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2010年11月15日,武夷山裝扮得像一位活潑可愛的妙齡女子,在武夷山茶博園廣場迎來了它的盛大節日——第八屆武夷山“裕元杯”民間斗茶賽。
武夷山民間斗茶賽自2001年舉辦首屆以來,十年間歷經八屆,一屆比一屆更加精彩壯觀,吸引了海內外無數茶農茶商茶友匯聚一堂,從而加強了武夷山巖茶加工技術的交流,促進了巖茶品質的提高,對繼承和弘揚武夷茶文化、宣傳和推廣武夷巖茶、提升武夷巖茶品牌價值以及推動巖茶產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從第四屆開始到現在第八屆,細心的人們都會發現,連續五屆武夷山民間斗茶賽都有個熟悉的面孔,那就是臺灣裕元工業集團以及它的董事長蔡其建。奇怪的是,裕元工業集團本是一家制鞋企業,員工40萬名,專業生產NIKE(耐克)、(ADIDAS)阿迪達斯、REEBOK(銳步)等世界知名品牌以及李寧、三百六十一度、康威等國內品牌的運動鞋﹑休閑鞋和慢跑鞋,是世界最大的制鞋企業,以致全世界每四雙鞋里就有一雙是它們生產的。制鞋和制茶原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行業,他們為何三番五次贊助扶持武夷山民間斗茶賽,難道說蔡先生要改行從事茶產業,還是另有未道破的隱情?裕元工業集團的這番熱心與癡情著實激發了我們強烈的好奇心,于是,11月15號即第八屆武夷山“裕元杯”民間斗茶賽舉行的當天晚上對蔡其建董事長進行了專訪。
醫牙病結緣烏龍茶
記者:您是什么時候開始喝茶?
蔡其建:這要追溯我當兵的時候,那時我的牙齒不好。當兵回來后,聽人說喝茶能防蛀牙,于是我開始喝烏龍茶。因為茶葉含有氮磷酸等元素,能防止蛀牙,保護牙齒健康。
據說,烏龍茶是清朝時代有人從武夷山帶來的。臺灣烏龍茶既然是從武夷山過來的,或多或少含有武夷巖茶的某些基因。我當兵回來,喝了烏龍茶發現其味道不錯。一有空閑的時候,我就和朋友一起品茶爬山。我家住在臺中中部彰化,我們經常會去溪頭爬山,去這里必須經過一個叫鹿谷的地方。鹿谷凍頂烏龍茶頂尖出名,而且它的技藝非常傳統。早在35年前,那時候凍頂烏龍茶產量雖不大,但一斤只要八百臺幣的茶葉質量就非常好了,可惜后來它的品質一直沒有提升上去。我們在那里舉辦了斗茶比賽,也叫做比賽茶。
為什么要斗茶呢?因為斗茶賽能帶動茶產業的興起,茶農能夠利用這個機會相互交流,譬如你的茶怎么好,怎么不好,或在在技術制作上探討切磋,同時也能讓一般喜歡茶葉的人們對茶更加感興趣。每年舉辦的斗茶賽,果真帶動了茶農真斗較勁的決心。臺灣斗茶賽每年大概有三、四千份茶葉參賽,最少也有兩千份,但特等茶只設一名,頭等茶有十名,二等茶有二十名,三等茶有五十名。每個參賽的茶農都想獲得最優獎。沒想到,茶農經過這樣“猛斗”,原本連銀行貸款買茶苗、工具和有機肥的錢都還不了,可在斗茶后經過兩三年的發展,就都買上了洋房汽車,不但帶動了茶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鹿谷、溪頭、南頭這邊整個縣的經濟景氣起來。因而這個斗茶非常重要,它還能帶動制茶技術的提升,帶動喝茶人的興趣,相互把這擴展,從而讓更多的人了解喝茶的好處。我們雖然是做鞋子的,在大陸大概有四十萬員工,每四雙鞋子就有一雙是我們做的,包括世界,中國這邊也是一樣。世界包括NIKE(耐克)、(ADIDAS)阿迪達斯、REEBOK(銳步)等十幾個牌子,還有李寧、安踏、三百六十一度等等都是我們做的。這是我們公司的情況。個人來說,我們兄弟五人對喝茶都有興趣。因為喝茶,自從我當兵回來以后,我的蛀牙什么都沒有了,牙齒健壯了。當然,我不是只喝烏龍茶,很多茶都有效果。
終生難忘
記者:蔡總,您最喜歡喝哪種茶?
