業地位的特殊性決定了各國有采用各種手段保護該產業的內在動機;其次,多數國家把主要農產品視為戰略性產品,堅持保護本國產品的市場份額;第三,世界市場對傳統農產品的需求相對穩定,使農產品市場趨于飽和。因此許多發達國家大幅增加農業補貼和提高農產品進口關稅,加大力度保護本國農業。中國作為自由貿易的受益者之一,在我國的農產品貿易政策取向上應積極推進其向更加合理的方向發展,擺脫在反傾銷等國際經濟摩擦中的被動局面。
由于我國傳統農業的特點,農產品出口企業數量龐大,各出口企業為爭奪出口份額低價競銷,缺乏統一對外的出口協調機制。近幾年我國企業反傾銷應訴率不到70%,勝訴率不到40%。最典型的莫過于1994年美國裁定“中國大蒜傾銷案”后,起訴方律師抓住中方企業不愿應訴的弱點,又鼓勵蜂蜜行業對我國企業提起反傾銷訴訟,同時這家律師事務所又說服美國自行車生產企業對我國企業提起訴訟,接下來是蘑菇罐頭,然后是靛藍染料。雖然是小行業的“連鎖反應”,但也影響了我國高達3億美元的出口。

根據以上公式,選取最近時間國外對華農產品反傾銷的案例,以可靠來源的數據為依據,確定案件涉案企業的數量和涉案企業參與應訴的數量,計算農產品涉案企業的應訴率。最終發現,有行業協會進行組織的企業應訴率的均值達到35.66%,而沒有行業協會參與組織的出口企業應訴率均值只有8.44%,即有無行業協會參與組織的企業應訴率存在顯著的差異性,有行業協會參與組織比沒有行業協會介入、而是由涉案企業獨立應訴的應訴率要高27.22%左右,因此行業協會參與組織能顯著提高我國出口企業的應訴效率和積極性。
在農產品反傾銷訴訟中,如果能事先及時獲取進口國產業申請反傾銷調查的信息,建立反傾銷預警機制,就能通過提高農產品的出口價格,避免出現由于產品出口價格過低而導致傾銷存在的事實。例如在1998年的我國應訴美國蘋果汁反傾銷案例中,事先獲取的信息對隨后的應訴成功非常重要。
美國是蘋果汁消費和進口的大國,進口比例達70%左右。我國是國際濃縮蘋果汁主要供應國,出口量達總產量的95%。1995~1998年間出口產量增加了17倍,出口價格卻由每加侖7.65美元降到3.57美元,降幅超過一半。1999年6月,美國蘋果汁協會正式向美國商務部申請對從中國進口的濃縮蘋果汁進行反傾銷調查,涉案企業40多家。我方及早獲取美國蘋果汁協會將要對從我國進口的蘋果汁提起反傾銷調查的信息,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在第一時間通知各涉案企業,使得他們能夠在美方在發起控訴前提高出口價格做好應戰準備。2000年7月,美國商務部裁定中國蘋果汁對美國出口構成傾銷,傾銷幅度分別為0%到51.74%。2003年3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最后終裁,10家應訴企業6家獲得零稅率,4家獲得3.38%的加權平均稅率,未應訴的企業稅率一律為51.74%,我國企業大獲全勝。
我國農產品應對反傾銷涉及到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的共同作用,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提供政策層面上的支持和制衡;行業協會組織協調農業產業的組織合理化,建立預警機制,提升企業應訴能力;應訴企業則通過積極申請差別稅率,實施出口多元化戰略,并通過海外投資等手段繞過反傾銷壁壘。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的三體聯動,每個部門功能的發揮都會影響整體功能的作用,任何一個部門如果脫離其他部門的協調和配合,都難以在應對反傾銷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成效,企業應對反傾銷的成敗,取決于應訴企業快速響應的態度和所提供信息及數據的支持效力,取決于技術層面背后的整體制度安排及其戰略支持體系的構建,這正是標本兼治解決我國農產品出口企業應對反傾銷的根本途徑。
[1]黃 軍,李岳云.對中國農產品遭受反傾銷的思考[J].中國農村經濟,2002,(1):36-39.
[2]梁 靜.中國農產品如何成功應對國外反傾銷[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6):16-19.
[3]李 巖.淺談我國農產品應對國外反傾銷策略 [J].農業經濟,2004,(9):19-22.
[4]馬述忠.對我國農產品反傾銷體系構建的分析與設計[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2005,(9):35-39.
[5]廖良美.中國應對傾銷與反傾銷問題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6.59-72.
[6]黃朗喜,董建蓉.論我國建立反傾銷應對體系的思路[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1):28-31.
[7]張 華.我國農產品應對反傾銷的“四體合作機制”構建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9,(7):82-87.
[8]方深超.我國農產品反傾銷聯動機制及其運作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7,(12):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