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青.登峰.大偉.茂華.狐容鋼.立芹 (臨沂市林業局,山東 臨沂 276000)

臨沂濕地(作者供圖)
當前,作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之一,有著“地球之腎”美譽的濕地生態系統,對城市生態環境及水質凈化等方面的影響,正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許多地方在大興城市建設的同時,也越來越注重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但在植物選擇與配置上,沒有考慮濕地生態景觀的多功能性,單純追求景觀效果而盲目引進濕地物種或因品種配置不當而影響水體凈化效果,甚至對原生態系統構成威脅。
臨沂地處山東省東南部,總面積17184km2,是山東省面積最大的市。臨沂市共有濕地面積64545hm2,占總面積的5.6%,對維護生態平衡,涵養水源,生物多樣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濕地污染日趨嚴重。臨沂市地處蘇魯交界,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不但可對蘇魯交界處水質進行深度凈化處理,維護淮河流域的水質安全,確保水質達標,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且對維護生物多樣性,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位,構建“生態臨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具有重大意義。目前,臨沂已建成濕地公園3處:臨沂市雙月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臨沂市濱河景區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和臨沂武河省級濕地公園,并計劃于2015年之前沿沂 河水系河道建設濕地公園16處,總面積1.44萬hm2。其中沿沂河水系12處,總面積1.16萬hm2;沿 河水系4處,總面積2793hm2。本文將針對臨沂的地理環境特征,對植物分功能區域進行選擇與配置方面進行一些粗淺的研究。
臨沂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植物種類豐富,主要常見的濕地植物有:①喬灌木:銀杏、水杉、櫻花、垂柳、沙地柏、迎春、石竹等;②草坪草類:冷季型早熟禾、黑麥、剪股穎,暖季型狗牙根、地毯草、馬蹄金等;③水生植物:蘆葦、香蒲、水蔥、蓮、鳳眼蓮、浮萍、苦草、狐尾藻和金魚藻等。
臨沂的城市濕地公園承擔著濕地生態調節、改善水質、涵養水源、濕地保護、科普教育、濕地水處理和生態風景觀賞的職能,在植物選擇上要注重以下幾點。
1)因地制宜、適地適種。首先應選用本地天然濕地植物,引種植物品種應適合當地的立地、氣候、地形和人文景觀條件。
2)耐污能力強。盡量選用臨沂本地天然濕地植物。在抗逆性相近的條件下,選擇凈化能力強、生長量較小的植物,會減少管理上特別是對植物體后處理上的許多麻煩(陳玉成,2003)。
3)凈化能力強。為臨沂城區生活污水進行深度凈化,去除污水中的BOD、COD、TN、TP,是臨沂城市濕地的職能之一,因此深度凈化區域應選擇根系比較發達,生長期長,最好是冬季半枯萎或常綠的植物,避免因植物冬季枯萎死亡或生長休眠而導致濕地凈化能力減弱,從而保證凈化系統的穩定性。
4)觀賞效益與經濟效益。由于臨沂的城市濕地公園普遍靠近城郊,因此須注重打造景觀效果。不能單單考慮植物的獨有性和觀賞價值等因素,要避免因強調植株生長效果、濕地的運行效果、生長表現以及對生態的安全性等而導致人工濕地在運行一段時間后功能驟降或運行費用劇增,最后導致系統癱瘓或閑置的發生。水體中的N、P元素被水生植物吸收后,會轉化成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因此可側重選擇能作飼料、肥料,工業或手工業原料的植物種類,如蘆葦可以用來造紙,水蔥、燈心草、香蒲等都是編制草席的原料(吳振斌等,2001)。
城市濕地公園強調濕地生態系統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護和展示,突出濕地特有的科普教育功能和自然文化屬性,因此在配置上應注重以下幾點:①充分體現與人的共生關系,以創造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為主線;②合理搭配植物群落;③鄉土植物為主,外來植物為輔;④設計中還應設置一些蜜源植物和鳥嗜植物,為鳥類提供食物來源。在濕地公園內的水體一側盡量不安排高大喬木,為鳥類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
從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指導思想上可以看出,臨沂的城市濕地公園在功能定位上集濕地生態、濕地凈化、濕地旅游三大功能為一體,是未來區域“城市之腎”,臨沂“物種的基因庫”,因此在功能定位上至少應包括3個部分:核心保護區域、生態旅游區域和生態凈化區域。結合臨沂本地適生的濕地植物種類,針對各個功能區的不同需求進行分類配置。
1)核心保護區域。該區域是濕地公園內的重點保護區域,具有高度敏感性,側重于植被恢復,資源的絕對保護,保護水源、土壤不受破壞,保護動植物資源不會因為城市的擴張而受到威脅,禁止人為干擾。該區域禁止一切與自然保護和科學研究無關的活動,未經允許不得進入。應本著“修舊如舊、生態優先、最小干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保持和恢復濕地的原有植物生態系統。可選擇種植一些臨沂鄉土植物種類,如:垂柳、水杉、蘆葦、香蒲、水蔥、蓮、鳳眼蓮、浮萍、苦草、狐尾藻和金魚藻等。