蔡其建:目前是這樣,我原本最喜歡烏龍茶,可現在它的質量變差了。原因有兩方面,一是臺灣的土質變酸,再加上某些茶農片面追求茶葉產量而施肥不當;另外是氣候影響,過去鹿谷、溪頭開發還沒那么深度,現在開發到連汽車都能開到森林里去,因而生態被破壞。記得二十年前,我一直都有采購臺灣最頂尖的好茶福壽山烏龍茶(福壽山是臺灣中部很高的一個山,海拔三千公尺)。它那產的最好的烏龍茶每年都會讓我第一個挑選,因為我買的量比較大,可是后來發現它的品質有所下降。所以,我也在二十年前開始喝上了鐵觀音。這是我認識的鐵觀音一個過程,后來再發現巖茶,就是那個大紅袍。二十年前,兩岸人民開放還沒那么方便,那時候的鐵觀音和大紅袍都要走私,喝到一點點就覺得它們實在太好了。了解之后,我發現武夷巖茶太多了,比如老水仙、肉桂、白雞冠、鐵羅漢、大紅袍等等,都是它的代表作。
記者:您第一次喝武夷巖茶是什么時候?
蔡其建:大概二十年前,我在臺灣喝的,那時候兩岸溝通來往還不是很方便,我就喝到了巖茶,包括從香港買來的老水仙和大紅袍,不過價貴得不得了,一臺斤600公克需要十萬臺幣。
記者:您還記得第一次喝武夷巖茶的感受嗎?
蔡其建:當然是永生不忘,而且那些都是年份很老的茶。
記者:第一次喝過武夷巖茶后,您有想去了解它嗎?
蔡其建:因為那時兩岸來往不是很方便,不能親赴此地。但喝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它是產自閩北一種好的巖茶,有肉桂和大紅袍。
善緣
記者:您后來是如何與武夷巖茶結識的?
蔡其建:這個得從我的家鄉開始說起了。我的家鄉在彰化縣鹿港鎮,當時它是臺灣第二大城市,也是文化的家鄉。鹿港的文化非常鼎盛,廟宇非常多,一個小地方興許就有好幾百處。我們家鄉有兩座非常有名的廟宇,一座是龍山寺,興建于1786年,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另一座是天后宮,興建于1685年,由旅居鹿港的福建興化籍人捐資興建,故又名“興化媽祖宮”。這兩大廟宇在臺灣9.21大地震中都遭受損毀,龍山寺尤其嚴重,廟身已傾斜45度。因為地震災情慘重,政府經費緊張,無力修復龍山寺。但身為鹿港的市民,我們實在不忍心看著臺灣一級古跡的龍山寺就這樣被損壞,于是我們兄弟決定花錢整修龍山寺。修復龍山寺最大的難處在于木材。為了使龍山寺能依文化資產保護法,古跡修復必須使用原有或材質相同的木材保持古跡建筑的原色與形貌,遵循古法施工。
后來得知,龍山寺修建之初的木材便是來自閩北。于是我們到福建來,走過許多地方,沒想到最后在武夷山找到了這樣的材質。武夷山是禁止采伐木頭的,我們跟武夷山臺辦溝通,他們說只要不在保護區內的木頭,我們都可以挑選。我們就去每個山頭找,這里幾根那里幾根。那個山都非常險峻,有次司機跟我爬到半坡就不敢繼續往上爬了。所以我最佩服那些采木工,他們真的很勇敢很了不起。我跟他們相處得很好。其實,采木工與茶農都是一家,他們待我非常熱情周到,常常邀請我喝茶,殺雞給我吃。就這樣,因為善緣,因為菩薩緣,因為佛緣,我來到了武夷山,結交了很多朋友,喝上了武夷巖茶,愛上了武夷巖茶。我真的要感謝武夷山人民,我們在這里采到了七百多根古木,直到去年才把龍山寺修復完。臺灣原本就是福建的一部分,我本人也是福建第六代移民。以前我有個愿望,想去看萬里長城,想去看烏魯木齊,也希望有機會能看大紅袍。因為修復龍山寺,來到武夷山,我實現了這個夢想。當地朋友送我五千包二十克小盒裝的大紅袍,我一直把它們當做寶貝珍藏,從來不舍得喝,現在這種包裝都沒有了,就更加彌足珍貴。
總得說來,因為善緣佛緣,我結緣了武夷巖茶;也因為茶緣,我認識很多茶友,遇到了很多貴人,其中就有劉國英會長,我也從他那買到了很多好茶。他在舉辦第四屆武夷山民間斗茶賽時跟我說預算比較緊,還缺五萬塊,我說如果有需要費用由我支付。就這樣,我從第四屆開始一直贊助武夷山民間斗茶賽。因為我覺得,臺灣茶農所走過的道路對大陸也有借鑒之意,通過斗茶帶動茶產業的發展,致富茶農,使人們對茶業有更深的認識。
記者:本屆斗茶賽與往屆相比有何不同之處?
蔡其建:第四屆斗茶賽還比較默默無聞,參加的人也不是很多。后來,一屆比一屆更加成功。本屆規模大,參與人數多,內容也豐富多彩,非常成功。
記者:下一屆您還會贊助斗茶賽嗎?
蔡其建:會,一定會。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會繼續支持武夷山民間斗茶賽。