2)生態旅游區域。該區域側重于環境保護與旅游、科普活動相結合,開展有利于生態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活動項目,可以規劃適宜的游覽方式和活動內容,安排適度的游 設施,避免游覽活動對濕地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開展的旅游活動要小規模、低影響,嚴格控制游客的規模。選擇植物時應首先注重景觀效果,盡量模擬自然濕地生物生態群落系統,形成由“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優化組合的良好生態群落,防止單一種群的侵害,同時也抑制了低等藻類植物的水體富營養化。
3)生態凈化區域。臨沂的城市濕地公園的水源大部分來自周邊河流和大氣降水,通過水質凈化廠引入濕地的城市中水,經過濕地土壤、生物等的多層過濾,最終形成清澈的水體,流入下游。該區域承擔著濕地生態調節、改善水質、涵養水源的功能。因此,要根據植物學特性選擇耐污能力強、凈化效果好的植物。
為達到全面的處理和利用效果,可以進行有機的搭配,如深根系植物與淺根系植物搭配,叢生型植物與散生型植物搭配,吸收N元素多的植物與吸收P元素多的植物搭配,以及常綠植物與季節性植物的季相搭配等。同時也要考慮到不同種類的植物生長一起,不僅污染物凈化能力和景觀效果差異較大,而且存在著相互之間的作用,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對光、水、營養等資源的競爭,其二是植物之間通過釋放化學物質,影響周圍植物的生長,如香蒲、蘆葦等就存在這樣的相互作用(吳振斌等,2000)。研究發現寬葉香蒲、水蔥、苔草等植物體腐爛產生的化感物質對蘆葦生長、繁殖具有抑制作用(成水平等,1997)。另外,一些植物的枯枝落葉經雨水淋溶或微生物的作用也會釋放出化感物質,抑制植株的生長,如寬葉香蒲枯枝爛葉腐爛后會阻礙其本身新芽的萌發和新苗的生長(陳飛星等,2002)。在選擇植物時一定要重視合理搭配,即有利于群體的快速形成,也具有較高的污染物凈化能力和觀賞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嚴重污染的水域里如不切斷污染源,僅靠使用吸附能力強的水生植物(如鳳眼蘭、大薸等)來解決水體污染問題,則可能在它們凈化水質功能尚未見效前,往往已經瘋長成災,軀體老化沉入水底,產生富營養化而造成二次污染(黃時達等,1995)。
濕地根據不同流態可分為表流式濕地和潛流式濕地,具體配置如下。
1)表流式濕地植物配置。美人蕉、蘆葦、 、慈姑、蓮藕、燈心草、芋頭等一些淺根型植物,其根系分布淺,且一般原生于土壤環境,因此適宜配置于表流式人工濕地中。睡蓮、荷花、馬蹄蓮、慈姑、 、芋、澤瀉、菱角、 米、 實等植物,適宜生長在淤土層深厚肥沃的地方,生長離不開土壤,其應用一般為表面流人工濕地系統和濕地的穩定系統。
2)潛流式濕地植物配置。皇竹草、蘆竹、旱傘竹、野 草、 米、紙莎草、香蒲、 蒲、水蔥、藨草、水莎草、野山姜等植物,根系入土深度較深,因此適宜配置栽種于潛流式人工濕地中。
1)水域寬闊處的水生植物配置。此配置應以營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觀為主,主要考慮遠觀。植物配置注重整體大而連續的效果,主要以量取勝,給人一種壯觀的視覺感受,如荷花群落、睡蓮群落、千屈菜群落或多種水生植物群落組合等。
2)水域面積較小處的水生植物配置。此配置主要考慮近觀,更注重植物單體的效果,對植物的姿態、色彩、高度有更高的要求,運用手法細膩,注重水面的鏡面作用,故水生植物配置時不宜過于擁擠,以免影響水中倒影及景觀透視線。配置時水面上的浮葉及漂浮植物與挺水植物的比例要保持恰當,一般水生植物占水體面積的比例不宜超過1/3,否則易產生水體面積縮小的不良視覺效果,更無倒影可言。水緣植物應間斷種植,留出大小不同的缺口,以供游人親水及隔岸觀景(崔保山等,2001)。
3)人工溪流的水生植物配置。人工溪流的寬度、深淺一般都比自然河流小,一眼即可見底,此類水體的寬窄、深淺是植物配置重點考慮的因素,一般應選擇株高較低的水生植物與之協調,且體量不宜過大,種類不宜過多,只起點綴作用。
臨沂城市濕地公園的植物分功能區域選擇與配置,可增強人工濕地的污染物凈化能力和景觀效果,有利于植物的快速生長。選擇一種或幾種植物作為優勢種搭配栽種,根據環境條件和植物群落的特征,按一定比例在空間分布和時間分布上進行安排,使整個生態系統高效運轉,最終形成穩定可持續利用的生態系統。實踐證明,建設濕地公園是保護濕地最積極、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通過濕地資源調查,政府應制訂合理的開發利用規劃和具體措施,針對目前臨沂市濕地資源現狀,今后應有計劃地把沂、 、 、祊4大流域及重點水庫劃為濕地公園,運用行政及法律手段確保濕地生態環境向良性循環發展。
成水平,況 軍,夏宜.1997.香蒲、燈心草人工濕地的研究:I.凈化污水的效果[J].湖泊科學,9(4):351-358
崔保山,劉興土.2001.濕地生態系統設計的一些基本問題探討[J].應用生態報,12(1):145-150
陳玉成.2003.污染環境生物修復工程[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30-52
陳飛星,朱斌.2002.利用水生植物改善北京動物園水環境的研究初探[J].上海環境科學,21(8):469-472
黃時達,楊有儀,冷冰,等.1995.人工濕地植物處理污水的試驗研究[J].四川環境,14(3):5-7
吳振斌,陳輝蓉,荷鋒,等.2000.人工濕地系統對污水磷的凈化作用[J].水生生物學報,25(1):28-35
吳振斌,梁威,成水平,等.人工濕地植物根區土壤酶活性與污水凈化效果及其相關分析[J].環境科學學報,2001,21(5):62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